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即使我被社会污染,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盖起了小洋楼,我诗歌里的景色也变了模样。”成名之后的余秀华,得偿所愿离了婚,并出版了三本诗集,销量超过30万。她居住的村庄渐渐变了模样,而她自己也在慢慢适应着新的方向。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上映,让诗人余秀华再一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部以她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在全国点映,场场爆满。尽管这部纪录片被观众热捧,但也有观众表达了不同看法。“余秀华太有表现力,身上长满了故事,知道配合媒体,基本上是牵着导演在走,片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好像都实现了,看完想想发现还缺少很多细部。除了一个貌似村中孤岛一样的老房子,基本上看不到余秀华更多的生活场所,她的邻居、亲友是什么样子。”著名影评人内陆飞鱼在一篇评论中写道。
  影片讲述了余秀华自2015年成名之后的生活。镜头里可以看到南方乡村的美景,特写再配上余秀华的诗歌,“片子里的所有景色都很美,除女主角长得丑一点。”余秀华不时向媒体展露她的幽默。

“作协没有工资,开会就是大家互相吹捧一下”


  诗人余秀华所在的横店村是个人口近千人的大村子。像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村里统一规划,在余秀华家原来的田地上统一盖起了二层洋楼,给了她40多万元的补偿,“亏是有点,但是家人年纪大了,种不了那么多地了,也是好事。”坐在一楼的客厅里,余秀华说。
  在北京、上海,余秀华被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诗人,而回到家乡,她仍然要操心和面对很多作为农民的琐事。
  每户房子200多平方米,每家出9万块钱买下来。这对余秀华来说不是问题,但对大部分年均收入一两万元的村民来说,还是很有压力。出版社给余秀华的版税为10%,这已经算是挺高的比例,“下本书出来的时候,我要跟出版社说要算高一点版税。”余秀华说。
  2015年之前,她尚未成名的时候,就有出版社对她说,可以自费出书,但余秀华想得很明白,“这没什么用,万一卖不出去,亏了呢?”现在一年出“三本诗歌集也出得了,很容易”。但她想慢下来,缓一缓。“所有的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得不偿失。”
  成名之后,湖北省钟祥市作协吸纳余秀华为作协副主席,有时候她会去市里开会,“这就是个民间组织,没有工资发,大家开会互相吹捧一下,就回来了。”她自嘲说。
  她平时并不出门,也很少与村民交流。成名之后,只要是陌生人来到村里,村民都会默契地把他们带到余秀华家的门口。很多村民看待余秀华的眼光有些说不出来的意味。有时候,有些村民叫她“秀华”,有些人开玩笑地叫她“余老师”。无论怎么称呼,余秀华在村子里都有了更多底气。她父亲和村民闲聊也会提及,今天又有国外的记者来了,“听说还是美国的”。
  除了大家已经知道的那些,她不喜欢过多聊自己的家事,不喜欢聊到她的前夫。“这事情跟你讲不清楚,问这么清楚干吗?讨厌。”话题就戛然而止。
  余秀华卧室的桌子上、床边散落着王小波、雷平阳、村上春树、昆德拉等人的书。还有两本研究《易经》的著作,她在笔记上做了关于《易经》卦象的笔记,甚至把它们与诗歌结合。

“我的世界是丛林社会”


  2015年,因《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迅速走红后,余秀华很快出了三本诗集,成为近几十年来最畅销的诗歌集。“现在的书销售1万本,就算畅销书了,我的三本加起来总发行量大概有30万,算起来每个字大概有10块钱。应该算是挺不错的了。”余秀华说。
  余秀华从2011年就开始在博客上写诗,作品也零散见诸报刊。著名诗人雷平阳在余秀华走红之前就读过多首她的诗作,包括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雷平阳评价那首诗其实很干净,“就像余秀华自己说的,它就是一个标题党,只是大家解读后煽动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空间而已。”而对于余秀华的成名,他认为那是她该得的,“真诚,她的诗把自己放进去了,就跟鸟儿天生要叫一样,她需要开口说话。”
  余秀华的诗歌,满足了大家对乡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一部分想象。但她觉得这样的诗情画意对一些人不过是画饼充饥,一种虚无的精神寄托。在真实的世界里,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城市一样,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从小,父母就告诉她,正是因为她上辈子做了亏心事,所以生下来才残疾。余秀华竟然相信这种说法,度过了一个自卑的童年。
  她在诗歌《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中写道: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轻视了清晨。
  在余秀华的博客中,多看到她以“小人物”“脑瘫患者”自居。两岁时,村里与她同龄的孩子都已学会走路,余秀华却连坐起来都很困难,时常从板凳上摔下。在《梦落成泥》中,余秀华形容童年是“灰色的”。当弟弟开始走路,她依然在地上爬。
  弟弟余仕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余秀华是“自卑与自负”的交织。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余秀华总会沿着田埂爬到很远,像是要向别人证明什么。刚上小学时都是奶奶背余秀华去学校,但被同学嘲笑,她之后就不让背了,坚持自己拄拐杖走,好多次摔得头破血流。
  她在诗歌《疤痕》中写道:我腿上的疤痕/是喝酒以后割的/我喝酒是因为我爱一个人呢/我是否应该告诉他/我身体的疤痕到处都是/他要的美,我无力给呢。
  她在诗歌《我只是死皮赖脸的活着》中写道: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坚强不是一个好词儿/两岸的哈哈镜里/它只能扁着身子走过。
  出版诗集和声名大噪,证明了余秀华的才华,但这并不能解决她生活中的琐事。事情还是要一件件去做。最近一个月,余秀华都马不停蹄地去参加各种纪录片、诗歌的交流活动。
  临出远门,她给儿子洗好了衣服。给淘宝上买来的花草都浇上水,她抱怨水管里接出来的水漂着厚厚的漂白粉。水顺着花盆底部流了一地,“白白浪费感情了”。选择综合症,让她为一朵新采的花栽在大盆还是小盆里纠结了3分钟。担心花被太阳炙烤,她再盖上遮阳布。由于前一段时间出门很久,月季花的叶子都干枯了,她边给枯叶洒水边自言自語,“这个应该能活过来吧”。   环境塑造了她的性格,也成就了她的诗歌,勇敢与胆怯、自信与自卑、敏感与麻木这些矛盾的词语被她完美地驾驭,并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

未能如愿的爱情


  2015年12月,余秀华离婚了,维持了20年的婚姻以余秀华拿出15万元补偿给丈夫作为结束。 她还为前夫在村里买了新房子,房子就在余秀华新家的后边,站在二楼的阳台上举目可见。离婚后,前夫还和余秀华的父亲保持联系。2017年2月,前夫回家,敲了余秀华的家门,被余秀华拦在了门外。前夫踢了几脚门,离开了。
  离婚,是余秀华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好证明。她曾经说,结婚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后悔的事情,而离婚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这没有什么可争辩的,人们要观看我的生活。我总是怜悯地看着对我议论纷纷的人,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认真对待生活?当然我也许也不够认真,但是我从此进入了我喜欢的一个生活方式,是的,我喜欢这宁静的没有争吵没有猜忌的日子:一个人的日子。”余秀华在离婚一周年的日子里如此写道。
  在婚姻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她可以接受,但精神上的隔膜让她度日如年。“地里的一朵花,我说好看,他说不好看,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这就不好办了。”
  但单身并不意味着就会有新的爱情降临。“我这个条件,不符合男性的审美标准,所以缺什么补什么,才会在诗歌里写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 在她所有诗作里,描写爱情的诗数量最多。
  她曾经在一首题为《离婚证》的诗里写道:只是,身份证我总是用到/比如生病住院,邮局取东西/残疾证我偶尔用到/比如申请低保/但是离婚证有什么用呢/我不再结婚,从此独身。
  2012年,由于追求感情的痛以及对生活的绝望,余秀华尝试过自杀。她喜欢一个当地的诗人,上门追求,并未如愿。余秀华喜欢“借酒浇愁”,最高纪录曾经喝过10斤啤酒。在钟祥市的莫愁湖边,有几次喝多了,差点掉到湖里。这些都被她写进了诗歌。那次未能如愿的爱情,成为她精神世界的转折点, 这一年之后,她的诗歌风格开始变化,并且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她想要的爱情无法得到,唯一的一次婚姻也已经终结,唯一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她的儿子学习很好,现在读大三,暑假回家来,母子二人可以聊聊天,“像朋友一样”。儿子在学校不会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他也不读母亲的诗歌,也不太喜欢和记者交流。余秀华走到儿子的卧室,看着他拿着最新的苹果手机玩游戏,不时聊几句闲天,这让她感到幸福。

“名气很快就会过去的”


  “诗歌是不可理喻的,能分析得很清楚的诗歌,也许是好诗歌,但绝对不是有魅力的诗歌。分析不清楚的诗歌,才是真正有魅力的诗歌。所以,永远不要给好诗歌下定论。要让她神秘下去,才会有无数的读者前仆后继地去读。高明的作者,永远不会让普通读者揭开这道面纱。不轻易揭开面纱的诗歌是上品,上品的诗歌永远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余秀华在博客中如此说。
  余秀华只有在写诗的时候,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生活中,她不甘心平庸无为的命运,也做不到逆来顺受。当她所有的抗争都落空,她也会像个普通村妇一样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她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她说。







  如今,余秀華的村庄已经不像影片中展现的那个样子。从今年开始,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家。农闲的时候,村民们照样打麻将,而余秀华则再也不能轻易看到昔日诗歌里的稻田、麻雀、荆棘……
  环境没有了,她也放慢了写诗的速度,开始写随笔、小说。她说她将来要出版随笔集,小说集。她多次对媒体强调,“名气很快就会过去的,终归要回归平静的生活。”但同时,她也很享受名气带来的诸多便利。
  去北京的火车上,说起前一段时间她去过的北京皮村,聊到农民小说作者范雨素的走红,她果断地说,“炒作,肯定是炒作,说什么‘媒体采访太多了,为了躲避采访跑到山上去了’,我就不相信这种话。”
  大多数时候,她并不怎么说话,只是出神地看着窗外飞速滑过的景色,她的眼神里像是装满了心事,时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他文献
E·B·怀特(1899-1985),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其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的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斯图尔特鼠小弟》(又译《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天鹅的喇叭》(又译《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
期刊
一  美食家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就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首先得声明,我决不反对一般的吃喝;如果我自幼便反对吃喝的
期刊
吴芳思的家很好找,门前有一小片竹林,门头挂着一条红纸做的游龙—这在伦敦市中心的富人区伊斯灵顿显得颇有些特立独行。  竹子是林语堂的女儿住在伦敦时从家里拿来的,龙是吴芳思儿子的属相。69岁的吴芳思延续着她和中国40多年的缘分。  在英国,吴芳思是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她曾在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工作近40年,负责保管、整理中国典藏,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那1.4万件敦煌经卷,这大概是全世界所有敦煌经卷数量的
期刊
有一本书叫《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讲述在读书被禁止的时候,人们在晨间与晚间的秘密读书会上,阅读经典作品。然而,真正把一座城市的名字和閱读联系起来的,却是相对发达的经济环境、自由宽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市民教育程度和历史留存的文化积淀……无论是伦敦、巴黎、纽约还是东京,书店、图书馆、出版机构、文化刊物、读书组织,共同构建了一座城市的阅读氛围。伦敦:“什么娱乐也抵不上读书的乐趣!”  2017年发行的
期刊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至于苔丝·德北菲尔德,她要把这件事从思虑中清除掉却没有那么容易。她好久都打不起精神来再去跳舞,虽然有许多人想做她的舞伴;可是,唉!他们谁说话都不像
期刊
猫乖巧可爱,又能防鼠,是颇受欢迎的宠物,据《尔雅翼》说,猫是玄奘法师去天竺取经时带回中土的,为了防止老鼠啃坏佛经,所以蓄猫防鼠。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实际上,猫在玄奘之前就已有了。恰在唐代,猫日渐成为贵族宠物。  电影《猫妖传》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故事发生在唐代,其中出现了猫妖,又称猫鬼。在中國古代,猫成为妖孽作怪的故事颇多,据《旧唐书》载,武则天废王皇后和萧淑妃,
期刊
奧拉夫·H·豪格(1908-1994),挪威20世纪杰出诗人。生于乌尔维克,在那里以种植苹果为生。他一生生活简朴,深受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和启发。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出版了《礼物》等十多卷诗作。豪格的诗具有典型的北欧特征,朴质、抒情的语言中透露出深刻的哲理。他的诗已经被译成了数十种文字,在欧美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都秘密地梦想着  奇妙的事情会发生,  一定要发生——  时间会张开,  心脏
期刊
所谓“中产阶级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形态,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这种生活形态并不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各种人的想象之中。就像“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一样,大多数中国人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同时又认定它的确存在,那么,唯一的可能是:中产阶级是一种想象。  想象的好处是其中应有尽有,想象的坏处是它太脆弱易碎。有一个年轻的艺人,他颇有天赋,买了3层楼的别墅。在网上能找到他家的内部装修图,号称是欧洲巴洛克风格
期刊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道路,与世长辞。也许在这个时代,“大师”是个让人不得不谨慎使用的词汇,但称饶宗颐为大师,没有人会觉得突兀。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期刊
看够了罗马迷人的城市建构与恢弘的古迹文明,想不想来点儿特别的?一座收敛或张扬色彩的城市涂鸦艺术博物馆,正潜伏在街头巷尾,等待好奇的你来光顾。  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内容广度而言,涂鸦这一艺术行为在罗马生生不息。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创作灵活多变、包罗万象的涂鸦作品已然成为一项时髦又流行的工作,甚至曾出现过全民参与、全城涂鸦的盛况。  涂鸦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因城中房屋建筑布局多是内向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