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与素养导向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790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山东省决定从9月份开始启动新一轮课改,实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方案,但由于当时新教材尚处于审定中,决定暂时使用旧版教材作为过渡,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对“三新一旧”的教学和考试进行指导。按照新课程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两类。合格考的主要功能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并作为高考招生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山东组织了2018年夏季、2018年冬季、2019年夏季三次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次考试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落实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命题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2019年夏季合格考山东历史试题,遵循近年来形成的命题风格与设计思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发挥了服务于毕业学分认定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双重效用。
  一、试卷结构
  
  依据上表,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8年两次考试相比,中国古代史基本持平,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有所加大,世界史的比重有所减少,这体现了命题对中国史内容尤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视,这也符合高考的考查趋势。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1、必修2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体现以下突出特点。第一,政治史与经济史各占50%,与2018年两次考试相比,政治史比重下降,经济史比重大幅上升。第二,政治史第一、四、六单元,经济史第一、二单元占据了考试分值的76%,2018年的两次考试中这几个单元考查分值也达60%,这体现了对教学重点的反复考查。
  从题型角度分析,与2018年两次考试相比,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重没有变化,各50分,但非选择题变化较大。第一,非选择题由之前的3题增加到4题,每题的分值有所下降,保持在12—14分。第二,非选择题每题均是对某一单元内容的考查,如27题是对经济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考查,而2018年的两套题中均有一题是对必修1、2内容的整合性考查。非选择题分值、内容考查的变化,虽是由于题目增多导致的,但也是出于降低考试难度、保持通过率的需要。
  二、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2019年夏季山东学业水平合格考试题,延续了以往《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提出的“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要求,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考查,如分封制、郡县制、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香港回归、工业革命。基于合格考要求,这种考查都是比较简单的,如第1题考查分封制的目的,这是必修1第一课的内容,学生可不假思索地选出正确答案。
  2.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8年1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公布。而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亦即合格性考试是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二级水平的考查。唯物史观是哲学层面最上位的历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第9、15、19题对其进行了考查。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合格考中的时空观念主要考查时空定位,第4、8、13、14、20题对此进行了考查。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二级水平要求达到“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合格考二级水平要求达到“能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材料题四个题的大部分设问均是对此能力的考查。如第26题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要求能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本次对家国情怀的考查,着重体现在第28题第(3)小题“香港问题的解决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019年夏季合格考历史试题,基本实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别是主观题,突出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同时整合其他核心素养的考查,代表了未来合格考命题的趋向。
  三、备考建议
  2019年夏季合格考历史试题,虽是“三新一旧”背景下对旧教材内容的考查,但其中体现的试卷结构调整和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为历史教学、新教材的合格考备考指明了方向。鉴于此,对以后的合格考备考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要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重点单元、高频考点的教学与复习。
  2.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日常培养,尤其是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提升。
  3.要注重对课本材料的学习与理解。
  4.要注重对教材中有关山东特色部分的整理,备考中也不能忽视对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
其他文献
史料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教材、兴趣、教师等方面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近年来,史料教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甚至也影响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如统编初中历史教材除了正文外,还在课文辅助系统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而七至九年级学生(12—16岁)由于阅读时间、经验和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大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史料阅读障碍。因此,进行史料教
参与式教学法,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际教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面对真实生活,不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就很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于老师呈现的理论很难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难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
“生态农业”是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层层设计大标题、小标题,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学习、解答问题。在这種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都能很快地完成教与学任务,但他们的兴趣不高、探究意识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经过分析,我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设计没有充分
【摘要】如今,盛行的网络教育满足了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丰富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流通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难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执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智慧测试是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效果的一种有效办法。通过智慧测试,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测试诊断,不断开辟新的教学前沿阵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不断提升。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根据教育部文件指示,2015年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从2016年起,安徽省高考将使用全国卷。本文拟对2015年高考安徽卷和全国卷I的历史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我省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提供指导。  一、安徽卷与全国卷I的结构分析  1.共性。  无论是安徽卷还是全国卷,其都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对教材主干知识和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课堂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课堂参与度也逐步提高,然而,这是我们改革的初衷吗?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对高中历史教學深层次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广大
小品《扶不扶》以幽默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感染了亿万观众,而在欢笑的背后,也引起了很多人对社会公德的反思。高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时期,换言之,他们的心智正在从感性迈向理性。那么,他们如果面对小品中相同的境况,扶还是不扶呢?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值得深入思考。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素质、道德素質等多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让高中生的思维品质保留于内
德育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在于“心灵的感动、触动、震动”,在喧嚣纷杂中,德育课教师应力求让德育教育保持生命的诗性,以唤醒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自觉,回归德育教育的本真。教育无痕,只有激发出学生内心的道德渴求,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知,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对中职生而言,理解德育理论不难,难的是如何在认同哲理的基础上,以哲理引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围绕着如何在
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  本文以思想政治必修1中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为例,探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