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时代的周边外交思想具有丰富、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
首先,确认了中国外交的谋篇布局首重周边。2013年6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极具重要战略意义,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其次,把睦邻外交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为“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核心理念,明确了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这四大战略性任务,要旨就是要实现互利共赢,目标就是构筑周边、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三,把打造“中国—东盟关系钻石十年”、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确立为践行总体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优先实践场,为此制定了2 7合作框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本,推动着“一带一路”与越南“两廊一圈”、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和与新加坡构建跨境投融资互联互通新渠道等重大工程,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广西南宁的地铁列车车厢全部“穿”上东盟各国标志性美景和民俗风情的“外衣”。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16年9月11~14日在南宁举办。
第四,丰富了区域合作战略层次。过去是以东盟为中心,与中日韩三组10 1合作、中日韩三边合作、东亚峰会10 8合作为外围机制的“同心圆”结构;现在是通过倡议“亚太自贸区”、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启动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筹备工作,以及编织以亚洲为重点的大自贸网络,有效提升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领导力,对冲“逆全球化”和美国的新贸易筑墙行为。
第五,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更加清晰的战略,在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同时,运用“张力原则”,给对手画出红线、实施威慑,并且内部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决不允许个别国家勾结域外力量蚕食中国的主权权益。
从本质上讲,中国的周边外交思想拒绝霸权逻辑和帝国思维,努力展现相互尊重、开放包容、携手并进的胸怀,提出要在周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使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不过,新时期的周边外交也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难,从外部和内部角度看各存在三大隐患或者障碍。
三个外部隐患是:第一,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宽松退出加剧了竞争和波动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粹主义、排他性贸易集团对亚洲区域合作构成干扰和分散的压力。第二,由于美国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与美国、日本、东盟的关系同时出现麻烦,周边战略压力上升,领土海洋争端突出,这个战略在军事安全方面具有跨美国选举的强大惯性,2017年后将是总体延续的态势,而中美关系的“战略紧张”如果失控,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的设计和布局。第三,朝鲜半岛等亚洲热点问题高度紧张,周边核导扩散、极端恐怖势力扩张等威胁加剧,牵动中国的战略利益、边陲稳定和能源安全,威胁“一带一路”顺利实施。
三个内部隐患是:第一,大国沙文主义、权力转移意识、丛林法则逻辑、结盟对抗思维在工作层一些人身上不由自主地流露。第二,过于理想化地施展周边战略,不顾对象国实际情况和现实困难,对一些具体合作项目想当然,急功近利。第三,企业狭隘利益偷换甚至凌驾国家利益,可能扭曲国家层面对周边经济安全形势的认识,诱导进退失据的周边行为。
中国在新时期的周边外交需要潜心耕耘,谨防几个“过”: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过于简单地解读美国“亚太再平衡”和俄罗斯“东向”战略,过多分散了周边矛盾的焦点,过分强调对军事安全挑战的应对和使用硬实力手段处置与邻国的摩擦分歧,过低估计了中小邻国对中国的恐惧和对美国的倚重。这几个“过”,不是同时、集中表现出来的,但都会持续产生影响,引发周边国家对地区形势断裂和新兴霸权出现的恐惧。
中国的周边外交回避不了美国因素,需要妥善处理中美在亚洲的利益关系,“惟己是图”和“惟美是图”的周边外交都将走向失败。中美在亚洲拥有共同利益,最大的共同利益在于保持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多数亚洲国家既不希望亚洲被中美任何一家主导,也不愿看到中美争夺亚洲,最担心被迫在中美之间做选择。中国应充分理解亚洲的特质和周边国家的心态,在坦然推进自己的周边战略的同时,就亚洲问题同美国保持必要沟通和协调,争取促成中美在亚洲良性竞争、有效合作的局面。
亚洲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对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亚洲国家来说,知行合一最重要。邻国对中国发展强大后将在亚洲发挥什么作用有疑虑、有恐惧,是完全正常的,中国当以平常心看待。消除邻国的疑虑和恐惧,靠耐心坦诚的对话沟通、互利共赢的合作实践,也要靠不能丢掉的谦和作风。
(作者为《世界知识》杂志编辑)
首先,确认了中国外交的谋篇布局首重周边。2013年6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极具重要战略意义,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其次,把睦邻外交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为“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核心理念,明确了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这四大战略性任务,要旨就是要实现互利共赢,目标就是构筑周边、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三,把打造“中国—东盟关系钻石十年”、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确立为践行总体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优先实践场,为此制定了2 7合作框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本,推动着“一带一路”与越南“两廊一圈”、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和与新加坡构建跨境投融资互联互通新渠道等重大工程,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第四,丰富了区域合作战略层次。过去是以东盟为中心,与中日韩三组10 1合作、中日韩三边合作、东亚峰会10 8合作为外围机制的“同心圆”结构;现在是通过倡议“亚太自贸区”、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启动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筹备工作,以及编织以亚洲为重点的大自贸网络,有效提升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领导力,对冲“逆全球化”和美国的新贸易筑墙行为。
第五,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更加清晰的战略,在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同时,运用“张力原则”,给对手画出红线、实施威慑,并且内部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决不允许个别国家勾结域外力量蚕食中国的主权权益。
从本质上讲,中国的周边外交思想拒绝霸权逻辑和帝国思维,努力展现相互尊重、开放包容、携手并进的胸怀,提出要在周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使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不过,新时期的周边外交也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难,从外部和内部角度看各存在三大隐患或者障碍。
三个外部隐患是:第一,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宽松退出加剧了竞争和波动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粹主义、排他性贸易集团对亚洲区域合作构成干扰和分散的压力。第二,由于美国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与美国、日本、东盟的关系同时出现麻烦,周边战略压力上升,领土海洋争端突出,这个战略在军事安全方面具有跨美国选举的强大惯性,2017年后将是总体延续的态势,而中美关系的“战略紧张”如果失控,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的设计和布局。第三,朝鲜半岛等亚洲热点问题高度紧张,周边核导扩散、极端恐怖势力扩张等威胁加剧,牵动中国的战略利益、边陲稳定和能源安全,威胁“一带一路”顺利实施。
三个内部隐患是:第一,大国沙文主义、权力转移意识、丛林法则逻辑、结盟对抗思维在工作层一些人身上不由自主地流露。第二,过于理想化地施展周边战略,不顾对象国实际情况和现实困难,对一些具体合作项目想当然,急功近利。第三,企业狭隘利益偷换甚至凌驾国家利益,可能扭曲国家层面对周边经济安全形势的认识,诱导进退失据的周边行为。
中国在新时期的周边外交需要潜心耕耘,谨防几个“过”: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过于简单地解读美国“亚太再平衡”和俄罗斯“东向”战略,过多分散了周边矛盾的焦点,过分强调对军事安全挑战的应对和使用硬实力手段处置与邻国的摩擦分歧,过低估计了中小邻国对中国的恐惧和对美国的倚重。这几个“过”,不是同时、集中表现出来的,但都会持续产生影响,引发周边国家对地区形势断裂和新兴霸权出现的恐惧。
中国的周边外交回避不了美国因素,需要妥善处理中美在亚洲的利益关系,“惟己是图”和“惟美是图”的周边外交都将走向失败。中美在亚洲拥有共同利益,最大的共同利益在于保持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多数亚洲国家既不希望亚洲被中美任何一家主导,也不愿看到中美争夺亚洲,最担心被迫在中美之间做选择。中国应充分理解亚洲的特质和周边国家的心态,在坦然推进自己的周边战略的同时,就亚洲问题同美国保持必要沟通和协调,争取促成中美在亚洲良性竞争、有效合作的局面。
亚洲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对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亚洲国家来说,知行合一最重要。邻国对中国发展强大后将在亚洲发挥什么作用有疑虑、有恐惧,是完全正常的,中国当以平常心看待。消除邻国的疑虑和恐惧,靠耐心坦诚的对话沟通、互利共赢的合作实践,也要靠不能丢掉的谦和作风。
(作者为《世界知识》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