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五一不太平,多地驴友出意外,不知又有几条徒步线路要遭到封禁。同时我们也迎来一个好消息,三江源国家公园开放了。
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今年五一期间迎来第一批访客。由润勃生态论坛、云享自然、游侠客旅行联合举办承办的“黄河寻源计划”,也是游侠客发起的《绿洲世界》可持续创新旅行的重要项目。3天时间里12位访客得到了区别于传统景区的体验。
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受林业局或旅游局的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便“一禁了之”的一刀切政策被诟病已久,或许国家公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刀切
五一之前,海子山管委会通过“格聂深山旅游”公众号宣布,由于格聂C、V线穿越格聂雪山核心区域,2条徒步线路被暂时封闭。
封闭通告宣布的第二天,格聂雪山景区的旅游部门也发声,表示被封闭的仅仅是格聂雪山核心区域,景区内的十余条徒步线路仍可正常游览,受到影响的也只有C、V线,以及一条自驾线路。
一方面是来自林业部门冰冷的封闭通知,另一方面则是旅游局的热情招呼。

这种情况无独有偶,五一前为保障各地林区的防火安全,不少地方的林业部都出台了封山通告,与当地旅游局对游客们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有网友开玩笑说,这简直就是各地旅游局:“欢迎大家来我们这玩!”当地林业部:“都给老子滚!”。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属于林业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与属于旅游局管理的景区,他们工作的方向不同,而管理的地域却有重叠造成的。
一个要完成保护山林的任务,一个要完成赚钱的指标。对于户外玩家而言,这些年越来越多徒步线路被划入景区,从此收门票;或因线路需穿越自然保护区,被宣布穿越违法。一说到这里,许多“驴友”都会十分气愤,并认为一味禁止不是解决办法,更需要疏导,两个任务由完全不同的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很难完成。
在关于格聂C、V线的文章中,我们提出一个疑问:“国家公园能改变目前的困境吗?”
如今我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公家公园”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五一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接待了其第一批访客。国家公园能否打破現状马上就可以见分晓。
为什么是三江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丰富多元的地形地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其高原生物多样性集中,保留最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有人类文明以来,唯一没有大型兽类灭绝的区域。
在三江源地区,藏民至今保持着一种与自然相依的生活方式。牧民们用转场放牧的方式利用和保护草原,他们以游牧为生、穿藏袍,用牛粪做燃料,随着季节不断迁徙。
这些文化、自然、地貌、生物种群的特殊性,使三江源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保护三江源势在必行。同时正因为三江源是一个受国人与世界瞩目的地方,它不光需要被保护,也需要开放给公众,在保证当地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使三江源的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成为全民福祉。
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实至名归。
云享自然创始人王蕾与三江源黄河源园区负责人王权宾都表示,生态体验活动展示的是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成果。一方面是发挥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园区牧民获得长效收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生态保护。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未来
我国许多保护地是在同一区域重复挂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区地域重叠现象严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也有交叉的情况。
举个例子,九寨沟有许多名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 景区。众多名目加身,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旅游局喊着欢迎大家来玩,林业部门却直接无情封路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17年9月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提出以国家公园为重点确立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
天平的两端
黄河园区的玛多县,藏语有“黄河源头”之意。上世纪80年代,水草丰美的玛多县曾经是全国GDP最高的县之一,但过渡的畜牧迅速破坏了当地环境。2005年前由于自然破坏,草场资源严重不平衡,甚至出现许多极端气候,80年代的富庶生活也随之不见。
之后当地政府曾建议牧民搬迁到城镇居住,愿意离开牧场的牧民,由政府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但还是有许多牧民舍不得草原上的生活,留了下来。
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玛多、治多、曲麻莱、杂多四县,有牧户16621户,6.4万人口,贫困人口2.4万。一方面当地草原需要保护恢复,另一方面是牧民真实的贫困生活。与平衡自然保护和旅游教育一样,当地牧民致富与环境保护同样是天平的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