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视角、阅历、视野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培育;语言“酵母”;生发蓬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30-2
文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者经验智慧的提炼,它是浓缩而精炼的。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因视角不同,加之阅历和视野的局限,学生阅读文本,往往只看到文字表面的内容,难以还原作者的生活,因而很难与作者共鸣共情。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纸面背后的东西,需要教师去用心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才能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段篇,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细心去培育,使语言的“酵母”充分发酵、蓬勃,让语言之树葱茏、生发,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滋养学生语言的心田。
一、“酵母”在文题,统领全文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它精炼、醒目,并具有一定的内涵。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从关注题目开始,让文章的明眸熠熠生辉,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引发智慧的火花。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课始就围绕课题中的“绿色”一词展开了讨论,让“绿色”的自然展开了“五彩”的画卷。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人面桃花相映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吗?
“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此处教学,教师抓住文题中的“绿色”一词进行挖掘,犹如掘出了一眼清泉汩汩流淌,源源不绝,浸润学生的语言心田。此处着墨,又如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使学生视野忽然开朗,尽享无限风光。
二、酵母在“词语”上
2010年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课堂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茜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张老师就抓住“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语进行挖掘,生发出无限精彩。因为长征距离现在近80年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想象长征艰难到何等程度,情感上容易产生隔阂。如何让学生走进诗歌,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呢?张老师匠心独运,抓住两个关键词“逶迤”和“磅礴”作为酵母来生发,建立了生动的意象。因为“逶迤”和“磅礴”既是本课的生字词,也是颔联的关键词语。在进行这两个词语的教学时,她巧妙地运用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出示将“走之底”及“石字旁”描红的词语,提问:“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看到两个字都是同样的偏旁,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这样,学生通过两个“走之底”和两个“石头旁”的观察,想象五岭山的连绵不绝、乌蒙山的险峻气势。学生通过品味,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红军处境的艰难意象,再通过与“腾细浪”、“走泥丸”的比较阅读,红军战士英勇无畏而豪迈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该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汉字字形理解字义的方法,成功地将汉字符号转化为形象意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诗歌意象。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充分利用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语言资源,还让学生学会了借助字形理解词义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三、“酵母”在标点上
小小标点不起眼,细细品味有内涵。《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写门前的花时,作者这样写: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乍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仔细读时会发现,句中的一个标点用的与众不同,那就是“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之间连续用的逗号。一般来说,花名同时出现时要用顿号,而课文中为什么使用逗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原来,这里的逗号大有深意:它与下文的“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彼此呼应,凸显了朴素中的几分华丽。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逗号做文章。首先,将文中的逗号换成顿号,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异同,进而出示这几种花的开放时间,再回到文中联系上下文阅读体会,于是,学生纷纷有了自己的发现: A1:平时我们使用逗号,是因为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前后顺序可以颠倒。而这里使用的逗号不能变成顿号,因为这些花的开放是有顺序的,就像文中所说的,这些花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A2:从这一个逗号,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他们的门前种了很多花,而这些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能欣赏。这真是华丽的享受啊。
A3:乡下人家种的花都是常见的普通的花,这些花不但常见,而且比较易种,多么朴素!然而,乡下人家却别有一番心思地将不同时令的花种在门前,使自己的家门口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装饰。
这看似普通的小逗号,恰恰是作者基于对“朴素”与“华丽”这句话的全局把握,从而让这小小的逗号暗自传递着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别样味道。
再如《桥》一文中的片段——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成一队!”教学中,这三个“!”的亮点要引导学生涵咏,体会情况之危急和老汉的着急心情。
四、“酵母”在句式上
有些文章的句式很有特点,是进行语言文字揣摩的极好资源。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设计《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就巧妙地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的语言特色,进行设计:
师:在这篇课文中,哪一段文字让你感觉读起来很舒服,很愿意读呢?读读喜欢的段落,一定能发现写法上的共同点。(语言简短,运用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你们瞧。我把这段的结构换换形式:
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
师:“句子一排列,文章就变成一首诗了。来,让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的像诗一样朗朗上口”。
老师接着让学生仿写“ ,就像 ”,让学生也写写出心中的园子。
此段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园子里的鲜活景象,又欣赏、积累了语言,并及时进行语言实践。
五、“酵母”在段落上
记得特级教师张建刚老师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2012.03),第五自然段教学就很出彩。师生围绕下段文字展开对话: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请大家想一想,当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在哪里?
生:在枯枝落叶里。
师:当它被制成一张张桌子时,它的香气在哪里?
生:在一张张桌子上。
师:它的香气也会散发到伏在桌子上读书、写字的人身上。当它被制作成一个个箱子时,它的香气又在哪里?
生:在一个个箱子里。
生:也会散发进箱子中的每一件东西里。
师:确实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它的香气就—
生:(齐)存在一天。
师:只要存在一天,虫类就——
生:(齐)怕它一天。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樟树的香气可以防虫。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樟树的可贵之处就是——
生:(齐)香气拒虫。
师:从你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你对樟树的赞美,请大家再读读这部分内容。
这段话的教学,按一般的教法,直接让学生默读思考,归纳出樟树的内在特点:香气拒虫。但这样得出的四个字结论就像是没有生发过的“死面团”,吃起来生硬,不易消化。而张老师的这段教学,就把死面团里加进了“酵母菌”,让每一个句子都发了酵,而且层层给力,适时追问,使其一次又一次发酵,生发出无限张力!在他的引导下,不由让我们顿悟:樟树的香气充溢在我们的周围啊!而且只要木质存在一天,香气就存在一天。只要香气存在,虫类就惧怕一天。“香气拒虫”——这是樟树多么可贵的品质啊!此番教学,为下文引导学生领悟樟树与主人宋庆龄的关系作了很自然的铺垫。
当然,文本不同,“酵母”也会有异。只要我们潜心会文,用心揣摩,巧妙挖掘文本语言的生发点,点石成金,定会迸发智慧的灵光,照耀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张建刚.言意兼得,追求实效.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J],2012(03).
[2]武凤霞.从语言的形式走进文本.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J],2012(10).
[3]张茜.《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说课[M].语文出版社,2012.
[4]魏南江.语文教学散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培育;语言“酵母”;生发蓬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30-2
文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者经验智慧的提炼,它是浓缩而精炼的。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因视角不同,加之阅历和视野的局限,学生阅读文本,往往只看到文字表面的内容,难以还原作者的生活,因而很难与作者共鸣共情。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纸面背后的东西,需要教师去用心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才能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段篇,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细心去培育,使语言的“酵母”充分发酵、蓬勃,让语言之树葱茏、生发,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滋养学生语言的心田。
一、“酵母”在文题,统领全文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它精炼、醒目,并具有一定的内涵。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从关注题目开始,让文章的明眸熠熠生辉,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引发智慧的火花。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课始就围绕课题中的“绿色”一词展开了讨论,让“绿色”的自然展开了“五彩”的画卷。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人面桃花相映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吗?
“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此处教学,教师抓住文题中的“绿色”一词进行挖掘,犹如掘出了一眼清泉汩汩流淌,源源不绝,浸润学生的语言心田。此处着墨,又如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使学生视野忽然开朗,尽享无限风光。
二、酵母在“词语”上
2010年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课堂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茜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张老师就抓住“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语进行挖掘,生发出无限精彩。因为长征距离现在近80年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想象长征艰难到何等程度,情感上容易产生隔阂。如何让学生走进诗歌,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呢?张老师匠心独运,抓住两个关键词“逶迤”和“磅礴”作为酵母来生发,建立了生动的意象。因为“逶迤”和“磅礴”既是本课的生字词,也是颔联的关键词语。在进行这两个词语的教学时,她巧妙地运用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出示将“走之底”及“石字旁”描红的词语,提问:“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看到两个字都是同样的偏旁,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这样,学生通过两个“走之底”和两个“石头旁”的观察,想象五岭山的连绵不绝、乌蒙山的险峻气势。学生通过品味,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红军处境的艰难意象,再通过与“腾细浪”、“走泥丸”的比较阅读,红军战士英勇无畏而豪迈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该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汉字字形理解字义的方法,成功地将汉字符号转化为形象意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诗歌意象。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充分利用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语言资源,还让学生学会了借助字形理解词义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三、“酵母”在标点上
小小标点不起眼,细细品味有内涵。《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写门前的花时,作者这样写: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乍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仔细读时会发现,句中的一个标点用的与众不同,那就是“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之间连续用的逗号。一般来说,花名同时出现时要用顿号,而课文中为什么使用逗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原来,这里的逗号大有深意:它与下文的“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彼此呼应,凸显了朴素中的几分华丽。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逗号做文章。首先,将文中的逗号换成顿号,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异同,进而出示这几种花的开放时间,再回到文中联系上下文阅读体会,于是,学生纷纷有了自己的发现: A1:平时我们使用逗号,是因为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前后顺序可以颠倒。而这里使用的逗号不能变成顿号,因为这些花的开放是有顺序的,就像文中所说的,这些花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A2:从这一个逗号,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他们的门前种了很多花,而这些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能欣赏。这真是华丽的享受啊。
A3:乡下人家种的花都是常见的普通的花,这些花不但常见,而且比较易种,多么朴素!然而,乡下人家却别有一番心思地将不同时令的花种在门前,使自己的家门口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装饰。
这看似普通的小逗号,恰恰是作者基于对“朴素”与“华丽”这句话的全局把握,从而让这小小的逗号暗自传递着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别样味道。
再如《桥》一文中的片段——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成一队!”教学中,这三个“!”的亮点要引导学生涵咏,体会情况之危急和老汉的着急心情。
四、“酵母”在句式上
有些文章的句式很有特点,是进行语言文字揣摩的极好资源。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设计《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就巧妙地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的语言特色,进行设计:
师:在这篇课文中,哪一段文字让你感觉读起来很舒服,很愿意读呢?读读喜欢的段落,一定能发现写法上的共同点。(语言简短,运用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你们瞧。我把这段的结构换换形式:
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
师:“句子一排列,文章就变成一首诗了。来,让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的像诗一样朗朗上口”。
老师接着让学生仿写“ ,就像 ”,让学生也写写出心中的园子。
此段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园子里的鲜活景象,又欣赏、积累了语言,并及时进行语言实践。
五、“酵母”在段落上
记得特级教师张建刚老师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2012.03),第五自然段教学就很出彩。师生围绕下段文字展开对话: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请大家想一想,当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在哪里?
生:在枯枝落叶里。
师:当它被制成一张张桌子时,它的香气在哪里?
生:在一张张桌子上。
师:它的香气也会散发到伏在桌子上读书、写字的人身上。当它被制作成一个个箱子时,它的香气又在哪里?
生:在一个个箱子里。
生:也会散发进箱子中的每一件东西里。
师:确实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它的香气就—
生:(齐)存在一天。
师:只要存在一天,虫类就——
生:(齐)怕它一天。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樟树的香气可以防虫。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樟树的可贵之处就是——
生:(齐)香气拒虫。
师:从你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你对樟树的赞美,请大家再读读这部分内容。
这段话的教学,按一般的教法,直接让学生默读思考,归纳出樟树的内在特点:香气拒虫。但这样得出的四个字结论就像是没有生发过的“死面团”,吃起来生硬,不易消化。而张老师的这段教学,就把死面团里加进了“酵母菌”,让每一个句子都发了酵,而且层层给力,适时追问,使其一次又一次发酵,生发出无限张力!在他的引导下,不由让我们顿悟:樟树的香气充溢在我们的周围啊!而且只要木质存在一天,香气就存在一天。只要香气存在,虫类就惧怕一天。“香气拒虫”——这是樟树多么可贵的品质啊!此番教学,为下文引导学生领悟樟树与主人宋庆龄的关系作了很自然的铺垫。
当然,文本不同,“酵母”也会有异。只要我们潜心会文,用心揣摩,巧妙挖掘文本语言的生发点,点石成金,定会迸发智慧的灵光,照耀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张建刚.言意兼得,追求实效.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J],2012(03).
[2]武凤霞.从语言的形式走进文本.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J],2012(10).
[3]张茜.《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说课[M].语文出版社,2012.
[4]魏南江.语文教学散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