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一线老师的讲课,我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一读,圈画句子;二读,交流阅读感受;三读,读出感情。例如,在教学叙事性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问这篇文章哪儿让你感动?在教学写人的课文时则让学生圈画表现人物特点、品质的句子。在教学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写得优美的词句。这种三段式教学往往是一种平面式教学,学生只游离于文字表面,老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说到哪儿,老师跟到哪儿。这样的课堂看似让学生“自主”了,但由于缺乏老师的引导、点拨、总结和提升,学生与文本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单薄的,感悟是浅显的。
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经验有限,学生还处于学习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阶段,又因为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这就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变得深刻、丰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变得更高。
一、读懂语言背后的含义,使语言文字变深刻
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静心凝神地研读文本,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进行认真对话。对课文的重点段、重点句所隐含的深刻内涵与情感,进行层层引领,理解语言背后的意思。
苏教版第12册课文《理想的风筝》赞扬了失去左腿的刘老师坚忍不拔、乐观开朗的品格,文中对刘老师“写板书”的情节刻画得很细腻,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写板书”背后的内涵。我做了以下几步引导: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全段,画出“写板书”的句子,抓住五个“转”字,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然后设计情境,老师引读“写板书”的句子:
师:当刘老师讲到教学重点处,刘老师要写板书——
(生读“写板书”的句子。)
师:当刘老师讲到慷慨激昂处,刘老师要写板书——
(生再读“写板书”的句子。)
师:(深情地)就这样,年过半百的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
生: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一年不知要这样——
生: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一生不知要这样——
生:跳跃旋转多少次!
通过引读,学生对刘老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紧接着我追问学生:刘老师这样岁岁年年的跳跃旋转,支撑他坚持这么做的是什么?支撑他的仅仅是那根圆木棍吗?此时,学生才真正揭开刘老师不知疲倦旋转跳跃的谜底:那是因为他深爱这三尺讲台,深爱他的学生。整个教学过程,老师犹如引导学生深挖一口井,在逐步地引导下,学生逐渐走进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处。
二、恰当地链接。使语言文字变丰满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根链条的话,课文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链环,老师应该考虑如何将课本语言与课外信息恰当、有效地链接起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链接起来。
苏教版第6册课文《孙中山破陋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一道又一道地缠足是怎样的情景?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得眼泪直往下流?小学生对封建社会缠足的历史不够了解,如果此时能拓展这样一段材料:在旧社会,女孩缠足的年龄小则四五岁,大到七八岁,正是骨骼发育、长身体的时期,用布长期把脚紧紧地裹住,会造成脚骨扭曲、脱臼,导致双足严重变形,最终导致女孩行走、活动不方便。老师还可以搜集旧时缠足的视频,以及缠足后双脚变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有了这样直观感性的认识,学生才会理解文中姐姐缠足时的痛苦心情,理解孙中山憎恨陋习、坚决要破陋习的原因。
与教材相匹配的名著、文献链接,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教版第12册课文《三打白骨精》中描写白骨精变成村姑的句子仅有一句话“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村姑到底有多美?老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貌的村姑的模样?再出示《西游记》中原文对村姑描写的句子:“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段话对村姑的描写生动形象,是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范例。此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像这样描写细腻、生动的语段,《西游记》原文中比比皆是,建议大家课外细读《西游记》原文。这样,老师很自然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课外阅读的窗口,会收到学一篇读几篇,甚至读整本的阅读效果。当然,课堂链接要恰当、适度,过繁过滥的链接、拓展,不但挤占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质量。
三、创设情境。转化角色,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
提到创设情境,我联想到一次阅读观摩课上的教学。当时老师在教《黄河的主人》(苏教版第8册),学生在体会到黄河水的汹涌、险恶,羊皮筏子的小、轻、险,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游客的从容镇定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艄公的形象。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老师担当岸上的游人,学生扮演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并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哎,各位游客,你们可是乘坐羊皮筏子的?
生:是!
师:你们乘坐的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危险,你们为什么还能谈笑风生?
生:是因为我们有勇气。
师:喂,那你们乘坐的羊皮筏子让我来驾驶好不好?
生:(学生喧哗,大喊大叫)不好,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相信艄公的撑篙技术,而不相信你的撑篙技术。
师:你们为什么相信艄公呢?
生:因为艄公有高超的撑篙技术,他的羊皮筏子在汹涌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要让学生触摸、体会到白纸黑字的情感、温度,让白纸黑字成为一幅幅优美的画,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就需要老师用语言或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或文本中的某一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上述教学片段,老师巧设语言情境,学生成为一个个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游客”,“亲身体验”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从而由衷地叹服艄公的勇敢、智慧、镇定和机敏。
四、巧妙梳理总结,使文本主题得以升华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原则。课尾,老师要善于梳理、提升主题,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好的课尾如同一篇文章好的结尾,会给人无限的感召力,让人回味无穷。教学《爱如茉莉》(苏教版第10册)一课时,可把文中描写父母互相关爱的细节,组合成一首小诗:
爱是妈妈吃完再告诉的细心,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身影,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
爱是妈妈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
这样的小诗既总结了课文,梳理了学生零散的思维,又使课堂充满爱的情意与浓浓的诗意。
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11册)一课结束时,通过介绍林肯的重大贡献来总结、提升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两次回读课题。
师: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让40万黑奴得到解放,使南北分裂的国家得以统一,他被认为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总统,可他是一位——
生:《鞋匠的儿子》。(读课题)
师:正是这位鞋匠的儿子,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卑微照样成就伟大。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总统,记住这位——
生:《鞋匠的儿子》。(读课题)
这样的总结,既是对林肯形象的再认识,也是对文本主题的深度升华:卑微照样成就伟大!林肯这位伟大的总统、伟大鞋匠的儿子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高大、更加完美。
老师在学生面前,是智者的象征,在课堂上需要老师进行穿针引线,起承转合,巧点妙拨,恰当引领,学生对文本才能有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因此,老师必须做好解读教材文本的第一人。老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深度,才能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经验有限,学生还处于学习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阶段,又因为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这就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变得深刻、丰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变得更高。
一、读懂语言背后的含义,使语言文字变深刻
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静心凝神地研读文本,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进行认真对话。对课文的重点段、重点句所隐含的深刻内涵与情感,进行层层引领,理解语言背后的意思。
苏教版第12册课文《理想的风筝》赞扬了失去左腿的刘老师坚忍不拔、乐观开朗的品格,文中对刘老师“写板书”的情节刻画得很细腻,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写板书”背后的内涵。我做了以下几步引导: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全段,画出“写板书”的句子,抓住五个“转”字,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然后设计情境,老师引读“写板书”的句子:
师:当刘老师讲到教学重点处,刘老师要写板书——
(生读“写板书”的句子。)
师:当刘老师讲到慷慨激昂处,刘老师要写板书——
(生再读“写板书”的句子。)
师:(深情地)就这样,年过半百的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
生: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一年不知要这样——
生: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一生不知要这样——
生:跳跃旋转多少次!
通过引读,学生对刘老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紧接着我追问学生:刘老师这样岁岁年年的跳跃旋转,支撑他坚持这么做的是什么?支撑他的仅仅是那根圆木棍吗?此时,学生才真正揭开刘老师不知疲倦旋转跳跃的谜底:那是因为他深爱这三尺讲台,深爱他的学生。整个教学过程,老师犹如引导学生深挖一口井,在逐步地引导下,学生逐渐走进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处。
二、恰当地链接。使语言文字变丰满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根链条的话,课文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链环,老师应该考虑如何将课本语言与课外信息恰当、有效地链接起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链接起来。
苏教版第6册课文《孙中山破陋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一道又一道地缠足是怎样的情景?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得眼泪直往下流?小学生对封建社会缠足的历史不够了解,如果此时能拓展这样一段材料:在旧社会,女孩缠足的年龄小则四五岁,大到七八岁,正是骨骼发育、长身体的时期,用布长期把脚紧紧地裹住,会造成脚骨扭曲、脱臼,导致双足严重变形,最终导致女孩行走、活动不方便。老师还可以搜集旧时缠足的视频,以及缠足后双脚变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有了这样直观感性的认识,学生才会理解文中姐姐缠足时的痛苦心情,理解孙中山憎恨陋习、坚决要破陋习的原因。
与教材相匹配的名著、文献链接,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教版第12册课文《三打白骨精》中描写白骨精变成村姑的句子仅有一句话“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村姑到底有多美?老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貌的村姑的模样?再出示《西游记》中原文对村姑描写的句子:“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段话对村姑的描写生动形象,是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范例。此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像这样描写细腻、生动的语段,《西游记》原文中比比皆是,建议大家课外细读《西游记》原文。这样,老师很自然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课外阅读的窗口,会收到学一篇读几篇,甚至读整本的阅读效果。当然,课堂链接要恰当、适度,过繁过滥的链接、拓展,不但挤占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质量。
三、创设情境。转化角色,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
提到创设情境,我联想到一次阅读观摩课上的教学。当时老师在教《黄河的主人》(苏教版第8册),学生在体会到黄河水的汹涌、险恶,羊皮筏子的小、轻、险,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游客的从容镇定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艄公的形象。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老师担当岸上的游人,学生扮演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并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哎,各位游客,你们可是乘坐羊皮筏子的?
生:是!
师:你们乘坐的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危险,你们为什么还能谈笑风生?
生:是因为我们有勇气。
师:喂,那你们乘坐的羊皮筏子让我来驾驶好不好?
生:(学生喧哗,大喊大叫)不好,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相信艄公的撑篙技术,而不相信你的撑篙技术。
师:你们为什么相信艄公呢?
生:因为艄公有高超的撑篙技术,他的羊皮筏子在汹涌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要让学生触摸、体会到白纸黑字的情感、温度,让白纸黑字成为一幅幅优美的画,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就需要老师用语言或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或文本中的某一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上述教学片段,老师巧设语言情境,学生成为一个个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游客”,“亲身体验”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从而由衷地叹服艄公的勇敢、智慧、镇定和机敏。
四、巧妙梳理总结,使文本主题得以升华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原则。课尾,老师要善于梳理、提升主题,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好的课尾如同一篇文章好的结尾,会给人无限的感召力,让人回味无穷。教学《爱如茉莉》(苏教版第10册)一课时,可把文中描写父母互相关爱的细节,组合成一首小诗:
爱是妈妈吃完再告诉的细心,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身影,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
爱是妈妈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
这样的小诗既总结了课文,梳理了学生零散的思维,又使课堂充满爱的情意与浓浓的诗意。
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11册)一课结束时,通过介绍林肯的重大贡献来总结、提升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两次回读课题。
师: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让40万黑奴得到解放,使南北分裂的国家得以统一,他被认为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总统,可他是一位——
生:《鞋匠的儿子》。(读课题)
师:正是这位鞋匠的儿子,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卑微照样成就伟大。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总统,记住这位——
生:《鞋匠的儿子》。(读课题)
这样的总结,既是对林肯形象的再认识,也是对文本主题的深度升华:卑微照样成就伟大!林肯这位伟大的总统、伟大鞋匠的儿子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高大、更加完美。
老师在学生面前,是智者的象征,在课堂上需要老师进行穿针引线,起承转合,巧点妙拨,恰当引领,学生对文本才能有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因此,老师必须做好解读教材文本的第一人。老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深度,才能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