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风貌区叙事地图设计——可读性框架与表达策略

来源 :测绘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学术界缺少对叙事地图设计进行系统研究的局限性,该文以叙事地图表达策略为具体突破点,通过厘清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叙事性特征与时空维度,提出了"载体—线索—单元—组构"的可读性框架,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叙事性进行解构,并据此形成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叙事地图的设计理念和逻辑思路,并将其应用于武汉市的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通过线索编排与叙事手法、表达对象、视觉层次、符号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等环节,说明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叙事地图表达策略制定的原则、方法与过程,旨在为叙事地图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了判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有效解决用地紧张和交通拥堵问题,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环境适宜性、既有建设限制性、社会经济效益3方面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综合指数,并综合考虑武汉市生态保护、文物保护限制进行潜力分区。结果表明:高、中、低潜力区及禁止开发区面积分别占主城区总面积11%、53%、1%及35%,高潜力区主要分布在武昌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生理载荷下失稳节段间三维运动学特点以建立腰椎失稳的三维诊断标准。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天津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L3/4节段失稳症患者8例为失稳组(L3/4节段),年龄29~65(54±13)岁;L4/5节段失稳症患者9例为失稳组(L4/5节段),年龄51~60(54±2)岁;健康志愿者10名为正常组,年龄为26~51(35±9)岁。受试者行腰椎CT薄层扫描,
本文通过和谐度与耦合度双重评价,利用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河下游影响区2005—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耦合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在阶段上属于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过渡的阶段,城镇化发展多滞后于生态环境。(2)黄河下游影响区形成了以郑州和济南为核心的高耦合程度聚集区,且表现出先聚集后辐射扩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_(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_3浓度持续升高,PM_(2.5)、SO_2及NO_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_2、CO、PM_(2.5)、PM_(10)及SO_2浓度均最低;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