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已经很深沉了。老宅的堂屋里那盏瞌睡似的油灯,有气无力地燃着。我蜷曲在母亲的怀里,闪着迷糊的眼睛,看着母亲和父亲忧伤的面容。
内屋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空……空……空……”声音似断欲连。在寂静的夜里,让人听得怆然。那是久病在床的祖父喉咙里挤出的咳嗽声。这声音已在老屋回响了大半年光景。
堂屋的饭桌上,摆着“杂乱无章”的饭菜。其中有一碗饭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早已凉透了。那是给祖父准备的晚饭,饭菜很丰盛,煎有荷包蛋,并有少量的青椒肉丝。煎蛋和肉丝的腻香,弥漫着灯光摇曳的房子。
桌上的饭菜摆着就摆着,却没有人想动筷子。母亲低垂着头,脸上挂着忧伤的戚容,父亲独自坐在屋角,“吧嗒吧嗒”地吸着闷烟。整栋屋子里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
“空……空……空……”室内祖父的咳嗽声有增无减,一阵接一阵,一次比一次厉害。
“收拾……收拾……吧!”父亲突然冒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那话是说给母亲的。他是在向母亲暗示什么。
“嗯啦”,母亲答应了一句,便不再说话。她轻轻地放下我,便起身走进后边的灶房。随即,灶房里便持续响起锅碗瓢盆碰撞的混响声。
我好奇地跟进灶房,却只看见母亲忙乱的身影。她一会儿在积码如山的菜堆里扒拉,一会儿又在大大小小的菜坛子里摸索。她像一个被打懵了的疯子,一个人一个劲儿地在那里毫无头绪地忙碌着。很快,灶房里就像被人洗劫过的杂货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品和散乱的坛坛罐罐。
夜色愈发凝重。窗外凛冽的寒风一个劲地吵闹着,房内的豆油灯在呜呜风声中忽闪忽闪的,一副蔫耷耷的神色。
伴随着“空……空……空……”猛烈的咳嗽声,迷迷糊糊中,我依稀听见了祖父的呼喊。那声音幽远得犹如天际的呼唤,我还是分明感觉到了。于是,我从趴着的板凳上滑下来,急忙向里屋祖父躺卧的病床跑去。
祖父瘫睡在床上,因为长期剧烈的咳嗽,他曾经高大的身躯早已严重扭曲。佝偻的腰身,在每次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声中都要被扭结成一团,直到咳嗽声停止了,整个身体也久久无法伸展。长此下去,他的身子早已蜷成一团乱麻状。
祖父浑浊的眼睛,恰似那昏暗的油灯,孤苦而无助,仿佛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窗外的寒风吹熄。
看见我走近床边,祖父的喉咙里一阵咕咕响动,枯瘦的手指抖抖地伸张着。我猜祖父大概是饿了,来不及回去告诉母亲,便急忙掏出怀里吃剩下的半截烤红薯,轻轻放到他伸张的手上。
触摸到祖父的手心时,我感觉自己触摸的不是一只充满体温的手,倒像是一截枯槁的树枝,冰冷僵硬,毫无生气。
祖父那只僵直的手,并没有接我手中的半截红薯,他只是轻轻地摸了摸烤红薯,便轻松推给了我。
“爷爷,您饿吗,吃红薯吧。”也许是祖父没有懂我的意思吧,我仰起头再一次地问他。
“空……空……空……”祖父的喉咙里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因咳嗽而牵动的颈部肌肉,蚯蚓状纵横扭曲着,他的脸色突然变得有些潮红起来。
咳嗽声刚停,祖父便向我用力地晃动他冰冷的手,嚅嚅地说了句话。也许是很久不曾说过话了,除了喉咙里一阵咕噜咕噜地响动,并没有发出丁点声音。祖父大概有些发急了,使劲地放开喉咙想再重复一遍刚才的话,发出的却是比先前更厉害的“空……空……空……”的咳嗽声。
祖父异样的咳嗽声惊动了父亲,他急匆匆地闯进来。看见我靠在祖父的床前,父亲一言未发,便伸手将我推出门外。随后,我便听见内屋传出他惊慌的呼唤声。祖父没有应答,喉咙里的咳嗽声却愈来愈激烈,愈来愈吃力,“空……空……空……”的声音开始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母亲也停止了在灶房里的忙乱,一边用围裙揩手,一边匆忙地向内屋奔去。内屋同时传出父亲和母亲惊慌的呼喊声,和祖父那低沉的咳嗽声“空……空……空……”
不久,内屋传出母亲的嚎啕大哭和父亲低沉的啜泣声……
我被父亲推出内屋后,便再也没有见到祖父。我也就一直无法知道祖父临终前对我说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
祖父离我们而去了。他临终时想对我说的那句话,便成了无法破译的死亡之谜。可我忘不了那个孤寂的夜晚,忘不了祖父临终时的情景。
那是1971年的某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失去了父亲,我失去了祖父。那一年,我只有4岁。
白字先生
白字先生不姓白,姓梁。他的真实姓名叫梁见高。他是野茶灞村小学的公办教师,我们读书的时候,他已经教了十多年书。
那个年代,教育并没有被国家纳入重点目标,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像现在这么高。梁见高念的书不多,大概也就高小文化程度,按常理他怎么也不够格的。可是学校缺老师,向公社革委会急着要人。公社便规定了选人的两个条件:一要苗红根正,二要高小文化以上。于是矮子中选高个,也就把他给选中了。
梁见高被选成老师后,被送到县教育局办的教师速成班,培训了大概两三个月,回来后便被分配到板板桥中心校教书。谁知他上第一堂课,便闹了笑话:一道数学填空题,他却将“填空”读成“镇空”。让那个班上的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此事张扬出去后,校长的脸面便有些挂不住,一气之下把他发配到野茶灞村小任教。
其实,梁见高从一个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吃国家粮的老师,他已经兴奋得发羊癫。根本不在乎是在中心校,还是在村小教书。因此,校长轻而易举地便把他打发了,心里还觉得有些歉意。尽管他爱教白字,但贫下中农的儿子苗红根正,咋样看也坏不到哪里去。这件事歪打正着,反倒让校长觉得欠了他的人情。
梁见高到野茶灞后,教书还是很认真的。为人处事很低调,与大队的领导和乡亲们相处得也还不错,人缘人情处理得都还没说的。
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爱读白字。到了村小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事,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一件事情是他叫他的学生上街去买烟。那个时候,七天才逢场,从野茶灞上街有近十里山路。学生专程上街去给他买几包“绵阳”牌香烟,那种烟大概每包一角五分钱。
但他给学生交待的却是去买“锦阳”烟。学生上街下街反复跑,供销社的人都听烦了,告诉他说只有“绵阳”牌的香烟,没有“锦阳”牌的香烟。劳累一天的学生只好空着两手回去,哭丧着脸告诉他只有“绵阳”没有“锦阳”。他听后直跺脚,臭骂学生太机械,没“锦阳”有“绵阳”嘛,你也买两包嘛。这次笑话闹得满村风雨,很多人背后都叫他“梁锦阳”或“锦先生”。他听后也不生气,只是一脸悻悻的,心头多少还是有些不爽。
如果说这件事只是让他心头不爽,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让他遗憾终生了。梁见高参加工作后,已满24岁。原来在农村的时候,父母给他开了一门亲,女方是村支部书记的女儿。虽然长相平常,说话时还有些大舌头,但她的父亲在板板桥却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梁见高对这门亲事还是挺满意的。
然而,吃上国家粮后,梁见高的心思变了。他一心一意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婆。因而他提出了悔婚。支部书记气得暴跳如雷,可又找不到理由整治他。他已经吃国家粮了,支部书记整治人的那套,对他不管用了。想起支部书记那因愤怒而扭曲的黑脸,梁见高心中好一阵幸灾乐祸。
悔了这门亲事后,梁见高看上了板板桥中心校的一位女老师。女老师叫祝枝花,一个很古怪的名字。据说是修襄渝铁路时通江县铁姑娘队的队长。因为表现好,路还未修完便被组织破格安排了工作。
祝枝花长得眉清目秀,身材姣好,与仪表堂堂的梁见高站在一起,还是挺般配的。有好事者,便极力撺掇梁见高主动向她求爱。
梁见高恰恰就犯了“无知者无畏”那句老话。他连女方的家庭背景,个人情况都未打听清楚,更未与女方有过较亲密的接触,便麻起胆子公然去追求别人。
他不敢当面向祝老师求爱,也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其实,他和祝老师在开会时还是见过好几次面的,每次他都在心中反复诵读毛主席的语录“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的,走到了一起”,给自己打气,为自己壮胆。可是,一接触到祝老师那飒爽英姿的脸色,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也不知为啥,反正在祝老师面前,一向胆大的梁见高就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于是他决定给祝老师写一封求爱信,委婉地向她表达爱意。为写那封求爱信,梁见高硬是把自己折腾了好几个星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咬破笔杆,才终于把那封求爱信写成了。于是便派自己班上的一个女学生上街去,叮嘱她把求爱信当面交给祝老师。
那个女学生也没有见过世面,连去板板桥街道的机会也很少。她到中心校后逢人便打听祝老师,说要交梁老师的求爱信。也就是说,祝老师还没看到梁见高的信件,全学校的老师已经知道了那封信的内容。女学生费尽心思在学校打听,总算找到了祝老师,稀里糊涂地把那封求爱信交了出去。
谁知,祝老师看了梁见高的信件后,大哭大闹。一气之下,她竟然把信件交到了公社革委会主任手上,革委主任原本就是她的姨父。
革委会主任把校长叫去指着鼻子臭骂了一顿,校长拿着求爱信后,一脸委屈。其实,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又复杂。关键是,梁见高又犯了写白字的老毛病。他在信中首先向祝老师表明说,“你是我心中二红二红的太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只有毛主席才是最红最红的太阳,说明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但接下来,他就有些犯浑了。他在信中写道:“我很想跟你耍朋友,如果你愿意,我就耍,我就跟你耍到底,直到革命成功……”但由于他把“耍”和“要”分不清,结果就成了,他“要”祝老师,而且一直“要”到革命成功之时。
那个年代,一个男老师这样明目张胆地“要”女老师,而且是多次的“要”,自然就是“臭流氓”了。这封求爱信一公布,梁见高又成了“梁要高”。这场风波让梁见高在板板桥威信扫地。祝老师也气得很快调离了板板桥,到县城附近一所中心校教书去了。
梁见高原指望能找到一个吃国家粮的老婆,却因为写了一通白字,眼看着活生生的天鹅被气飞了。他转念又想和支部书记的女儿再和好,岂料支部书记的女儿也已经嫁了人。
梁见高的如意算盘“鸡飞蛋打”,在个人问题上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年过三十,才匆忙在农村找了一个大脚女人,一个跟他一样爱读白字的女人过活。
但是,历经挫折的梁见高却始终改不了读白字的毛病。不久,他又弄出读白字的笑话来,他硬把“山峁峁”读成“山卵卵”。谁知他的一个学生认得这个字,当场便纠正了他的错误读音。一时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为“峁”和“卵”的读音争吵得不可开交。最终的结果,梁见高当然又读错了。
于是,便有野茶灞的好事者,把他读的白字前后串连起来,给他总结出一首打油诗来:
白字先生梁见高,球经不懂一把刀。
耍女朋友不说耍,写信偏说要要要。
绵阳香烟遍街寻,锦阳香烟买不到。
山峁不知是山峁,却读山卵惹人笑。
……
尽管如此,令人捧腹的梁见高却还得在课堂上继续讲课。当然,也会继续造就出一些白字来。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学校才不得不把梁见高从讲台撤换下来,调到乡中心校负责传达和收发工作。
而这个时候,梁见高教书育人已二十多年。按照职称改革的评聘办法,梁见高理所当然地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成为板板小学仅有的几个拥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
从此,梁见高顶着小学高级教师的头衔,按部就班地在学校传达室工作着。
当然,不经意的时候,梁见高还会石破天惊地读出一两个白字来。但板板桥的教师,已有好多都是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他们对梁见高爱读白字的习惯早已司空见惯,见惯不惊了。
阴阳先生
野茶灞只有一个阴阳先生。姓彭,我们都叫他彭表爷。
彭表爷的手艺,源自祖辈世传。他的祖父,他的父亲都是大巴山区有名的跳大神的阴阳先生。据说,他们跳大神的时候,既要过“刀山”“火海”,还能“吞金”“吐火”,功夫真假相济,委实了得。
那都是一些传说,讲这些故事的人也未必亲眼看见过。因而,我们都对此有些将信将疑。
在我的记忆中,彭表爷很猥琐。他不满五尺的身高,长着地瓜样的脑壳,两只眼睛似睡似醒,看上去一点精神也没有。
他的阴阳先生的那套手艺,源自祖业的真传,确是千真万确的。彭表爷住在距我们家不远的地方,小地方名叫“山弯里”。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山弯地形。他们是独户独居,一栋古老的川东北民俗楼房,依稀可见其祖上当年的风光。
可在我的眼里,他不但没有祖上的风光,似乎还有些苦大仇深的样子。他的老婆是一个说话声音轻得像耳旁风一样的女人。在野茶灞进出,她逢人便点头微笑,就是遇到很小的孩子,她也照样满脸堆笑。因而,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讨厌过她。
彭表爷10岁便开始学跳神,直到20岁时也没能出师。大概是笼罩在他父亲阴影下的缘故,他每次跳神都只能充当一个拿道具、做下手的角色。21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一病不起,继而撒手而去。他才不得不独立扛起跳大神的旗子。
那个时候,也没有人管他出师没出师。反正,需要跳神的时候,他都得扛着自己的家伙到场应付才行。这个时候,彭表爷开始显示出与其父亲迥然不同的风格来。
他跳大神很义气,一般不坑人。也就是说,只要不需要跳的,他坚决不跳。他从不收别人家的昧心钱,而只要拿了钱,就一定要替人家消灾。按照这样的规则行事,他的收入便大幅度地减少。很多时候,请他的人都有些过意不去,硬要多给他报酬,他却坚持不收。野茶灞的人都说他是跳神的好人,他的名声很快便在五岭四山传开了。
因此,彭表爷因祸得福。他放开手脚独立跳了不到三年神,野茶灞便进入了改天换地的新社会。
在土地改革的年代,乡亲们都念他的好处。在划分成分的关键时刻,全村“公决”通过,只给他划了个上中农,从而使他脱离了地主阶级的阵营。
虽然逃离了地主阶级这个令人恐怖的阵营,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正经的庄稼汉。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野茶灞便有人出面揭发他会跳神的事实。
其实,彭表爷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这场风暴来临之前,便抢先下手,毁了自己赖以活命的祖传“家什”。因此,工作队翻遍了他居住的每一处可疑的地方,也找不到他“跳神”的罪证。
尽管没有“证据”,他会跳神还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无法随便抹去。工作队便把他作为内控对象,与野茶灞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划在一起,以供阶级斗争的批斗之需。
其时,板板桥工作队队长名叫“刘抗日”,大概出身于行武世家。据说他的父亲是个老八路,作为南下工作团进驻通江城,后来做了县人武部的部长。
刘抗日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当然嫉恶如仇。他甄别板板桥“五类”分子名单时,看见了会“跳神”的彭表爷的名字。他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何不以毒攻毒,叫这个“跳神”的坏分子出来为大家跳跳神,供贫下中农当活靶子批斗呢?
于是,在板板桥的阶级斗争批斗会现场,便出现了令人喷饭的一幕。彭表爷胸挂黑牌,头戴高帽,站在批斗台上,为广大贫下中农现场作“跳神”表演。
彭表爷没了“跳神”的家什,却又必须有活灵活现的现场表现。他只得从公社食堂找了两支筷子,一个盘子,在台上开始念念有词地跳起了“大神”:
师祖和师爷,党的政策你晓得。
没得锣锣和鼓鼓,敲个盘盘也要得。
……
彭表爷的这一跳,这一唱,这一敲,顿时倾倒了批斗会上数千名贫下中农。彭老爷之前的跳神,都只是在极少数人观看的场合,并不引人瞩目。而今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中,他的夸张表演让贫下中农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一时间,批斗会场成了贫下中农们取笑的场所。整个会场,不但没有起到批斗作用,反而引发了广大贫下中农对“跳神”的戏剧性模仿。
刘抗日队长挖苦心思想出的奇招,却弄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简直让他无地自容。批斗会只得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这场异想天开的批斗会,终于引起县革委会的重视。县革委会马上派出工作组前来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更滑稽:鉴于刘抗日同志好心办坏事,调回县委工作队反省。彭表爷在批斗会上未传播封建迷信,而是自创“跳神曲”,免于批斗处罚,送回野茶灞实施劳动管制。
惊险的一“跳”,彭表爷又因祸得福。设想,若不是刘抗日这么一折腾,彭表爷不知要和那些“五类分子”一起被批斗多少场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彭表爷的年龄也日渐老迈。地瓜样的脑壳早变得山核桃般,风吹欲倒,人见人怜。
彭表爷的精神却似乎还是那样的轻松。当野茶灞的老少爷们见了他便拱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哼唱“师祖和师爷……”,他的两眼居然迸发出一丝闪亮的光晕。只不过那道光晕流星般划过,转瞬即逝,了无痕迹。
政策宽松了,时代变化了。彭表爷的手艺却似乎没有再生的迹象。野茶灞人很想他再度出山跳跳“大神”,他却不置可否,一个劲儿地眯着眼憨笑。
前年,志伢子到我家里来时,摆谈起好多野茶灞过去和现今的人和事。我还特意问了彭表爷的一些事情。
岂料,志伢子听后,笑得脑壳像拨浪鼓样乱颤。当他笑完并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后,才慢慢地给我说:彭表爷现在真是老树开新花,成了板板桥的一大活宝。他不再“跳神”了,而是被乡计生站聘为义务宣传员,每逢“三六九”的赶场日,他都要装扮一新,手持一个盘子,一双筷子,在乡政府外的广场上为乡亲们表演节目。那节目也是他自编自演的,关于计划生育的宣传说词:
我说乡里和乡亲,党的政策你听清。
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继承人。
只生一个最最好,二胎要按政策生。
三胎坚决要杜绝,劝你脑壳莫发浑。
……
听完志伢子的话,我的脑海里陡然迸出彭表爷手执盘子、筷子,惟妙惟肖敲打说唱的神态。那神态是那样饱经沧桑,又那样的历久弥新。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彭表爷的年龄也已在八十开外了。
内屋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空……空……空……”声音似断欲连。在寂静的夜里,让人听得怆然。那是久病在床的祖父喉咙里挤出的咳嗽声。这声音已在老屋回响了大半年光景。
堂屋的饭桌上,摆着“杂乱无章”的饭菜。其中有一碗饭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早已凉透了。那是给祖父准备的晚饭,饭菜很丰盛,煎有荷包蛋,并有少量的青椒肉丝。煎蛋和肉丝的腻香,弥漫着灯光摇曳的房子。
桌上的饭菜摆着就摆着,却没有人想动筷子。母亲低垂着头,脸上挂着忧伤的戚容,父亲独自坐在屋角,“吧嗒吧嗒”地吸着闷烟。整栋屋子里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
“空……空……空……”室内祖父的咳嗽声有增无减,一阵接一阵,一次比一次厉害。
“收拾……收拾……吧!”父亲突然冒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那话是说给母亲的。他是在向母亲暗示什么。
“嗯啦”,母亲答应了一句,便不再说话。她轻轻地放下我,便起身走进后边的灶房。随即,灶房里便持续响起锅碗瓢盆碰撞的混响声。
我好奇地跟进灶房,却只看见母亲忙乱的身影。她一会儿在积码如山的菜堆里扒拉,一会儿又在大大小小的菜坛子里摸索。她像一个被打懵了的疯子,一个人一个劲儿地在那里毫无头绪地忙碌着。很快,灶房里就像被人洗劫过的杂货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品和散乱的坛坛罐罐。
夜色愈发凝重。窗外凛冽的寒风一个劲地吵闹着,房内的豆油灯在呜呜风声中忽闪忽闪的,一副蔫耷耷的神色。
伴随着“空……空……空……”猛烈的咳嗽声,迷迷糊糊中,我依稀听见了祖父的呼喊。那声音幽远得犹如天际的呼唤,我还是分明感觉到了。于是,我从趴着的板凳上滑下来,急忙向里屋祖父躺卧的病床跑去。
祖父瘫睡在床上,因为长期剧烈的咳嗽,他曾经高大的身躯早已严重扭曲。佝偻的腰身,在每次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声中都要被扭结成一团,直到咳嗽声停止了,整个身体也久久无法伸展。长此下去,他的身子早已蜷成一团乱麻状。
祖父浑浊的眼睛,恰似那昏暗的油灯,孤苦而无助,仿佛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窗外的寒风吹熄。
看见我走近床边,祖父的喉咙里一阵咕咕响动,枯瘦的手指抖抖地伸张着。我猜祖父大概是饿了,来不及回去告诉母亲,便急忙掏出怀里吃剩下的半截烤红薯,轻轻放到他伸张的手上。
触摸到祖父的手心时,我感觉自己触摸的不是一只充满体温的手,倒像是一截枯槁的树枝,冰冷僵硬,毫无生气。
祖父那只僵直的手,并没有接我手中的半截红薯,他只是轻轻地摸了摸烤红薯,便轻松推给了我。
“爷爷,您饿吗,吃红薯吧。”也许是祖父没有懂我的意思吧,我仰起头再一次地问他。
“空……空……空……”祖父的喉咙里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因咳嗽而牵动的颈部肌肉,蚯蚓状纵横扭曲着,他的脸色突然变得有些潮红起来。
咳嗽声刚停,祖父便向我用力地晃动他冰冷的手,嚅嚅地说了句话。也许是很久不曾说过话了,除了喉咙里一阵咕噜咕噜地响动,并没有发出丁点声音。祖父大概有些发急了,使劲地放开喉咙想再重复一遍刚才的话,发出的却是比先前更厉害的“空……空……空……”的咳嗽声。
祖父异样的咳嗽声惊动了父亲,他急匆匆地闯进来。看见我靠在祖父的床前,父亲一言未发,便伸手将我推出门外。随后,我便听见内屋传出他惊慌的呼唤声。祖父没有应答,喉咙里的咳嗽声却愈来愈激烈,愈来愈吃力,“空……空……空……”的声音开始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母亲也停止了在灶房里的忙乱,一边用围裙揩手,一边匆忙地向内屋奔去。内屋同时传出父亲和母亲惊慌的呼喊声,和祖父那低沉的咳嗽声“空……空……空……”
不久,内屋传出母亲的嚎啕大哭和父亲低沉的啜泣声……
我被父亲推出内屋后,便再也没有见到祖父。我也就一直无法知道祖父临终前对我说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
祖父离我们而去了。他临终时想对我说的那句话,便成了无法破译的死亡之谜。可我忘不了那个孤寂的夜晚,忘不了祖父临终时的情景。
那是1971年的某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失去了父亲,我失去了祖父。那一年,我只有4岁。
白字先生
白字先生不姓白,姓梁。他的真实姓名叫梁见高。他是野茶灞村小学的公办教师,我们读书的时候,他已经教了十多年书。
那个年代,教育并没有被国家纳入重点目标,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像现在这么高。梁见高念的书不多,大概也就高小文化程度,按常理他怎么也不够格的。可是学校缺老师,向公社革委会急着要人。公社便规定了选人的两个条件:一要苗红根正,二要高小文化以上。于是矮子中选高个,也就把他给选中了。
梁见高被选成老师后,被送到县教育局办的教师速成班,培训了大概两三个月,回来后便被分配到板板桥中心校教书。谁知他上第一堂课,便闹了笑话:一道数学填空题,他却将“填空”读成“镇空”。让那个班上的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此事张扬出去后,校长的脸面便有些挂不住,一气之下把他发配到野茶灞村小任教。
其实,梁见高从一个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吃国家粮的老师,他已经兴奋得发羊癫。根本不在乎是在中心校,还是在村小教书。因此,校长轻而易举地便把他打发了,心里还觉得有些歉意。尽管他爱教白字,但贫下中农的儿子苗红根正,咋样看也坏不到哪里去。这件事歪打正着,反倒让校长觉得欠了他的人情。
梁见高到野茶灞后,教书还是很认真的。为人处事很低调,与大队的领导和乡亲们相处得也还不错,人缘人情处理得都还没说的。
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爱读白字。到了村小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事,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一件事情是他叫他的学生上街去买烟。那个时候,七天才逢场,从野茶灞上街有近十里山路。学生专程上街去给他买几包“绵阳”牌香烟,那种烟大概每包一角五分钱。
但他给学生交待的却是去买“锦阳”烟。学生上街下街反复跑,供销社的人都听烦了,告诉他说只有“绵阳”牌的香烟,没有“锦阳”牌的香烟。劳累一天的学生只好空着两手回去,哭丧着脸告诉他只有“绵阳”没有“锦阳”。他听后直跺脚,臭骂学生太机械,没“锦阳”有“绵阳”嘛,你也买两包嘛。这次笑话闹得满村风雨,很多人背后都叫他“梁锦阳”或“锦先生”。他听后也不生气,只是一脸悻悻的,心头多少还是有些不爽。
如果说这件事只是让他心头不爽,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让他遗憾终生了。梁见高参加工作后,已满24岁。原来在农村的时候,父母给他开了一门亲,女方是村支部书记的女儿。虽然长相平常,说话时还有些大舌头,但她的父亲在板板桥却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梁见高对这门亲事还是挺满意的。
然而,吃上国家粮后,梁见高的心思变了。他一心一意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婆。因而他提出了悔婚。支部书记气得暴跳如雷,可又找不到理由整治他。他已经吃国家粮了,支部书记整治人的那套,对他不管用了。想起支部书记那因愤怒而扭曲的黑脸,梁见高心中好一阵幸灾乐祸。
悔了这门亲事后,梁见高看上了板板桥中心校的一位女老师。女老师叫祝枝花,一个很古怪的名字。据说是修襄渝铁路时通江县铁姑娘队的队长。因为表现好,路还未修完便被组织破格安排了工作。
祝枝花长得眉清目秀,身材姣好,与仪表堂堂的梁见高站在一起,还是挺般配的。有好事者,便极力撺掇梁见高主动向她求爱。
梁见高恰恰就犯了“无知者无畏”那句老话。他连女方的家庭背景,个人情况都未打听清楚,更未与女方有过较亲密的接触,便麻起胆子公然去追求别人。
他不敢当面向祝老师求爱,也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其实,他和祝老师在开会时还是见过好几次面的,每次他都在心中反复诵读毛主席的语录“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的,走到了一起”,给自己打气,为自己壮胆。可是,一接触到祝老师那飒爽英姿的脸色,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也不知为啥,反正在祝老师面前,一向胆大的梁见高就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于是他决定给祝老师写一封求爱信,委婉地向她表达爱意。为写那封求爱信,梁见高硬是把自己折腾了好几个星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咬破笔杆,才终于把那封求爱信写成了。于是便派自己班上的一个女学生上街去,叮嘱她把求爱信当面交给祝老师。
那个女学生也没有见过世面,连去板板桥街道的机会也很少。她到中心校后逢人便打听祝老师,说要交梁老师的求爱信。也就是说,祝老师还没看到梁见高的信件,全学校的老师已经知道了那封信的内容。女学生费尽心思在学校打听,总算找到了祝老师,稀里糊涂地把那封求爱信交了出去。
谁知,祝老师看了梁见高的信件后,大哭大闹。一气之下,她竟然把信件交到了公社革委会主任手上,革委主任原本就是她的姨父。
革委会主任把校长叫去指着鼻子臭骂了一顿,校长拿着求爱信后,一脸委屈。其实,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又复杂。关键是,梁见高又犯了写白字的老毛病。他在信中首先向祝老师表明说,“你是我心中二红二红的太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只有毛主席才是最红最红的太阳,说明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但接下来,他就有些犯浑了。他在信中写道:“我很想跟你耍朋友,如果你愿意,我就耍,我就跟你耍到底,直到革命成功……”但由于他把“耍”和“要”分不清,结果就成了,他“要”祝老师,而且一直“要”到革命成功之时。
那个年代,一个男老师这样明目张胆地“要”女老师,而且是多次的“要”,自然就是“臭流氓”了。这封求爱信一公布,梁见高又成了“梁要高”。这场风波让梁见高在板板桥威信扫地。祝老师也气得很快调离了板板桥,到县城附近一所中心校教书去了。
梁见高原指望能找到一个吃国家粮的老婆,却因为写了一通白字,眼看着活生生的天鹅被气飞了。他转念又想和支部书记的女儿再和好,岂料支部书记的女儿也已经嫁了人。
梁见高的如意算盘“鸡飞蛋打”,在个人问题上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年过三十,才匆忙在农村找了一个大脚女人,一个跟他一样爱读白字的女人过活。
但是,历经挫折的梁见高却始终改不了读白字的毛病。不久,他又弄出读白字的笑话来,他硬把“山峁峁”读成“山卵卵”。谁知他的一个学生认得这个字,当场便纠正了他的错误读音。一时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为“峁”和“卵”的读音争吵得不可开交。最终的结果,梁见高当然又读错了。
于是,便有野茶灞的好事者,把他读的白字前后串连起来,给他总结出一首打油诗来:
白字先生梁见高,球经不懂一把刀。
耍女朋友不说耍,写信偏说要要要。
绵阳香烟遍街寻,锦阳香烟买不到。
山峁不知是山峁,却读山卵惹人笑。
……
尽管如此,令人捧腹的梁见高却还得在课堂上继续讲课。当然,也会继续造就出一些白字来。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学校才不得不把梁见高从讲台撤换下来,调到乡中心校负责传达和收发工作。
而这个时候,梁见高教书育人已二十多年。按照职称改革的评聘办法,梁见高理所当然地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成为板板小学仅有的几个拥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
从此,梁见高顶着小学高级教师的头衔,按部就班地在学校传达室工作着。
当然,不经意的时候,梁见高还会石破天惊地读出一两个白字来。但板板桥的教师,已有好多都是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他们对梁见高爱读白字的习惯早已司空见惯,见惯不惊了。
阴阳先生
野茶灞只有一个阴阳先生。姓彭,我们都叫他彭表爷。
彭表爷的手艺,源自祖辈世传。他的祖父,他的父亲都是大巴山区有名的跳大神的阴阳先生。据说,他们跳大神的时候,既要过“刀山”“火海”,还能“吞金”“吐火”,功夫真假相济,委实了得。
那都是一些传说,讲这些故事的人也未必亲眼看见过。因而,我们都对此有些将信将疑。
在我的记忆中,彭表爷很猥琐。他不满五尺的身高,长着地瓜样的脑壳,两只眼睛似睡似醒,看上去一点精神也没有。
他的阴阳先生的那套手艺,源自祖业的真传,确是千真万确的。彭表爷住在距我们家不远的地方,小地方名叫“山弯里”。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山弯地形。他们是独户独居,一栋古老的川东北民俗楼房,依稀可见其祖上当年的风光。
可在我的眼里,他不但没有祖上的风光,似乎还有些苦大仇深的样子。他的老婆是一个说话声音轻得像耳旁风一样的女人。在野茶灞进出,她逢人便点头微笑,就是遇到很小的孩子,她也照样满脸堆笑。因而,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讨厌过她。
彭表爷10岁便开始学跳神,直到20岁时也没能出师。大概是笼罩在他父亲阴影下的缘故,他每次跳神都只能充当一个拿道具、做下手的角色。21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一病不起,继而撒手而去。他才不得不独立扛起跳大神的旗子。
那个时候,也没有人管他出师没出师。反正,需要跳神的时候,他都得扛着自己的家伙到场应付才行。这个时候,彭表爷开始显示出与其父亲迥然不同的风格来。
他跳大神很义气,一般不坑人。也就是说,只要不需要跳的,他坚决不跳。他从不收别人家的昧心钱,而只要拿了钱,就一定要替人家消灾。按照这样的规则行事,他的收入便大幅度地减少。很多时候,请他的人都有些过意不去,硬要多给他报酬,他却坚持不收。野茶灞的人都说他是跳神的好人,他的名声很快便在五岭四山传开了。
因此,彭表爷因祸得福。他放开手脚独立跳了不到三年神,野茶灞便进入了改天换地的新社会。
在土地改革的年代,乡亲们都念他的好处。在划分成分的关键时刻,全村“公决”通过,只给他划了个上中农,从而使他脱离了地主阶级的阵营。
虽然逃离了地主阶级这个令人恐怖的阵营,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正经的庄稼汉。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野茶灞便有人出面揭发他会跳神的事实。
其实,彭表爷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这场风暴来临之前,便抢先下手,毁了自己赖以活命的祖传“家什”。因此,工作队翻遍了他居住的每一处可疑的地方,也找不到他“跳神”的罪证。
尽管没有“证据”,他会跳神还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无法随便抹去。工作队便把他作为内控对象,与野茶灞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划在一起,以供阶级斗争的批斗之需。
其时,板板桥工作队队长名叫“刘抗日”,大概出身于行武世家。据说他的父亲是个老八路,作为南下工作团进驻通江城,后来做了县人武部的部长。
刘抗日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当然嫉恶如仇。他甄别板板桥“五类”分子名单时,看见了会“跳神”的彭表爷的名字。他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何不以毒攻毒,叫这个“跳神”的坏分子出来为大家跳跳神,供贫下中农当活靶子批斗呢?
于是,在板板桥的阶级斗争批斗会现场,便出现了令人喷饭的一幕。彭表爷胸挂黑牌,头戴高帽,站在批斗台上,为广大贫下中农现场作“跳神”表演。
彭表爷没了“跳神”的家什,却又必须有活灵活现的现场表现。他只得从公社食堂找了两支筷子,一个盘子,在台上开始念念有词地跳起了“大神”:
师祖和师爷,党的政策你晓得。
没得锣锣和鼓鼓,敲个盘盘也要得。
……
彭表爷的这一跳,这一唱,这一敲,顿时倾倒了批斗会上数千名贫下中农。彭老爷之前的跳神,都只是在极少数人观看的场合,并不引人瞩目。而今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中,他的夸张表演让贫下中农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一时间,批斗会场成了贫下中农们取笑的场所。整个会场,不但没有起到批斗作用,反而引发了广大贫下中农对“跳神”的戏剧性模仿。
刘抗日队长挖苦心思想出的奇招,却弄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简直让他无地自容。批斗会只得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这场异想天开的批斗会,终于引起县革委会的重视。县革委会马上派出工作组前来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更滑稽:鉴于刘抗日同志好心办坏事,调回县委工作队反省。彭表爷在批斗会上未传播封建迷信,而是自创“跳神曲”,免于批斗处罚,送回野茶灞实施劳动管制。
惊险的一“跳”,彭表爷又因祸得福。设想,若不是刘抗日这么一折腾,彭表爷不知要和那些“五类分子”一起被批斗多少场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彭表爷的年龄也日渐老迈。地瓜样的脑壳早变得山核桃般,风吹欲倒,人见人怜。
彭表爷的精神却似乎还是那样的轻松。当野茶灞的老少爷们见了他便拱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哼唱“师祖和师爷……”,他的两眼居然迸发出一丝闪亮的光晕。只不过那道光晕流星般划过,转瞬即逝,了无痕迹。
政策宽松了,时代变化了。彭表爷的手艺却似乎没有再生的迹象。野茶灞人很想他再度出山跳跳“大神”,他却不置可否,一个劲儿地眯着眼憨笑。
前年,志伢子到我家里来时,摆谈起好多野茶灞过去和现今的人和事。我还特意问了彭表爷的一些事情。
岂料,志伢子听后,笑得脑壳像拨浪鼓样乱颤。当他笑完并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后,才慢慢地给我说:彭表爷现在真是老树开新花,成了板板桥的一大活宝。他不再“跳神”了,而是被乡计生站聘为义务宣传员,每逢“三六九”的赶场日,他都要装扮一新,手持一个盘子,一双筷子,在乡政府外的广场上为乡亲们表演节目。那节目也是他自编自演的,关于计划生育的宣传说词:
我说乡里和乡亲,党的政策你听清。
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继承人。
只生一个最最好,二胎要按政策生。
三胎坚决要杜绝,劝你脑壳莫发浑。
……
听完志伢子的话,我的脑海里陡然迸出彭表爷手执盘子、筷子,惟妙惟肖敲打说唱的神态。那神态是那样饱经沧桑,又那样的历久弥新。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彭表爷的年龄也已在八十开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