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综述了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失血量估计、预防、护理及其进展,产后出血的主要要原因有子宫收缩异常、妊娠相关物残留、生殖道创伤、凝血功能障碍及剖宫产等因素,预防措施包括产前预防、产时、产后预防等针对危险因素的措施,护理进展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抢救护理、产后护理和出院指导。
关键词:产后出血;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35-0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约18%的产妇产后出血会在500ml以上,这是对于产后出血的“传统”的定义,出血超过1000ml或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严重的产后出血,即使处理得当,阴道分娩中也有3%会导致严重产后出血[2]。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5000例孕妇死于产后出血[3]。根据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调查,1996-2000年我国死亡的孕产妇中产科出血占50%居首位,其中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4]。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其预后十分严重,若处理不当致休克时间过长,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使产妇短期内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会因垂体缺血坏死,以后并发席汗综合症,严重影响妇女健康[5]。为了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综述如下。
1 产后出血的原因
1.1 PPH的四大原因,及“4T”[4]: 原因可合并存在,也可互为因果,各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子痫前期、羊水过多、多胎、巨大儿、急产、子宫手术史等),所有孕产妇均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6]。
1.1.1 子宫收缩异常: 如子宫过度伸展、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发育异常或解剖畸形等,占产后出血的70%。
1.1.2 妊娠相关物残留: 如胎盘异常、胎盘胎膜残留等,占产后出血的20%。
1.1.3 生殖道创伤: 如宫颈、阴道或会阴撕裂、子宫破裂、子宫内翻等,占产后出血的9%。
1.1.4 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液疾病、DIC、死胎、严重感染、羊水栓塞等;占产后出血的1%。
1.2 剖宫产: 近年来,由于产科检测方法的进步和对高危妊娠认识的提高,使得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是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剖宫产术中出血,一直被认为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7]。
2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过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的相应症状和体征[8]。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阴道出血呈间歇性,子宫质软,轮廓不清,触不及宫底,徒手按摩子宫后收缩变硬成球形,停止后又变软,并有大量阴道流血。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多为暗红,间歇排出,一般是胎儿娩出数分钟后出血。软产道损伤常发生在胎儿娩出后立即持续阴道流血,色鲜红,有血凝块。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为持续性阴道流血,无血凝块,宫缩较好,轮廓也清晰。产妇出现烦躁、打哈欠、口渴、出汗、脉搏细速等即为休克早起表现,若产妇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湿冷,心率110~120次/min、收缩压80~90mmhg、尿量<30ml/h,说明已进入休克代偿期[9]。
3 失血量的估计
3.1 容积法: 阴道分娩者置产科专用聚血盆(有容量刻度)收集出血量,盆满为400ml,一般用于产后2h内;剖宫产者收集产道内积血量和负压瓶内出血量(除去羊水量)。
3.2 称重法: 产妇专用敷料垫的敷料湿重-敷料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1.05=1ml),一般用于产后2h至24h。
3.3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正常<0.5)。
3.4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失血400~500ml。
3.5 其他: 通过检测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精神状态等判断失血量[6]。
4 产后出血的预防
4.1 产前预防:
重视产前保健,定期产前检查,控制并发症发生。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列入高危妊娠专案管理并加强监护。对有全身急慢性疾病及各种妊娠合并症者积极治疗,对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不宜继续妊娠者,应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10]。
4.2 产时预防:
第一产程产妇注意休息,防止疲劳、产程延长,估计产妇进食高热量饮食,保持体力;第二产程,保护会阴,动作要温柔,正确掌握会阴切开指征及时机;第三产程,注意阴道流血量,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产道有无损伤。
4.3 产后预防
4.3.1 宫缩乏力的处理:
对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方法。应在按摩子宫的同时应用宫缩剂,常用的宫缩剂有:缩宫素、卡孕栓、米索前列醇、欣母沛等,其中,缩宫素能刺激子宫上段有节律地收缩,是预防和治疗因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11]。另外,有研究显示[12],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疗效优于卡孕栓,总有效率达96%。有文献报道[13],用尿管自制的水囊填塞宫腔可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是一种快速止血的方法。有专家认为[14],B- Lynch 缝合术可以作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切除子宫前的一线手术治疗方式,是治疗产后出血的里程碑。有报道[15]对难治性产后出血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是一种比子宫切除损伤小,不仅能挽救产妇生命,还能保留产妇生育能力。另外,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介入放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难治性产后出血采用介入治疗,不仅保留子宫和生理功能,还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6]。 4.3.2 妊娠相关物残留的处理:
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者可人工剥离胎盘,部分残留,不能剥离时可行刮宫术。有文献报道[17]使用脐带放血法能使胎盘血管收缩,胎盘迅速剥离,减少产后出血。若是胎盘植入,应及时做子宫切除的准备。
4.3.3 生殖道创伤的处理:
产后注意检查外阴、阴道和宫颈,特别是阴道助产和宫缩药引起的产妇应常规检查宫颈,彻底止血,按解剖层次缝合宫颈或会阴裂伤。若为阴道血肿所致出血应切开清除积血,缝合止血。子宫内翻可立即将内翻子宫体还纳。
4.3.4 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尽快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
4.3.5 降低剖宫产率:
剖宫产具有一定的罹病率和死亡率,根据健康人群2010的目标,将初次剖宫产率降到15.5%,二次剖宫产率降低到63%,如果能实现这两步目标,就可以降低与剖宫产相关的不必要的罹病率和死亡率[2]。有文献报道[18],剖宫产要控制在世界卫生组织(W H O )规定的 15%以下比向月球移民还要困难。因此,如何降低我国的剖宫产率是我国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临的的严峻挑战。
5 产后出血的护理及其进展
5.1 健康教育:
有研究证明[19],及时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从生理和心理上满足产妇的需求,不仅减少了产后出血,还大大减少了许多并发症,显著提高了产妇的健康水平。
5.2 心理护理:
分娩是一种生理现象,但由于产妇知识缺乏以及对环境陌生,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消除产妇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加强子宫收缩,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研究表明[20],使用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通过助产士进行心理指导,有助于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因素所致的滞产,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5.3 抢救护理: 建立产后复苏法。
5.3.1 寻求帮助: 当发生产后出血时,立即求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使救助能够及时。
5.3.2 建立静脉通路: 快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
5.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有效的吸氧,可采用鼻导管,氧流量为4~6L/分,必要时可采用面罩,并观察给氧后患者的皮肤颜色,指甲、皮肤颜色、血氧饱和度等有无改善。
5.3.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自觉症状等生命体征变化。产妇出现休克早起表现,应积极采取抗休克处理。
5.3.5 产科处理: 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和准确记录阴道流血量,观察血的颜色、性质、气味儿、有无血凝块等。协助医生迅速查明出血的原因,针对原因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5.3.6 完善相关检查: 遵医嘱做好交叉合血、完善各项实验室生化检查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为了提高产后出血救治的成功率,还要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产后出血的抢救和护理方法,熟悉各种、急救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只有全面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产科并发症,全面提高产妇的健康水平。
5.4 产后护理: 产后2h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峰期[1],应该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和膀胱充盈情况、伤口和阴道出血量等并记录。自然分娩产妇在产房观察2h后回病房,嘱其多饮水并进食清淡、有营养的饮食,督促产妇尽早排空膀胱,防止尿潴留,对不宜早下床、排便困难或已尿潴留的产妇,给予导尿排出尿液,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剖宫产术后的护理,传统的术后护理即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禁食,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留置尿管24~48h,3d后下床活动,4~5天才出院。产妇处于被动接受护理,不能满足其生理及心理需要,影响了产妇术后恢复及母乳喂养。现在,剖宫产术后无异常回病房后持续心电监护和腹部压1kg沙袋至少6h;鼓励产妇多床上活动,防止压疮的发生,并行腿部中频脉冲气压治疗仪治疗防血栓形成;6h后即可进食,及时补充营养,可使产妇体力及精力得到恢复;留置尿管24h后即拔出,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并排空膀胱;2~3天就可出院,最多4天。同时每天用1:2000新洁尔灭液冲洗会阴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干净,鼓励患者自己梳洗,即增加了产妇的自信心,又满足了其生理的需要对产后恢复很有益处。正确指导产妇早开奶、早吸吮可促进子宫收缩,按需哺乳,有助于子宫恢复、减少产后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5.5 出院指导:发放出院健康指导资料,明确产后复查的目的、时间、意义使其按时复查;指导产妇注意产褥期卫生;指导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的好处,促进子宫收缩,防止再次出血;做好产后访视。
6 小结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重在预防,特别是对具有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建立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贯彻执行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改发[2009]171号〔2010〕号文件中制定的产科相关临床路径,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新措施,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从医院质量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既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临床效益,又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医疗服务工作中不断探索、深化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 [2]美国家庭医师学会.高级产科生命支持课程大纲[M].盖铭英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02-211,338.
[3]HaymanRG,ArulkumarmS,SteerPJ.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s: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arrhage[J].Ohstet Gynecol,2002,99(3):502-506.
[4]张建平,郭仲杰.产后出血的抢救路径及常规[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8-91.
[5]李振荣.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5-6.
[6]任辉.助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
[7]杨笑平.剖宫产术1706例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2):116.
[8]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156.
[9]张彩霞,郑艳红,朱新焕.86例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71-172.
[10]李端琴.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1631-1632.
[11]ACOG practice bulletin:postpartum jemorrhage.Obstet Gynecol,2006,108:1039-1047.
[12]谢容.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0, 18(3):24-25.
[13]Dabelea V,Schuitze PM,McDuffie RS.Intrauterine balloon tamponad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AM J Perinatol,2007,66:203-201.
[14]张尊梅.B-Lynch 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2,34(4):549-550.
[15]高燕,刘菊莲,冯丽娟,等.髂内动脉结扎用于治疗难产性产后出血[J].重庆医学,2009,38(24):3074-3075.
[16]刘莹菁,钟慧红,林平,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0):48-49.
[17]廖冬英,黄小兰,游金华,等.脐带放血疗法对产后出血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5):1298-1299.
[18]张宇.3412名活产儿产妇市区与乡村分娩方式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07-108.
[19]颜秀英.健康教育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0,16(12):1509-1511.
[20]王艳华. 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对降低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10,9(3):38-39.
本文综述了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失血量估计、预防、护理及其进展,产后出血的主要要原因有子宫收缩异常、妊娠相关物残留、生殖道创伤、凝血功能障碍及剖宫产等因素,预防措施包括产前预防、产时、产后预防等针对危险因素的措施,护理进展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抢救护理、产后护理和出院指导。
关键词:产后出血;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35-0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约18%的产妇产后出血会在500ml以上,这是对于产后出血的“传统”的定义,出血超过1000ml或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严重的产后出血,即使处理得当,阴道分娩中也有3%会导致严重产后出血[2]。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5000例孕妇死于产后出血[3]。根据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调查,1996-2000年我国死亡的孕产妇中产科出血占50%居首位,其中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4]。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其预后十分严重,若处理不当致休克时间过长,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使产妇短期内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会因垂体缺血坏死,以后并发席汗综合症,严重影响妇女健康[5]。为了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综述如下。
1 产后出血的原因
1.1 PPH的四大原因,及“4T”[4]: 原因可合并存在,也可互为因果,各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子痫前期、羊水过多、多胎、巨大儿、急产、子宫手术史等),所有孕产妇均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6]。
1.1.1 子宫收缩异常: 如子宫过度伸展、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发育异常或解剖畸形等,占产后出血的70%。
1.1.2 妊娠相关物残留: 如胎盘异常、胎盘胎膜残留等,占产后出血的20%。
1.1.3 生殖道创伤: 如宫颈、阴道或会阴撕裂、子宫破裂、子宫内翻等,占产后出血的9%。
1.1.4 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液疾病、DIC、死胎、严重感染、羊水栓塞等;占产后出血的1%。
1.2 剖宫产: 近年来,由于产科检测方法的进步和对高危妊娠认识的提高,使得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是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剖宫产术中出血,一直被认为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7]。
2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过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的相应症状和体征[8]。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阴道出血呈间歇性,子宫质软,轮廓不清,触不及宫底,徒手按摩子宫后收缩变硬成球形,停止后又变软,并有大量阴道流血。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多为暗红,间歇排出,一般是胎儿娩出数分钟后出血。软产道损伤常发生在胎儿娩出后立即持续阴道流血,色鲜红,有血凝块。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为持续性阴道流血,无血凝块,宫缩较好,轮廓也清晰。产妇出现烦躁、打哈欠、口渴、出汗、脉搏细速等即为休克早起表现,若产妇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湿冷,心率110~120次/min、收缩压80~90mmhg、尿量<30ml/h,说明已进入休克代偿期[9]。
3 失血量的估计
3.1 容积法: 阴道分娩者置产科专用聚血盆(有容量刻度)收集出血量,盆满为400ml,一般用于产后2h内;剖宫产者收集产道内积血量和负压瓶内出血量(除去羊水量)。
3.2 称重法: 产妇专用敷料垫的敷料湿重-敷料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1.05=1ml),一般用于产后2h至24h。
3.3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正常<0.5)。
3.4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失血400~500ml。
3.5 其他: 通过检测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精神状态等判断失血量[6]。
4 产后出血的预防
4.1 产前预防:
重视产前保健,定期产前检查,控制并发症发生。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列入高危妊娠专案管理并加强监护。对有全身急慢性疾病及各种妊娠合并症者积极治疗,对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不宜继续妊娠者,应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10]。
4.2 产时预防:
第一产程产妇注意休息,防止疲劳、产程延长,估计产妇进食高热量饮食,保持体力;第二产程,保护会阴,动作要温柔,正确掌握会阴切开指征及时机;第三产程,注意阴道流血量,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产道有无损伤。
4.3 产后预防
4.3.1 宫缩乏力的处理:
对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方法。应在按摩子宫的同时应用宫缩剂,常用的宫缩剂有:缩宫素、卡孕栓、米索前列醇、欣母沛等,其中,缩宫素能刺激子宫上段有节律地收缩,是预防和治疗因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11]。另外,有研究显示[12],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疗效优于卡孕栓,总有效率达96%。有文献报道[13],用尿管自制的水囊填塞宫腔可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是一种快速止血的方法。有专家认为[14],B- Lynch 缝合术可以作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切除子宫前的一线手术治疗方式,是治疗产后出血的里程碑。有报道[15]对难治性产后出血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是一种比子宫切除损伤小,不仅能挽救产妇生命,还能保留产妇生育能力。另外,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介入放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难治性产后出血采用介入治疗,不仅保留子宫和生理功能,还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6]。 4.3.2 妊娠相关物残留的处理:
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者可人工剥离胎盘,部分残留,不能剥离时可行刮宫术。有文献报道[17]使用脐带放血法能使胎盘血管收缩,胎盘迅速剥离,减少产后出血。若是胎盘植入,应及时做子宫切除的准备。
4.3.3 生殖道创伤的处理:
产后注意检查外阴、阴道和宫颈,特别是阴道助产和宫缩药引起的产妇应常规检查宫颈,彻底止血,按解剖层次缝合宫颈或会阴裂伤。若为阴道血肿所致出血应切开清除积血,缝合止血。子宫内翻可立即将内翻子宫体还纳。
4.3.4 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尽快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
4.3.5 降低剖宫产率:
剖宫产具有一定的罹病率和死亡率,根据健康人群2010的目标,将初次剖宫产率降到15.5%,二次剖宫产率降低到63%,如果能实现这两步目标,就可以降低与剖宫产相关的不必要的罹病率和死亡率[2]。有文献报道[18],剖宫产要控制在世界卫生组织(W H O )规定的 15%以下比向月球移民还要困难。因此,如何降低我国的剖宫产率是我国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临的的严峻挑战。
5 产后出血的护理及其进展
5.1 健康教育:
有研究证明[19],及时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从生理和心理上满足产妇的需求,不仅减少了产后出血,还大大减少了许多并发症,显著提高了产妇的健康水平。
5.2 心理护理:
分娩是一种生理现象,但由于产妇知识缺乏以及对环境陌生,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消除产妇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加强子宫收缩,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研究表明[20],使用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通过助产士进行心理指导,有助于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因素所致的滞产,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5.3 抢救护理: 建立产后复苏法。
5.3.1 寻求帮助: 当发生产后出血时,立即求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使救助能够及时。
5.3.2 建立静脉通路: 快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
5.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有效的吸氧,可采用鼻导管,氧流量为4~6L/分,必要时可采用面罩,并观察给氧后患者的皮肤颜色,指甲、皮肤颜色、血氧饱和度等有无改善。
5.3.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自觉症状等生命体征变化。产妇出现休克早起表现,应积极采取抗休克处理。
5.3.5 产科处理: 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和准确记录阴道流血量,观察血的颜色、性质、气味儿、有无血凝块等。协助医生迅速查明出血的原因,针对原因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5.3.6 完善相关检查: 遵医嘱做好交叉合血、完善各项实验室生化检查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为了提高产后出血救治的成功率,还要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产后出血的抢救和护理方法,熟悉各种、急救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只有全面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产科并发症,全面提高产妇的健康水平。
5.4 产后护理: 产后2h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峰期[1],应该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和膀胱充盈情况、伤口和阴道出血量等并记录。自然分娩产妇在产房观察2h后回病房,嘱其多饮水并进食清淡、有营养的饮食,督促产妇尽早排空膀胱,防止尿潴留,对不宜早下床、排便困难或已尿潴留的产妇,给予导尿排出尿液,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剖宫产术后的护理,传统的术后护理即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禁食,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留置尿管24~48h,3d后下床活动,4~5天才出院。产妇处于被动接受护理,不能满足其生理及心理需要,影响了产妇术后恢复及母乳喂养。现在,剖宫产术后无异常回病房后持续心电监护和腹部压1kg沙袋至少6h;鼓励产妇多床上活动,防止压疮的发生,并行腿部中频脉冲气压治疗仪治疗防血栓形成;6h后即可进食,及时补充营养,可使产妇体力及精力得到恢复;留置尿管24h后即拔出,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并排空膀胱;2~3天就可出院,最多4天。同时每天用1:2000新洁尔灭液冲洗会阴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干净,鼓励患者自己梳洗,即增加了产妇的自信心,又满足了其生理的需要对产后恢复很有益处。正确指导产妇早开奶、早吸吮可促进子宫收缩,按需哺乳,有助于子宫恢复、减少产后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5.5 出院指导:发放出院健康指导资料,明确产后复查的目的、时间、意义使其按时复查;指导产妇注意产褥期卫生;指导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的好处,促进子宫收缩,防止再次出血;做好产后访视。
6 小结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重在预防,特别是对具有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建立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贯彻执行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改发[2009]171号〔2010〕号文件中制定的产科相关临床路径,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新措施,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从医院质量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既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临床效益,又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医疗服务工作中不断探索、深化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 [2]美国家庭医师学会.高级产科生命支持课程大纲[M].盖铭英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02-211,338.
[3]HaymanRG,ArulkumarmS,SteerPJ.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s: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arrhage[J].Ohstet Gynecol,2002,99(3):502-506.
[4]张建平,郭仲杰.产后出血的抢救路径及常规[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8-91.
[5]李振荣.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5-6.
[6]任辉.助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
[7]杨笑平.剖宫产术1706例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2):116.
[8]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156.
[9]张彩霞,郑艳红,朱新焕.86例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71-172.
[10]李端琴.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1631-1632.
[11]ACOG practice bulletin:postpartum jemorrhage.Obstet Gynecol,2006,108:1039-1047.
[12]谢容.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0, 18(3):24-25.
[13]Dabelea V,Schuitze PM,McDuffie RS.Intrauterine balloon tamponad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AM J Perinatol,2007,66:203-201.
[14]张尊梅.B-Lynch 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2,34(4):549-550.
[15]高燕,刘菊莲,冯丽娟,等.髂内动脉结扎用于治疗难产性产后出血[J].重庆医学,2009,38(24):3074-3075.
[16]刘莹菁,钟慧红,林平,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0):48-49.
[17]廖冬英,黄小兰,游金华,等.脐带放血疗法对产后出血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5):1298-1299.
[18]张宇.3412名活产儿产妇市区与乡村分娩方式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07-108.
[19]颜秀英.健康教育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0,16(12):1509-1511.
[20]王艳华. 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对降低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10,9(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