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式社区情感治理实践路径探究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h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各民族同胞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单位,是新时代建立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情感的回归既是社区自身情感属性的召唤,也是各民族居民情感释放的题中之义,更是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现实要求。制度治理和技术治理取向研究和实践的欠缺导致民族互嵌式社区出现情感互嵌程度浅、社区参与度低、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治理形式和载体不适应等问题。建立在本土深厚民族情感资源基础上的情感治理提倡回归社区的情感属性,实现人和情感的解放,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民族互嵌式社区情感治理应注重各民族居民主体
其他文献
【摘 要】饮食承载特定的社会象征意涵,是规范个体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国民以饮食为中心形构起了社会生活互动链,并借助饮食表达身份认同。在身份认同塑造过程中,饮食文化具备符号性功能,使个体饮食文化认同经在地化调适、交互、构筑,实现了在地化构建。地域饮食文化是国民认同感、归属感的交织场域,通过把握各地域饮食文化的同一性,并厘清其交融性、辨明其聯结性,构筑了中华饮食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传统节日、仪式庆典、空
为适应边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联合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实施中国边疆地区民族社会发展调查(CBSS)。本文从该调查开展的背景、问题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从“文化符号”角度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现代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文化“符号化”、符号“扩散化”机制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的塑造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这样的基本规律也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整个历程,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华文化符号。然而,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