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多来,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矢志不渝,致力开展退耕还林,在“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吴起退耕还林的伟大实践,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典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关键词:吴起县;退耕还林;绿色革命;科学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061-04
吴起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西北部,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落脚点。县域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境内以白于山分水岭为界,东北部紧靠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边缘,属于无定河流域;西南部与甘肃的华池等地接壤,属北洛河流域,海拔在1233米至1809米之间,年均气温7.8℃,年均降雨量478.3毫米,64%以上降雨集中在7至9月份,其它多为无效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由于吴起的独特的区位特征和气候条件,干旱、暴雨、冰雹、大风、霜冻等灾害十分频繁,农民祖祖辈辈沿袭着倒山种地、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习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愈益频繁。粮食作物一般亩产只有几十公斤,遇到大旱便颗粒无收,“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是原有农业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建国初期,吴起县仅有人口3.75万,农耕地49.1万亩,羊和大家畜18.5万只(头)。其后,人口逐渐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群众大面积开荒种地,几乎所有能开垦的土地都变成了农民的口粮田。全县12.6万人,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牲畜饲养量达到49.8万头(只),而且全部是散牧。人垦畜踏,土壤植被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怪圈”。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十几年来,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历届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决策、广泛动员、矢志不渝,致力开展退耕还林(草),在“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退耕还林使吴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天蓝、水清、地绿、人富、城美的新气象,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并以此引领和推动吴起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吴起的实践,做了一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借鉴。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谋发展
1997年,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县级几套班子认识到:吴起要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发展观念,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以生态建设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彻底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整合优化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有限环境资源,决定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退耕还林是一场深刻的农业技术革命,从那时起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吴起实现了“五个转变”。
1 人与自然由掠夺相克向和谐共存转变。实施退耕还林前,吴起县3791.5平方公里的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369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与10多年前相比,年均降水量由478.3毫米增加到582毫米,年均无霜期由151天增加到161天,5级以上的大风由年均19次降为5次,扬沙天数由年均31.6次下降到6.5次,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减少了70%左右。良好的生态链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存,卫星遥感图上的浓浓绿色在黄土地上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行政轮廓,与周边地区形成明显的色差。
2 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向集约经营转变。退耕还林实施以来,以羊为主的草畜业,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和以大棚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成为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随着科技的投入,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大大提高,虽然耕地面积减少了150多万亩,但农业产值却增长了108%。
3 经济结构由重农轻商向农工商协调发展转变。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全县80%的农民从过去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脱离农业,走出农村,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农民收入由单一的依靠农业向依靠农、工、商多元增收转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退耕之前的887元增加到2009年的4415元,净增3537元,实现了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4 城乡格局由二元分割向一体化发展转变。退耕还林实施前,吴起城市化滞后,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有限的农村市场容量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退耕还林实施后,他们按照发展规划和自然资源禀赋,对城乡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积极实施生态移民,花大力气改善农村路、电、水、讯等基础设施,同时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先后启动城市重点建设项目200余项,县城规划面积由过去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97年底的1.5万人发展到目前的6万多人,城镇化率由退耕还林之前的18%提高到现在的51%,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5 生态建设由国家埋单向群众自发治理转变。退耕还林实施之初,生态建设全靠国家埋单。由于思想观念的制约,广大农民对生态建设的理解是“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治理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蔚然成风,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主动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启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在开阔视野中拓展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谋求发展。实践证明,凡事只要本着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要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就一定能够行得通。
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绘蓝图
吴起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要谋求发展,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构建生态屏障,恢复青山绿水。让山变绿,水变清,还要让农民富裕。农民富了,绿树才能常青。吴起十年多的退耕还林,走出了一条“检讨黄土高坡”——“修复秀美山川”——“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践中,他们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做到了三个“一步到位”。
1 封山禁牧,一步到位。将人、动物与自然适当分离以修复生态,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是吴起退耕还林艰难的第一步。他们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重要批示和朱锫基同志“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立足县情,审时度势,于1998年5月作出了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首开了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当年,全县就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顺利实现了整体封禁目标。实施“舍饲养羊”,以种草促养羊,培育了农民“种草等于种粮”、“种草也能赚钱”的新思维。这一步,坚持一手抓封禁治理、一手抓舍饲养羊,既达到了修复生态的效应,又弥补了禁牧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也为实现“西部养羊第一县”目标准备了条件。
2 决定退耕,一步到位。坚持“退、留、补”相结合和“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的原则,处理好“人口”、“牲口”和“灶口”的关系,走上了“封山禁牧”的良性发展道路。这一步,顺利实现全县一次性退耕25°以上坡耕地155.5万亩,并保证余留30万亩的粮田。虽然“种的地少了,收成却好了;干活苦轻了,兜里的钱多了”。同时,落实“以粮代赈”措施,让群众能够在政策的实施中得到实惠,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退耕决策的全面实施。
3 还林还草,一步到位。启动还林还草工程,种草为先。规模开发,恢复植被和增强地表冲刷能力,缩短生态修复周期。同时实施种草养羊,既保证了第一步决策顺利实现,又收获了退耕还林的带动效益。这一步,坚持草灌为先锋,发展乔木林,进行草、灌、乔混交,在荒地和陡坡地带大面积营造沙棘、山杏混交林,以发展和保护效益林为目标,并保证植物群体健康发展,以尽快修复生态并兼顾经济效益,迅速控制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生态林建设,走生态立县之路。
这三个“一步到位”的实施和推进,呈现了“又好又快”的退耕还林新思路,并做到了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使吴起成为名副其实、全面发展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启示我们,科学的决策来自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对县情的准确把握,而决策的成功实施则取决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以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营造科学的发展环境,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三、典型示范,干部群众聚合力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离不开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齐心协力与共同参与。但一开始,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群众普遍认为“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纯属“瞎折腾”,会断了老百姓的财路。因而抵触情绪很大。面对群众的困惑与疑问,决策层坚持以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群众。并以身体力行引导和感化群众。他们明白,只有有效解决自由放牧问题,群众才会有造林种草的积极性;只有解除了造林种草的后顾之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县委、县政府要求干部“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拿我做实验,风险我承担”,形成了干部群众一起干的生动场景。退耕还林的成功,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结果。领导干部直接出面与群众算经济账,但部分群众仍半信半疑,他们就发动觉悟较高的群众去示范,让直接参与者得到提高和锻炼,让观望者受到启发:秀美山川,国家算大账,群众算小账,但秀美的是群众自己的山川,受益最大的是群众自己,因此不是给别人干,是给自己干;至于资金扶持和以粮代赈的落实,只是外因条件,能否真正干好、干成功,还得靠自己。
引燃吴起“绿色革命”导火索的新寨乡杨庙台村王畔子组农民许志洲,1994年尝试舍饲养羊,1995年开始收益,1998年获利1.65万元,又用收益建果园,种紫花苜蓿牧草,每年收益4000元以上,既省力,又比放羊赚钱。许志洲的行动,破解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难题,一切问题就此迎刃而解。被称为吴起“阿里”的马漱沟村民,深受“山像和尚头,遇雨泥水流;山坡挂满坡耕地,下籽十升打一斗”之害。随着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马漱沟人渐渐认识到,不断的开荒种地、散牧养羊无异于饮鸩止渴。在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马漱沟村民以“愚公移山”的不懈精神和“全民运动会”的形式,开展植树造林首战告捷,成为吴起退耕还林的“排头兵”,并为今日的吴起造就了绿色“高度”和“视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胜利的果实是喜人的。各地纷纷学习,相互总结经验,不断取长补短,掀起了退耕还林的高潮。一场“绿色革命”在吴起大地铺开,并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他们还倡导“市民 农户”的模式,干部和农户结成了“羊亲家”。干部带头出钱买羊交给农户饲养,并在技术上提供指导。赔了,风险由干部承担;有收益,干部与农户分享。为了克服县财政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坚持开展全民义务采集树种草籽活动,建立健全县、乡、村、组、户五级育苗体系,仅1998、1999年两年全县干部群众累计采集树种50,5万公斤,草籽6万斤。自1999年吴起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机关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纷纷投入植树造林,在春秋造林黄金季节,平均日上劳5000余人(次)。“造林容易护林难”,经受千百年风沙灾害的吴起人,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主动放弃传统耕作和生活方式,牛羊养在家,荒山变林场,10万农民变成了“护林工”。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启示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动员机制,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渗透到广大群众心中,而有效的动员必须付诸动员者的示范和实践。吴起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把争取国家支持同依靠自身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广泛调动了全县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了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强县的伟大事业当中,彰显了延安精神的时代魅力。
四、承前启后。巩固成果有保障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为了巩固西部大开发十年多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实现良好生态基础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2007年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组建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提质量、提品位、提效益,采取多重措施,致力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加大林分结构调整力度。针对早前一味追求单位株数,造成纯沙棘林面积过大、林分结构不合理、给良好植物群落建立和生物链形成造成一定困难,严重存在重大病虫害、森林火灾隐患的情况,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由补植调整到调结构上,从2007年起,每年由地方财政列支2000~元,完成林分结构调整20万亩,计划五年之内对全县所有退耕还林地块进行林分结构调整。目前已完成沙杨、沙杏、沙柏林分结构调整35.1万亩。
2 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品位。为了实现退耕还林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相互促进,他们坚持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将生活在生态脆弱、不宜居住的远山深山区农民,按照“近水、近路、近村”原则,进行生态搬 迁。同时,启动实施以县城城区为中心、周边100平方公里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建设,这是全国首家以退耕还林为主题的森林公园,目的在于巩固提高退耕还林品位、促进生态建设和城镇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展示科技成果。另外,“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地”2009年9月正式揭碑开园,以“胜利山”为背景,吃、住、行、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区全面竣工。
3 全力培育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在吴起,没有产业,农民不富;农民不富,生态难保。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来抓,按照“稳牧、兴菜、抓果”的思路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专业户、规模养殖场作为近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按照市场导向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在八川、两涧川、台涧等地高效集约开发土地资源,促进了农业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见效益,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吴起加大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财力抓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整合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让进城农民真正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累计财政投入5.6亿元进行新型民居建设,74%的农户有了新居。达到了“搬一户人、绿一面坡”的目标。通过“智力移民”、“教育移民”、“产业移民”,广大农民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种田为了吃饭、养猪为了过年、养鸡为了换盐”的生活方式。告别了“脏、乱、差”的土窑洞,住上了“净、整、好”的新房子,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成了讲生态保护、重科技应用的新型农民。现在的吴起人,享受的是12年免费教育,普通农民也可以参加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
5 加快生态资源开发和转化利用步伐。主要是让退耕还林工程的丰硕成果——丰富的沙棘、山杏、牧草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又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服务。近年来,吴起经过积极探索,在做大做强养麦香醋、地毯等传统项目和沙棘加工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目前,已经与武汉凯迪公司签订了125万亩生物能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的实施,将把现有的生物资源转化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经营生态的积极性。
让吴起通过退耕还林(草)走向生态文明,是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是1997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的发展目标。十多年来,郝飚、师合林、薛占海、冯振东四任县委书记都把卫怍的重心放在这项工程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截至目前,吴起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面积182万亩,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命名或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吴起几届领导班子的政绩观,可以说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就是坚持了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就是坚持了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他们的政绩观,是正确的政绩观;他们的各项工作,一定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这是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
退耕还林让吴起收获了秀美山川,收获了科学思维,收获了发展信心。今日的吴起,已经由一个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发展成为延安的经济强县、工业大县、财政富县,并以“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而闻名全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富有革命传统的吴起人,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来延安考察退耕还林时提出的“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退耕还林工作。朝着生态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吴起迈进。
关键词:吴起县;退耕还林;绿色革命;科学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061-04
吴起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西北部,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落脚点。县域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境内以白于山分水岭为界,东北部紧靠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边缘,属于无定河流域;西南部与甘肃的华池等地接壤,属北洛河流域,海拔在1233米至1809米之间,年均气温7.8℃,年均降雨量478.3毫米,64%以上降雨集中在7至9月份,其它多为无效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由于吴起的独特的区位特征和气候条件,干旱、暴雨、冰雹、大风、霜冻等灾害十分频繁,农民祖祖辈辈沿袭着倒山种地、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习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愈益频繁。粮食作物一般亩产只有几十公斤,遇到大旱便颗粒无收,“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是原有农业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建国初期,吴起县仅有人口3.75万,农耕地49.1万亩,羊和大家畜18.5万只(头)。其后,人口逐渐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群众大面积开荒种地,几乎所有能开垦的土地都变成了农民的口粮田。全县12.6万人,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牲畜饲养量达到49.8万头(只),而且全部是散牧。人垦畜踏,土壤植被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怪圈”。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十几年来,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历届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决策、广泛动员、矢志不渝,致力开展退耕还林(草),在“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退耕还林使吴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天蓝、水清、地绿、人富、城美的新气象,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并以此引领和推动吴起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吴起的实践,做了一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借鉴。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谋发展
1997年,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县级几套班子认识到:吴起要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发展观念,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以生态建设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彻底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整合优化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有限环境资源,决定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退耕还林是一场深刻的农业技术革命,从那时起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吴起实现了“五个转变”。
1 人与自然由掠夺相克向和谐共存转变。实施退耕还林前,吴起县3791.5平方公里的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369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与10多年前相比,年均降水量由478.3毫米增加到582毫米,年均无霜期由151天增加到161天,5级以上的大风由年均19次降为5次,扬沙天数由年均31.6次下降到6.5次,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减少了70%左右。良好的生态链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存,卫星遥感图上的浓浓绿色在黄土地上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行政轮廓,与周边地区形成明显的色差。
2 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向集约经营转变。退耕还林实施以来,以羊为主的草畜业,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和以大棚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成为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随着科技的投入,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大大提高,虽然耕地面积减少了150多万亩,但农业产值却增长了108%。
3 经济结构由重农轻商向农工商协调发展转变。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全县80%的农民从过去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脱离农业,走出农村,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农民收入由单一的依靠农业向依靠农、工、商多元增收转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退耕之前的887元增加到2009年的4415元,净增3537元,实现了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4 城乡格局由二元分割向一体化发展转变。退耕还林实施前,吴起城市化滞后,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有限的农村市场容量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退耕还林实施后,他们按照发展规划和自然资源禀赋,对城乡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积极实施生态移民,花大力气改善农村路、电、水、讯等基础设施,同时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先后启动城市重点建设项目200余项,县城规划面积由过去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97年底的1.5万人发展到目前的6万多人,城镇化率由退耕还林之前的18%提高到现在的51%,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5 生态建设由国家埋单向群众自发治理转变。退耕还林实施之初,生态建设全靠国家埋单。由于思想观念的制约,广大农民对生态建设的理解是“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治理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蔚然成风,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主动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启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在开阔视野中拓展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谋求发展。实践证明,凡事只要本着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要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就一定能够行得通。
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绘蓝图
吴起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要谋求发展,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构建生态屏障,恢复青山绿水。让山变绿,水变清,还要让农民富裕。农民富了,绿树才能常青。吴起十年多的退耕还林,走出了一条“检讨黄土高坡”——“修复秀美山川”——“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践中,他们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做到了三个“一步到位”。
1 封山禁牧,一步到位。将人、动物与自然适当分离以修复生态,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是吴起退耕还林艰难的第一步。他们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重要批示和朱锫基同志“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立足县情,审时度势,于1998年5月作出了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首开了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当年,全县就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顺利实现了整体封禁目标。实施“舍饲养羊”,以种草促养羊,培育了农民“种草等于种粮”、“种草也能赚钱”的新思维。这一步,坚持一手抓封禁治理、一手抓舍饲养羊,既达到了修复生态的效应,又弥补了禁牧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也为实现“西部养羊第一县”目标准备了条件。
2 决定退耕,一步到位。坚持“退、留、补”相结合和“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的原则,处理好“人口”、“牲口”和“灶口”的关系,走上了“封山禁牧”的良性发展道路。这一步,顺利实现全县一次性退耕25°以上坡耕地155.5万亩,并保证余留30万亩的粮田。虽然“种的地少了,收成却好了;干活苦轻了,兜里的钱多了”。同时,落实“以粮代赈”措施,让群众能够在政策的实施中得到实惠,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退耕决策的全面实施。
3 还林还草,一步到位。启动还林还草工程,种草为先。规模开发,恢复植被和增强地表冲刷能力,缩短生态修复周期。同时实施种草养羊,既保证了第一步决策顺利实现,又收获了退耕还林的带动效益。这一步,坚持草灌为先锋,发展乔木林,进行草、灌、乔混交,在荒地和陡坡地带大面积营造沙棘、山杏混交林,以发展和保护效益林为目标,并保证植物群体健康发展,以尽快修复生态并兼顾经济效益,迅速控制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生态林建设,走生态立县之路。
这三个“一步到位”的实施和推进,呈现了“又好又快”的退耕还林新思路,并做到了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使吴起成为名副其实、全面发展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启示我们,科学的决策来自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对县情的准确把握,而决策的成功实施则取决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以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营造科学的发展环境,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三、典型示范,干部群众聚合力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离不开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齐心协力与共同参与。但一开始,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群众普遍认为“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纯属“瞎折腾”,会断了老百姓的财路。因而抵触情绪很大。面对群众的困惑与疑问,决策层坚持以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群众。并以身体力行引导和感化群众。他们明白,只有有效解决自由放牧问题,群众才会有造林种草的积极性;只有解除了造林种草的后顾之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县委、县政府要求干部“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拿我做实验,风险我承担”,形成了干部群众一起干的生动场景。退耕还林的成功,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结果。领导干部直接出面与群众算经济账,但部分群众仍半信半疑,他们就发动觉悟较高的群众去示范,让直接参与者得到提高和锻炼,让观望者受到启发:秀美山川,国家算大账,群众算小账,但秀美的是群众自己的山川,受益最大的是群众自己,因此不是给别人干,是给自己干;至于资金扶持和以粮代赈的落实,只是外因条件,能否真正干好、干成功,还得靠自己。
引燃吴起“绿色革命”导火索的新寨乡杨庙台村王畔子组农民许志洲,1994年尝试舍饲养羊,1995年开始收益,1998年获利1.65万元,又用收益建果园,种紫花苜蓿牧草,每年收益4000元以上,既省力,又比放羊赚钱。许志洲的行动,破解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难题,一切问题就此迎刃而解。被称为吴起“阿里”的马漱沟村民,深受“山像和尚头,遇雨泥水流;山坡挂满坡耕地,下籽十升打一斗”之害。随着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马漱沟人渐渐认识到,不断的开荒种地、散牧养羊无异于饮鸩止渴。在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马漱沟村民以“愚公移山”的不懈精神和“全民运动会”的形式,开展植树造林首战告捷,成为吴起退耕还林的“排头兵”,并为今日的吴起造就了绿色“高度”和“视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胜利的果实是喜人的。各地纷纷学习,相互总结经验,不断取长补短,掀起了退耕还林的高潮。一场“绿色革命”在吴起大地铺开,并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他们还倡导“市民 农户”的模式,干部和农户结成了“羊亲家”。干部带头出钱买羊交给农户饲养,并在技术上提供指导。赔了,风险由干部承担;有收益,干部与农户分享。为了克服县财政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坚持开展全民义务采集树种草籽活动,建立健全县、乡、村、组、户五级育苗体系,仅1998、1999年两年全县干部群众累计采集树种50,5万公斤,草籽6万斤。自1999年吴起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机关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纷纷投入植树造林,在春秋造林黄金季节,平均日上劳5000余人(次)。“造林容易护林难”,经受千百年风沙灾害的吴起人,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主动放弃传统耕作和生活方式,牛羊养在家,荒山变林场,10万农民变成了“护林工”。
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启示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动员机制,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渗透到广大群众心中,而有效的动员必须付诸动员者的示范和实践。吴起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把争取国家支持同依靠自身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广泛调动了全县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了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强县的伟大事业当中,彰显了延安精神的时代魅力。
四、承前启后。巩固成果有保障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为了巩固西部大开发十年多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实现良好生态基础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2007年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组建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提质量、提品位、提效益,采取多重措施,致力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加大林分结构调整力度。针对早前一味追求单位株数,造成纯沙棘林面积过大、林分结构不合理、给良好植物群落建立和生物链形成造成一定困难,严重存在重大病虫害、森林火灾隐患的情况,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由补植调整到调结构上,从2007年起,每年由地方财政列支2000~元,完成林分结构调整20万亩,计划五年之内对全县所有退耕还林地块进行林分结构调整。目前已完成沙杨、沙杏、沙柏林分结构调整35.1万亩。
2 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品位。为了实现退耕还林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相互促进,他们坚持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将生活在生态脆弱、不宜居住的远山深山区农民,按照“近水、近路、近村”原则,进行生态搬 迁。同时,启动实施以县城城区为中心、周边100平方公里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建设,这是全国首家以退耕还林为主题的森林公园,目的在于巩固提高退耕还林品位、促进生态建设和城镇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展示科技成果。另外,“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地”2009年9月正式揭碑开园,以“胜利山”为背景,吃、住、行、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区全面竣工。
3 全力培育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在吴起,没有产业,农民不富;农民不富,生态难保。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来抓,按照“稳牧、兴菜、抓果”的思路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专业户、规模养殖场作为近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按照市场导向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在八川、两涧川、台涧等地高效集约开发土地资源,促进了农业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见效益,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吴起加大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财力抓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整合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让进城农民真正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累计财政投入5.6亿元进行新型民居建设,74%的农户有了新居。达到了“搬一户人、绿一面坡”的目标。通过“智力移民”、“教育移民”、“产业移民”,广大农民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种田为了吃饭、养猪为了过年、养鸡为了换盐”的生活方式。告别了“脏、乱、差”的土窑洞,住上了“净、整、好”的新房子,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成了讲生态保护、重科技应用的新型农民。现在的吴起人,享受的是12年免费教育,普通农民也可以参加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
5 加快生态资源开发和转化利用步伐。主要是让退耕还林工程的丰硕成果——丰富的沙棘、山杏、牧草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又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服务。近年来,吴起经过积极探索,在做大做强养麦香醋、地毯等传统项目和沙棘加工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目前,已经与武汉凯迪公司签订了125万亩生物能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的实施,将把现有的生物资源转化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经营生态的积极性。
让吴起通过退耕还林(草)走向生态文明,是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是1997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的发展目标。十多年来,郝飚、师合林、薛占海、冯振东四任县委书记都把卫怍的重心放在这项工程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截至目前,吴起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面积182万亩,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命名或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吴起几届领导班子的政绩观,可以说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就是坚持了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就是坚持了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他们的政绩观,是正确的政绩观;他们的各项工作,一定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这是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
退耕还林让吴起收获了秀美山川,收获了科学思维,收获了发展信心。今日的吴起,已经由一个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发展成为延安的经济强县、工业大县、财政富县,并以“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而闻名全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富有革命传统的吴起人,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来延安考察退耕还林时提出的“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退耕还林工作。朝着生态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吴起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