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中心,是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问题的凸显、提炼、分析、解决等环节都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推升数学素养的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为抓手,推动学生的深入学习。
关键词: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效课堂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因此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增长知识,增进能力,拓展数学思维,累积重要的方法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提升与问题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并推动学生向深处挖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放到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重的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情境,给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经验移植到解决问题中,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带来一段视频,并蕴含着问题:海上搜救中队接到求救信号,已知海上支队的位置和求救信号的位置,请学生描述出求救信号相对于海上中隊的信号。在独立尝试中,教师收集了几份有代表性的作业:有的学生指出求救信号在海上中队的东北方向30千米处,有的学生认为信号在海上中队的东北60°方向30千米处,还有的学生认为信号是在东北30°方向30千米处。在聚焦这几种观点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两个矛盾:一是如果不用角度来描述,东北方向30千米处有无数个点,二是再加上角度这个因素后,出现了矛盾,到底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还是以正东方向为基准呢?在发现问题之后,学生立即提出这个问题,并将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在之后的学习中,大家统一了认识,确定了度量角度的方法,从而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因为在表述求救信号的位置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定位方式,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要妥善解决这个矛盾的问题,这样就让后面的研究有了导向性和针对性,并突出课堂重点。
揭示本质,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过程会帮助学生积累很多方法经验,也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台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适切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借助于对比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重构原有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中,笔者先后将需要分的桃子“包装”起来,让学生面对的是四个猴子分一盘桃的问题,学生自然延续了三年级上册的认识,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随后,笔者让学生猜猜盘子中可能是几个桃子的环节,使得要被平均分的对象具体化了,学生又回到二年级的除法,用4÷4=1,8÷4=2这样的式子算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数。此后,笔者将两次的平均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一会儿用分数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一会儿用整数表示”,这样的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思考和比较。经过交流后,学生发现了问题的真谛:分数表示的是每只小猴分得整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并不表示分得的桃子数。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又增加了几分理解。
这个案例的教学建立在比较之上,通过合适的问题推动学生深入体会分数意义的实质,学生在对比中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打散原有的认知结构,将新感悟、新认识揉入进去。
依托学情,解决问题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首先是因为教学面对的是个体差异明显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展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有分层教学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自身认知实际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选择合适的策略”教学中,笔者将例1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展示的方法在意料之中:有的是用画图的策略,找出女生对应的是总人数的五分之三,然后用女生人数除以五分之三得出总人数,再乘五分之二得到男生人数;有的将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转化为男女生的比为2比3,再用21÷3×2计算,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单位“1”变成女生,得出男生是女生的三分之二,然后算出男生人数。在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的时候,笔者传递了认同所有方法的态度,同时也尽力推动了学生方法的优化,在之后的练一练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转化有更高的认同度,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坚持用画图分析的策略,对此,笔者想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后,但是学生有选择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方法的权利,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方法并无高下之分,只要学生能够建立固定的思路,都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脊梁,是数学教学绕不开的话题,在依托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适切的情境,给学生提问和探究的空间,触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小学)
关键词: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效课堂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因此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增长知识,增进能力,拓展数学思维,累积重要的方法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提升与问题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并推动学生向深处挖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放到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重的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情境,给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经验移植到解决问题中,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带来一段视频,并蕴含着问题:海上搜救中队接到求救信号,已知海上支队的位置和求救信号的位置,请学生描述出求救信号相对于海上中隊的信号。在独立尝试中,教师收集了几份有代表性的作业:有的学生指出求救信号在海上中队的东北方向30千米处,有的学生认为信号在海上中队的东北60°方向30千米处,还有的学生认为信号是在东北30°方向30千米处。在聚焦这几种观点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两个矛盾:一是如果不用角度来描述,东北方向30千米处有无数个点,二是再加上角度这个因素后,出现了矛盾,到底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还是以正东方向为基准呢?在发现问题之后,学生立即提出这个问题,并将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在之后的学习中,大家统一了认识,确定了度量角度的方法,从而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因为在表述求救信号的位置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定位方式,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要妥善解决这个矛盾的问题,这样就让后面的研究有了导向性和针对性,并突出课堂重点。
揭示本质,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过程会帮助学生积累很多方法经验,也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台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适切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借助于对比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重构原有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中,笔者先后将需要分的桃子“包装”起来,让学生面对的是四个猴子分一盘桃的问题,学生自然延续了三年级上册的认识,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随后,笔者让学生猜猜盘子中可能是几个桃子的环节,使得要被平均分的对象具体化了,学生又回到二年级的除法,用4÷4=1,8÷4=2这样的式子算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数。此后,笔者将两次的平均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一会儿用分数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一会儿用整数表示”,这样的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思考和比较。经过交流后,学生发现了问题的真谛:分数表示的是每只小猴分得整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并不表示分得的桃子数。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又增加了几分理解。
这个案例的教学建立在比较之上,通过合适的问题推动学生深入体会分数意义的实质,学生在对比中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打散原有的认知结构,将新感悟、新认识揉入进去。
依托学情,解决问题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首先是因为教学面对的是个体差异明显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展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有分层教学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自身认知实际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选择合适的策略”教学中,笔者将例1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展示的方法在意料之中:有的是用画图的策略,找出女生对应的是总人数的五分之三,然后用女生人数除以五分之三得出总人数,再乘五分之二得到男生人数;有的将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转化为男女生的比为2比3,再用21÷3×2计算,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单位“1”变成女生,得出男生是女生的三分之二,然后算出男生人数。在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的时候,笔者传递了认同所有方法的态度,同时也尽力推动了学生方法的优化,在之后的练一练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转化有更高的认同度,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坚持用画图分析的策略,对此,笔者想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后,但是学生有选择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方法的权利,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方法并无高下之分,只要学生能够建立固定的思路,都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脊梁,是数学教学绕不开的话题,在依托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适切的情境,给学生提问和探究的空间,触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