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道德伦理教育,但德育教育又是个千古难题。中小学德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仍停留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上,无法适应社会与经济改革的变化,创造性不足,个性特点不明显,科学化程度不足等,导致当前学生浮躁、自负、彷徨等心理问题。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应该融人教学,改革陈旧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在创新中走出困境。
一、德育要围绕学生,与时俱进
1、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陶行知先生高度概括教育与学习的关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教育占据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人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之一。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比成绩,动不动就给学生排名,加大学生的压力,而应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劳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要勤劳节俭,自尊自爱。老师要主动关注、研究学生生活中典型的,敏感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与生活,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动力。
2、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
科技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发达的物质,也鼓励了人们对物欲的追逐,同时也淡化了人文精神。对当代学生而言,物质环境的改变,独身子女家庭的娇宠,使个别学生发展为自私狭隘、惧怕艰苦、心灵脆弱的自我中心式人格。学生学习、生活的节奏快了,学生与学生、与社会的直接接触少了,个别学生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老师们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善于建立平友爱、互帮互助、开发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情感与需求,分享别人取得的成果与喜悦。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从而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渗透奥运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非常重要的。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友谊、团结、相互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用奥运健儿们的事例来感动学生。体育运动员们通过自己多年刻苦的训练,都有一身傲人的本领,但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参加奥运会,他们中的很多只能做陪练,但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他们没有怨言,默默无言的做好陪练工作。摔跤“黑马”冠军李丹,她曾是奥运冠军王娇的陪练。如果她没有集体荣誉,在陪练中不尽心尽责,怎么能成就他人与自己的冠军之梦呢?奥运体操团体赛的冠军靠的就是团体的努力,集体的力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实践,讨论思考等方法,特别可以安排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到齐心合力合作的重要性,有了这种精神就可以用来化解“自我中心”,消减个人主义。学生们养成了集体荣誉感,就可以让小集体的同学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成长学习中发现各个同学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互相尊重,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消解自我的“中心”,打破“小我”的牢笼,纠正个人主义的价值偏向,从而最终确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三、德育要鼓励学生创新
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及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重培养创新人才。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要面向未来,唯有创新,学会创造才是最佳出路,有位教授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分别问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这是什么,发现:知识越多回答的答案越少,想象力越差。由此可见,只从分数来看教育成果带有片面性,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创新,人们很容易与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联系起来,他们确实具有创新能力,而我们周围也不断发生创新事件。如:冰雪融化了,变成什么?绝大多数的答案是水,象“变成了春天”这也是创新,教育者就应该发现并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多动手动脑区解决问题,以使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创前所未有的。这样,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自主性。
四、德育方法的科学化
1、学校德育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每种德育方法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
2、多种德育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
每一种德育方法都有其优点,但又时候受具体条件制约反而会成为蹩脚的方法。马卡连柯曾说过,任何的教育方法,甚至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永远绝对有效的。
德育方法的运用中,最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德育方法,而是在于这种或若干种德育方法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只有有机地配合,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可以请周围的成功人士来做讲座,可以通过熟知的名人事例来说教等等,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素养。
德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学校德育教育应当结合教材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发展的新时代的弄潮儿。
一、德育要围绕学生,与时俱进
1、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陶行知先生高度概括教育与学习的关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教育占据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人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之一。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比成绩,动不动就给学生排名,加大学生的压力,而应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劳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要勤劳节俭,自尊自爱。老师要主动关注、研究学生生活中典型的,敏感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与生活,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动力。
2、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
科技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发达的物质,也鼓励了人们对物欲的追逐,同时也淡化了人文精神。对当代学生而言,物质环境的改变,独身子女家庭的娇宠,使个别学生发展为自私狭隘、惧怕艰苦、心灵脆弱的自我中心式人格。学生学习、生活的节奏快了,学生与学生、与社会的直接接触少了,个别学生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老师们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善于建立平友爱、互帮互助、开发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情感与需求,分享别人取得的成果与喜悦。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从而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渗透奥运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非常重要的。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友谊、团结、相互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用奥运健儿们的事例来感动学生。体育运动员们通过自己多年刻苦的训练,都有一身傲人的本领,但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参加奥运会,他们中的很多只能做陪练,但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他们没有怨言,默默无言的做好陪练工作。摔跤“黑马”冠军李丹,她曾是奥运冠军王娇的陪练。如果她没有集体荣誉,在陪练中不尽心尽责,怎么能成就他人与自己的冠军之梦呢?奥运体操团体赛的冠军靠的就是团体的努力,集体的力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实践,讨论思考等方法,特别可以安排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到齐心合力合作的重要性,有了这种精神就可以用来化解“自我中心”,消减个人主义。学生们养成了集体荣誉感,就可以让小集体的同学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成长学习中发现各个同学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互相尊重,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消解自我的“中心”,打破“小我”的牢笼,纠正个人主义的价值偏向,从而最终确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三、德育要鼓励学生创新
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及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重培养创新人才。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要面向未来,唯有创新,学会创造才是最佳出路,有位教授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分别问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这是什么,发现:知识越多回答的答案越少,想象力越差。由此可见,只从分数来看教育成果带有片面性,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创新,人们很容易与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联系起来,他们确实具有创新能力,而我们周围也不断发生创新事件。如:冰雪融化了,变成什么?绝大多数的答案是水,象“变成了春天”这也是创新,教育者就应该发现并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多动手动脑区解决问题,以使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创前所未有的。这样,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自主性。
四、德育方法的科学化
1、学校德育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每种德育方法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
2、多种德育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
每一种德育方法都有其优点,但又时候受具体条件制约反而会成为蹩脚的方法。马卡连柯曾说过,任何的教育方法,甚至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永远绝对有效的。
德育方法的运用中,最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德育方法,而是在于这种或若干种德育方法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只有有机地配合,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可以请周围的成功人士来做讲座,可以通过熟知的名人事例来说教等等,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素养。
德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学校德育教育应当结合教材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发展的新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