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非常高的,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在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诗词的数量达到10首以上,数量多,且种类不一。但是,由于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鉴赏能力不足,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低下,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历史能够使人有智慧,而学习古诗词能够使人变得灵秀。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造就他们良好的性格,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学习古诗词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已如上所言,所以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今,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带领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其原因是缺乏恰当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所以教师带领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具有一定难度。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热爱古诗词,进而学好古诗词。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
  学以趣为先,兴趣是能够引导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就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必须在对古诗词充满兴趣与热情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古诗词的内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和课堂上寻找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朗读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古诗词都具有非常优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朗读古诗词,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可以为学生们划出重点句子,或者播放朗读音频来带领学生读准字词、感受语音语调。教师还可以给同学们观看一些关于古诗词的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的时候,这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的手法,诗的表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刚正的品格。作者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播放关于这首诗的朗诵录音,能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受古代诗人的大无畏的
  精神。
  3.增加学生对诗词背景的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两句话是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时留下的名言,加深了后人对作诗作词的理解。中国古人的诗词,都是根据当时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而创作出来的。创作背景是指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地位、历史事件等。
  例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者是杜甫,创作背景是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不定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将自己慷慨激昂的情绪用诗表达出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前,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4.鉴赏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句
  一首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都有深度剖析的价值,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整诗篇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带领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度理解,或是对字、词、句进行单独欣赏,这对后面古诗词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思考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修养。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了山间寂静的景色,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清幽之美。诗中的“闲”“落”“静”“空”“出”“惊”等字都是非常具有鉴赏价值的。比如,全诗紧扣一“静”字,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景物,凸显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这样优美的景象值得让学生深入剖析,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总而言之,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應该拥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当肩负起教育的责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部分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阅读教学缺乏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也缺少创新,阅读教学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被挖掘。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提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
摘 要: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电影等,将影视作品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影视资源来构建更加高效和活跃的历史课堂。本文就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析,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影视资源 初中历史  DOI:10.122
《赤壁赋》,开篇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物我两忘的欢快,接着写“饮酒乐甚”时忘情的“扣舷而歌”,“吹洞箫”的“客”“倚歌而和”,然而情感却在此时出现突转——“苏子愀然”。苏轼在欢乐的极点为何会乐极生悲掉入悲伤的境地呢?这一情感变化与苏子所唱之歌有密切关系,我们在此分析 “歌”的内容,探讨苏子乐极生悲的原因。  一、“桂棹兮兰桨”所传达的悲情  我们先看苏子所唱的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明确了语文教改和教学的主导方向。从工具性角度出发,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从人文性出发,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语文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且语文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对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提高个人素养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更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情操,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轻松提高语文成绩。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更加重要,这一阶段会学习文言文,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的内容。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想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农村比较偏僻,书籍较少,孩子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效率。这犹如一盒礼花或一排鞭炮的导火线,只要点燃导火线,就能引燃鞭炮。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根提高课堂效率的导火线,使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简单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找到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课堂重在启发引导,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應用于实际,才能凸显其价值。而目标教学法与语文这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是完全适应的。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发挥教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的作用,在师生相互配合下,发挥目标教学法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满足了当下应试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将语文作为实
当前,初中学生由于缺少引领,在古诗文学习中往往陷入被动接受、片面认知的恶性循环,缺乏深度的思考以及多元的理解,课堂高耗低效。面对此情况,把“多元化立体”教学理论中“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思想应用到初中语文唐宋诗词教学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创新。具体来说,“编年式”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思路。  一、按时间划分作者作品,了解时代特点  我们把唐朝诗歌的发展分为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对于学生积累、建构语言能力,形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但现实中,“放牧式”的自由散读、“应试式”的以练代读等消极晨读现象较为严重。如何革除积习,使晨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走上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之路值得我们探索。  一、开展课内篇目诵读活动,使晨读有法可循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人的一切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理,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而表达得
一、问题的提出:缘于“困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踐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主情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