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年,苹果和三星一出新机,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只有被动挨打的份。现在,这个局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苹果亮点与槽点齐飞,三星颓势尽显,小米遭遇拐点,魅族蛰伏欲起,还有一众国内外品牌纷纷抢滩,开始逐对厮杀。
  大屏苹果重击疲软三星?
  三星:9月,三星在北京、柏林、纽约三地发布Galaxy Note4,依然不改大屏设计,新加独特的曲面侧屏,并植入NFC移动支付。三星想要借助Note4的发布,增强其在高端智能手机的话语权,以此刺激目前不景气的智能手机市场。
  苹果:9月10日,苹果发布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两款智能手机,有了5.5英寸的大屏,机身再次薄了0.2mm,并提供Apple Pay服务。苹果一直在长大,虽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但依然让人肾疼。
  点评
  三星、苹果各自的成绩和表现又印证了一个道理,手机界眼下只有一个王者。三星依靠大屏和众多机型打下的江山在各方冲击下已然瓦解,Galaxy Note Edge虽然有了曲面侧屏,但除此之外并无亮点。苹果又放下身段,顺势而为,使用大屏设计,如此重击,颓势三星路在何方?
  魅族集中火力,打破小米底气?
  魅族:9月2日,魅族MX4在北京发布。9月20日,黄章在微博上发言:“和老罗、小米比炒作,我肯定输。要是比做产品,我可以秒他们几条街。”刺眼的1799元、八核处理器,至今高达“1000万台”的预订数量,魅族的高调和决绝让人有些意外。不过,这毕竟是一场有价值的战役。
  小米:小米先于魅族发布小米4,算是占尽先机,而且一口气推出了小米4、小米手环、miui6,更是讲出“生态圈”、“本地生活”的大好故事。但不管“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的发布会多么富有创意,“不服跑个分”、“奥氏体304”、“cnc车床”的揶揄也在所难免。
  点评
  魅族变脸,不再固守2000元以上价位,小米和锤子首当其冲受到伤害。小米用1499元的红米旗舰机应战,锤子生存都还没有着落,唯有用言语还击。这场事关生死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华为联想,中坚力量?
  华为:9月4日,华为在德国柏林推出新机Mate7,配置6英寸大屏,按压式指纹识别器。这是华为在8月推出新的荣耀系列手机之后,又一次借顶配机型冲击高端市场的大动作。
  联想:刚斩获2014 IFA最佳旗舰智能手机大奖的联想手机X2,采用颠覆性的Layer设计,以“层”的概念还原多彩世界。但是只在设计上创新恐怕还不足以俘获消费者的心,要占领更大的市场,还需要多一点惊喜。
  点评
  华为和联想是两家比较类似的国产手机厂商,依靠和运营商的关系大量出货,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近年来不断试图发布自己的爆品机型,精简产品线,力图在国内高端智能机市场挑战苹果和三星,成为国产智能机的中坚力量。虽小有成绩,但依然在路上。
其他文献
A股在全球股市一派欣欣向荣中独自黯然下跌。2013年12月20日暴跌后,证监会放风“加快养老金入市规则制定”、“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炒了许多年,自己还做不了主,证监会拿养老金入市当利好也是无奈。同样惨淡的还有黄金,从2013年初的1600多美元每盎司跌至目前1200美元。收藏品市场则是春意盎然,截至2013年12月19日,拍卖行成交总额已达572亿元,全年超过600亿元已无悬念。  其中,5000
在对路基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边坡设计和整体施工的考虑不足,很多路基都出现了边坡失稳的问题,这除了会给公路建设带来极大经济损失之外,还会延误通车。
11月5日,宋卫平明确表示,将回购绿城,融绿大戏再掀波澜。融创收购绿城——这起中国房地产业最大并购案,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峰回路转。面对宋卫平“举手悔棋”的回归之举,最初孙宏斌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用一句简单的“你是永远的大哥”回应宋卫平,看上去重情重义。谁料想,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先是11月13日宋卫平夫妇卷入了“举报信”风波,接着宋卫平在11月19日凌晨,对外发表声明
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2月17日在中美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上说“中美经贸合作双方都是赢家,是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几十年在华发展轨迹验证了这个观点。有
中国现阶段不乏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企业,但本土的管理学却并未发展成熟。  2015年1月底,马云携手多位商界大佬宣布开办“湖畔大学”,28万元的学费固然令人咋舌,湖畔大学所摆出的超高姿态更是令人惊诧:商界大佬、学术大牛作为讲师班底,所有学员都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业界精英。联想到本土企业近些年来在国际上的亮眼表现,可以说,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前几年,英国《金融时报》推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