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是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学的成果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作为教师的基本工具,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等,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没有跌宕起伏,那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上没有丝毫活力;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学生,则学生很快能进入兴奋状态。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在能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因此,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要讲究艺术性。
一、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言简意赅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直线和射线”、“坐标与坐标轴”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等,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也不够准确。
语言的规范首先要语音的规范,即讲课要用普通话,不用方言,更不能说白字。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同学都习惯把它读成“lí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还有“矩形”的“矩”多数同学都把它读成“jū”,还有的同学把这个字读成“jù”的,它的标准读音应是“jǔ”,还有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和余弦的“弦”,有的同学把它读成“xuán”,它的标准读音应是“xián”。其次是不能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随意误读。
二、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生一般是很难听懂抽象的、又长又复杂的句子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缺乏亲和力,学生听着这种声音很容易“犯困”,所以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数学书面语言改造成能让学生明白易懂的口语。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一般是用几个较短的、较简单以及较具体的句子来代替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较抽象的句子,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来讲,如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对其中一个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读起来还是理解起来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出错,因此在教学时把它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几段来叙述和理解,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理的含义。因此,在教学时老师的语气还是应柔和一些,语速应慢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语言产生亲切感。
三、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注重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1)各知识点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在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衔接,不仅使新知成为有源之水、为新知找到生长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通过抽奖游戏等活动后学生理解了可能事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发球真的公平吗?自然引发学生思考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问题的探讨及操作,从而得出这类可能事件称为等可能事件。在学生理解了等可能事件后,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等可能事件。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来求生活中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呢?实现了从可能事件→等可能事件→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各知识点间的层层推进。其实,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中揭示了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公式的产生显得那样的较松与自然。
(2)新知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化与拓展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新知与例题间的衔接普遍存在,是呆板地“搬出”例题、或毫无感召力地说出:“下面给出新知的应用”,还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衔接性的语言使整堂课,结构环环相扣、严谨有序呢?在等可能事件一课中,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我这样设计:有了公式后,我们就可以用公式来求生活中曾经碰到过的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同学们都玩过扑克牌吗?其实在扑克牌中也蕴涵着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发挥板书作用,实现教学语言的直观化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通过口授和手写等多种媒介来表达思想,启发学生,传授知识的。好的板书其意义在于它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开启思路的钥匙,解题格式的楷模,视觉美感的享受。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产生类比、联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证明题如何写?计算题有什么格式要求?作图应遵循哪几个步骤?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板书的示范和讲授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才能逐步解决。如果学生从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一丝不苟的板书,作业上老师要求的是规范而认真的书写,学生必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板书井井有条,前后呼应,富于连贯性,作图清晰,直观,不仅使学生易看易董,而且学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数学老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启发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谷长球.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中国教师.2009年S1期
[2] 刘小倩.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J].学周刊.2011年17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等,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没有跌宕起伏,那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上没有丝毫活力;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学生,则学生很快能进入兴奋状态。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在能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因此,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要讲究艺术性。
一、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言简意赅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直线和射线”、“坐标与坐标轴”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等,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也不够准确。
语言的规范首先要语音的规范,即讲课要用普通话,不用方言,更不能说白字。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同学都习惯把它读成“lí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还有“矩形”的“矩”多数同学都把它读成“jū”,还有的同学把这个字读成“jù”的,它的标准读音应是“jǔ”,还有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和余弦的“弦”,有的同学把它读成“xuán”,它的标准读音应是“xián”。其次是不能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随意误读。
二、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生一般是很难听懂抽象的、又长又复杂的句子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缺乏亲和力,学生听着这种声音很容易“犯困”,所以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数学书面语言改造成能让学生明白易懂的口语。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一般是用几个较短的、较简单以及较具体的句子来代替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较抽象的句子,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来讲,如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对其中一个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读起来还是理解起来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出错,因此在教学时把它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几段来叙述和理解,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理的含义。因此,在教学时老师的语气还是应柔和一些,语速应慢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语言产生亲切感。
三、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注重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1)各知识点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在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衔接,不仅使新知成为有源之水、为新知找到生长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通过抽奖游戏等活动后学生理解了可能事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发球真的公平吗?自然引发学生思考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问题的探讨及操作,从而得出这类可能事件称为等可能事件。在学生理解了等可能事件后,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等可能事件。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来求生活中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呢?实现了从可能事件→等可能事件→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各知识点间的层层推进。其实,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中揭示了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公式的产生显得那样的较松与自然。
(2)新知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化与拓展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新知与例题间的衔接普遍存在,是呆板地“搬出”例题、或毫无感召力地说出:“下面给出新知的应用”,还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衔接性的语言使整堂课,结构环环相扣、严谨有序呢?在等可能事件一课中,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我这样设计:有了公式后,我们就可以用公式来求生活中曾经碰到过的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同学们都玩过扑克牌吗?其实在扑克牌中也蕴涵着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发挥板书作用,实现教学语言的直观化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通过口授和手写等多种媒介来表达思想,启发学生,传授知识的。好的板书其意义在于它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开启思路的钥匙,解题格式的楷模,视觉美感的享受。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产生类比、联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证明题如何写?计算题有什么格式要求?作图应遵循哪几个步骤?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板书的示范和讲授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才能逐步解决。如果学生从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一丝不苟的板书,作业上老师要求的是规范而认真的书写,学生必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板书井井有条,前后呼应,富于连贯性,作图清晰,直观,不仅使学生易看易董,而且学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数学老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启发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谷长球.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中国教师.2009年S1期
[2] 刘小倩.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J].学周刊.2011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