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痰法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起非常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肺脏的生理病理及肺系病的辨治规律,认为除了辩证应用清热化痰药、温化寒痰药等来化痰外,还可采用调气化痰、活血化痰、温阳化痰、滋阴化痰、调理脏腑化痰等方法。
关键词:肺病;化痰;治法
痰是体内津液非正常停聚而成的致病物质,是肺系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肺系病的临床症状多伴有咳嗽、咳痰等,可以说痰几乎贯穿于肺系病的始终,《素问·评热病论》中记载有“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面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明·李中梓《 证治汇补·痰证》提出“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在临床治疗肺系病中化痰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化痰方法多样,效果良莠不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辨证应用化痰药
根据《黄帝内经》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等治则,结合临床症状辩证应用清热化痰药、温化寒痰药、止咳平喘药等。如有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质稀、苔腻等症可用半夏、天南星、旋复花等;出现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苔黄厚等症可用浙贝母、瓜蒌、桔梗、竹茹等。
2、调气化痰
2.1理气化痰
肺主气,《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之病必然出现气的异常,而痰与气存在重要的内在联系:津液的输布失常,痰浊内聚,使气机运行失畅,气的功能异常又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使正常流动的津液停聚成痰。《丹溪心法·痰》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由痰与气的关系可知,津液因代谢障碍聚而成痰,痰若久蕴可进而阻碍气机的升降运行,调畅气机,行气祛痰可使津液得以流通,如肺失宣降,痰浊内阻,可用宣通降逆之法,使气机顺畅,津液得以在体内正常运输,正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所以在组方用药时,应配伍辛温行气之品,使气顺痰消。
2.2补气化痰
肺气虚证为肺系病的常见证候,是中医肺系证候研究的主要基础证型,是以肺的功能減退为主的全身性病变。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低,怕冷,自汗,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虚或弱等[1]。《灵枢本神》中记载:“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肺为华盖,主行水,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则水液输布异常,水饮蕴积肺中,聚而为痰。因而必须采用补气化痰的方法,恢复肺脏正常生理功能,以助津液输布,使痰得以化。
3.活血化痰
肺朝百脉,主治节。《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说明肺主气,亦可行血脉。另外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之精相结合生成的宗气,可贯心脉以行血气。所以肺与血脉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肺系病的发生发展中也经常有瘀血证候的出现。如肺胀、肺痿、肺痹等病。而血瘀亦可生痰,《伤寒杂病论》就提出“血不利为水”的水血同病观点;《诸病源候论》则倡导“因瘀致痰”观点;朱丹溪亦提出“痰夹瘀血,遂成巢囊”的理论。因此治痰要活血,血行则痰化,因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正如朱丹溪所说“善治痰者,必先治气,同时也要治血。”
4.温阳化痰
肺系病在发生发展中可出现阳虚之证,可由肺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多表现为咳喘无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咳嗽痰白或质稀如泡沫状,声音低怯,自汗,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弱等[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痰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张仲景则提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张锡纯认为,“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以致多生痰饮也” “遂为制其汤,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因此在治疗肺系病化痰时,若有阳虚之候可用温阳化痰之法,使阳气宣通,则痰无以生。
5.滋阴化痰
肺阴虚多由温病后期或慢性肺疾病长期发展导致,以干咳、痰少而粘、潮热、盗汗等症为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痰饮门》 指出“痰乃津液所化”。可见津液输布异常可致痰,相反,若存在痰饮也暗示了津液的耗损,长期可导致肺阴虚。阴虚有痰堪称难治,当权衡痰与阴虚孰轻孰重,寓补于消或寓消于补。可仿王孟英之法,药用沙参、天花粉、芦根、以及甘蔗、梨、藕、荸芥等诸汁,此多为甘淡之品以清痰热生津液[3]。陈士铎常以六味汤化裁以滋阴祛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大剂煎饮,则痰气自清,不化痰而化精[4]。由于理气和燥湿化痰药多性偏温燥,故运用时切勿伤阴,注意养阴、化痰、生津三法合用。
6.调理脏腑化痰
肺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容易传变,导致其他脏腑的病变。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变过程中,初起病位在肺,逐步转变为肺脾肾、肺脾心同病,后期肺脾心肝肾五脏俱损,且中焦脾土是其传变的关键[5]。因此在治肺痰时不应局限于肺,从脏腑的功能特点看,痰的产生主要与脾、肺、肾、肝、心、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在治肺的同时要兼顾其他脏腑,以整体论治。张景岳主张“见痰休治痰,而治生痰之源”、“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以五脏为核心,针对病证的寒热虚实而辨证立法、组方用药。因此治疗肺痰时不可简单地祛痰,而应重视调整脏腑的功能,使脏腑和,则痰涎不生。根据各脏腑的偏衰,配合宣肺、健脾、补肾、疏肝、清心、畅通三焦等治法。
在肺系病应用化痰法时,需根据肺脏的病理生理及不同肺病的轻重缓急、病变规律和脏腑盛衰选用合适化痰方法,标本兼顾,使痰得以化而无以再生,以助疾病的痊愈和正气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彭波,李泽庚,孙志广. 肺气虚证的认识及内涵[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36-38.
[2] 王剑锋,李洁冰.肺阳虚探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0)11-13
[3] 张炳立.论痰对温病发展传变的影响及其治疗[J].天津中医药.2004,21(2):139-140
[4] 孙佳,潘桂娟.对陈士铎痰证诊疗思想的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75-377
[5] 唐仕欢,吕冬梅,王永炎等.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五脏关系及其病变规律的研究[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2(3):38-42
关键词:肺病;化痰;治法
痰是体内津液非正常停聚而成的致病物质,是肺系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肺系病的临床症状多伴有咳嗽、咳痰等,可以说痰几乎贯穿于肺系病的始终,《素问·评热病论》中记载有“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面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明·李中梓《 证治汇补·痰证》提出“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在临床治疗肺系病中化痰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化痰方法多样,效果良莠不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辨证应用化痰药
根据《黄帝内经》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等治则,结合临床症状辩证应用清热化痰药、温化寒痰药、止咳平喘药等。如有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质稀、苔腻等症可用半夏、天南星、旋复花等;出现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苔黄厚等症可用浙贝母、瓜蒌、桔梗、竹茹等。
2、调气化痰
2.1理气化痰
肺主气,《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之病必然出现气的异常,而痰与气存在重要的内在联系:津液的输布失常,痰浊内聚,使气机运行失畅,气的功能异常又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使正常流动的津液停聚成痰。《丹溪心法·痰》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由痰与气的关系可知,津液因代谢障碍聚而成痰,痰若久蕴可进而阻碍气机的升降运行,调畅气机,行气祛痰可使津液得以流通,如肺失宣降,痰浊内阻,可用宣通降逆之法,使气机顺畅,津液得以在体内正常运输,正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所以在组方用药时,应配伍辛温行气之品,使气顺痰消。
2.2补气化痰
肺气虚证为肺系病的常见证候,是中医肺系证候研究的主要基础证型,是以肺的功能減退为主的全身性病变。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低,怕冷,自汗,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虚或弱等[1]。《灵枢本神》中记载:“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肺为华盖,主行水,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则水液输布异常,水饮蕴积肺中,聚而为痰。因而必须采用补气化痰的方法,恢复肺脏正常生理功能,以助津液输布,使痰得以化。
3.活血化痰
肺朝百脉,主治节。《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说明肺主气,亦可行血脉。另外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之精相结合生成的宗气,可贯心脉以行血气。所以肺与血脉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肺系病的发生发展中也经常有瘀血证候的出现。如肺胀、肺痿、肺痹等病。而血瘀亦可生痰,《伤寒杂病论》就提出“血不利为水”的水血同病观点;《诸病源候论》则倡导“因瘀致痰”观点;朱丹溪亦提出“痰夹瘀血,遂成巢囊”的理论。因此治痰要活血,血行则痰化,因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正如朱丹溪所说“善治痰者,必先治气,同时也要治血。”
4.温阳化痰
肺系病在发生发展中可出现阳虚之证,可由肺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多表现为咳喘无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咳嗽痰白或质稀如泡沫状,声音低怯,自汗,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弱等[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痰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张仲景则提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张锡纯认为,“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以致多生痰饮也” “遂为制其汤,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因此在治疗肺系病化痰时,若有阳虚之候可用温阳化痰之法,使阳气宣通,则痰无以生。
5.滋阴化痰
肺阴虚多由温病后期或慢性肺疾病长期发展导致,以干咳、痰少而粘、潮热、盗汗等症为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痰饮门》 指出“痰乃津液所化”。可见津液输布异常可致痰,相反,若存在痰饮也暗示了津液的耗损,长期可导致肺阴虚。阴虚有痰堪称难治,当权衡痰与阴虚孰轻孰重,寓补于消或寓消于补。可仿王孟英之法,药用沙参、天花粉、芦根、以及甘蔗、梨、藕、荸芥等诸汁,此多为甘淡之品以清痰热生津液[3]。陈士铎常以六味汤化裁以滋阴祛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大剂煎饮,则痰气自清,不化痰而化精[4]。由于理气和燥湿化痰药多性偏温燥,故运用时切勿伤阴,注意养阴、化痰、生津三法合用。
6.调理脏腑化痰
肺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容易传变,导致其他脏腑的病变。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变过程中,初起病位在肺,逐步转变为肺脾肾、肺脾心同病,后期肺脾心肝肾五脏俱损,且中焦脾土是其传变的关键[5]。因此在治肺痰时不应局限于肺,从脏腑的功能特点看,痰的产生主要与脾、肺、肾、肝、心、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在治肺的同时要兼顾其他脏腑,以整体论治。张景岳主张“见痰休治痰,而治生痰之源”、“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以五脏为核心,针对病证的寒热虚实而辨证立法、组方用药。因此治疗肺痰时不可简单地祛痰,而应重视调整脏腑的功能,使脏腑和,则痰涎不生。根据各脏腑的偏衰,配合宣肺、健脾、补肾、疏肝、清心、畅通三焦等治法。
在肺系病应用化痰法时,需根据肺脏的病理生理及不同肺病的轻重缓急、病变规律和脏腑盛衰选用合适化痰方法,标本兼顾,使痰得以化而无以再生,以助疾病的痊愈和正气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彭波,李泽庚,孙志广. 肺气虚证的认识及内涵[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36-38.
[2] 王剑锋,李洁冰.肺阳虚探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0)11-13
[3] 张炳立.论痰对温病发展传变的影响及其治疗[J].天津中医药.2004,21(2):139-140
[4] 孙佳,潘桂娟.对陈士铎痰证诊疗思想的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75-377
[5] 唐仕欢,吕冬梅,王永炎等.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五脏关系及其病变规律的研究[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2(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