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的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而且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关键词:江南古镇;开发;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3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背景
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的领域广泛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镇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针对古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研究。罗莎玛丽亚(María)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模型,研究古村镇旅游者的特征,并计算出古镇旅游市场在西班牙某地区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86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并据此将其划分为5种类型。安东尼(Antonia, et al.)等基于获益分析方法,对科罗拉多州西南卡米尼奥斯(Caminos)风景名胜道沿线居民的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居民,西班牙裔居民显然更看重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裨益,并对加强管理以保持独特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更大的关注。威廉姆斯(Williams)等]揭示了新西兰10个村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社区影响的感知的区别,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4类人群,并指出在调查居民感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被调查者的个人价值观,而非人口学特征。
2.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
劳里(Laurie)研究了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对玛雅古村落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罗德里戈(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科恩(Cohen)对墨西哥瓦哈卡(Oaxaca)的4个萨巴特克语村镇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获益却有可能加剧整个社区经济的不平衡。帕姆代尔等(Pam Dyer,et al.)、华尔普等(Walpole,et al.)也都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旅游发展所引起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转变。
3.古镇旅游地的演化和转型
阿格沃尔(Agarwal)在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重构理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英国3个小、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Minehead、Weymouth、Scarborough)为例,指出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与生命周期或某一特殊的资本阶段有关,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再次复兴必须着重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4.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伯恩斯等(Burns,et al.)对西班牙内陆传统古镇古莱亚(Culellar)的调查表明,政府对新兴旅游地、旅游活动开发的引导,有利于传统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福克纳等(Faulkner, et al.)在前人旅游灾害管理规划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澳大利亚洪水日”(Australia Day Flood)灾难给著名的旅游古镇凯瑟琳(Katherine)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出了更为详细的预防旅游灾害的管理规划框架,防止意外天灾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摩亚(Moya)以法国传统农业小镇喀麦纳(Commana)的旅游发展为例,指出只有充分考虑旅游地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的运作。此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大部分旅游地都具有一定的增长极限和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期的旅游城镇除了要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强营销、保护环境外,还要实行旅游地增长管理策略,即以“政府有意识的计划”,“在地方权限内影响速度、总量、类型、地点和未来的发展质量”,在管理的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市场导向、地方规范和法律程序3种手段,来达到旅游目的地增长的有效管理,以实现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研究背景
从国内来看,自周庄旅游带动我国的古镇旅游热潮,整个国内古镇旅游业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的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此外,我国的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整体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国内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表现为:
1.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
2.刘德谦提出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认为旅游利用是保护古镇的一种最佳方式,保护古镇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及其整体空间布局。此外,熊侠仙等、江五七等都通过对某一古镇旅游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保护原则和对策建议。
3.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
4.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他,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是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氣息和悠然神韵。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
5.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二、江南古镇的发展现状
1.同里民居客栈:政府宏观管理,居民微观经营同里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其民居客栈也随着景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目前已有政府批准的民居客栈15家,同里民居客栈的管理体系呈现出政府宏观管理、居民微观经营的特点。同里早期的民居客栈是在政府的旅游规划影响下产生的。2000年9月28日,同里镇政府、景区旅游公司号召有条件的居民开设客栈,以接待不断增多的游客,发展同里旅游。抱着试一试的心态,17户居民提出申请,政府经过审核,批准了12家民居客栈,这样以“敬仪堂”“恩泽堂”为代表的首批民居客栈由此产生。此后,管理公司下设“民居客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负责民居客栈的申办、核查工作,配合公安消防部门的安全检查工作,同时,管理中心给客栈的店主提供培训与指导,如组织客栈店主前往其他古镇学习与考察。此外,管理中心与同里的公安、消防部门合作,出台了民居客栈行业规范,以约束店主的行为,也保障游客的利益。同里在旅游规划中将民居客栈视为景区景点的一部分,因而管理中心也对民居客栈作整体的宣传。可以说,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政府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与重视。
2.西塘民居客栈:市场推动下的居民主导表现为市场发展的产物。西塘的民居客栈是随着西塘旅游的发展、住宿游客增多,居民自发筹建的。西塘居民在民居客栈管理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西塘民居客栈中政府管理的空缺。由于西塘民居客栈的消防与安全不能达到住宿业标准,所以西塘镇政府并不批准民居客栈的申办。但事实上,由于西塘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居民住宅全部在景区内,景区外的宾馆、旅馆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因而景区的民居客栈有较广的客源基础,成为西塘旅游住宿接待业的主力。虽然西塘的120多家民居客栈都是“非法无照经营”的,但是政府并未对其采取管制措施,实际上是默认了民居客栈的存在。
三、江南古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为期一周的江南古镇调研中,本团队主要发现了我国江南古镇发展中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古镇开发影响居民生活
江南古镇多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不同区域的古镇建筑群落有其固有的建筑風格和特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就要还原古镇群落的建筑风格整体风貌,而古镇内仍然有居民,他们是古宅的所有者并且居住在其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风貌,例如:在古宅外部装上了空调外机、防雨棚,在古树和古树之间扎上了纵横交错的晾衣绳,在河边围起了种植蔬菜的小田地等等。在居民看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理所当然,而重点就在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已经公开化了。政府方面会限制居民的改造力度,还会整改和拆除有违古镇发展的搭建工作。不少久住居民反映古镇的开发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产生活,例如,生活圈的公开化,他们的日常生活都可能都会引来外地远游游客的围观,认为这是独具特色的江南生活方式,再如,生活质量的恶化,大量游客的进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水污染、噪声污染的问题,景区拥挤混乱。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古镇内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要对进行古镇开发和经营,我们应编制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详细规则,让古镇的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环境更加优美自然。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以解决“脏、乱、差”的问题。按“坐商归店,行商归市”的原则,加强古镇的管理,以解决交通不畅通的问题。按“街有品牌,店有特色”的目标,整顿、规范小行业,做到店招、店牌、店面的统一,各行各业各具特色。实行“门前三包”和清洁队定时流动保洁,确保古镇的环境优美、自然。按规划的要求实施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拆除、乱建设、乱开发,要认真落实好各项保护措施,严格按“建设有标准,保护有措施,实施有方案,管理有办法”的要求进行古镇的开发和经营。古镇的开发要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走参与社会化,融资多元化,建设市场化,发展民营化的路子,把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推向民间,政府作好组织指导和调控,从而形成政府推动与民间推进并举的局面。
(三)商业化发展程度高
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但也不得不肯定古镇旅游的开发,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村镇的一种有效转型方式,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而古镇的开发应区分“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做法是要探寻商业化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通过振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
(四)特色定位不分明
上世纪90年代,已故画家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重新认识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河流 民居 历史,这几乎是长三角各地江南水乡的统一模式。虽然许多学者对江南古镇的开发提出了有几大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随着越来越多面目相近的水乡古镇的出现,这类旅游开始遭遇“瓶颈”。不少人甚至认为,古镇已死,靠水吃水的观光模式已经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江南水乡,再也不能走十年前景点观光旅游的路了,几年前,周庄率先到各地推广“休闲旅游”产品,从目前情况看,不少游客都惊喜于这种休闲模式。游客到古镇,不再看完就走,而是停留下来,融入江南水乡的氛围。不过,整个旅游市场对江南水乡经营模式的转变还在认知过程中。 (五)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人文风俗,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蕴涵。漫长的历史积淀给古镇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古文化被保护和开发的程度并不深,特别是明清之前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都被忽视了,古文化的展现似乎只是表现为一个一个的孤立点,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文化产业链。
四、解决方案
(一)加强古镇景区管理
通过景区基础设施达标以及强化对人和设施的管理,来推动景区清洁生产。通过对古镇解说员和游客的调查、访谈,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动态解说系统、空间解说线路的缺陷影响了古镇旅游解说功能的发挥,提出改进建议。
(二)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李苏宁提出要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全面引进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DMO)主抓战略管理,以生命周期为控制工具,全面贯彻营销理念,强调旅游产品的创意策划,打造独特的“企业品牌”。
(三)坚持政府主导
余丹认为古镇旅游开发不能纯粹依賴市场,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由政府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主持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对市场的统一管理。李倩等亦指出,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古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是保证古镇旅游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四)加强社区参与
秦容对比了古镇旅游中的周庄模式、乌镇模式和丽江模式,指出居民参与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居民教育、组织由居民成立“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刘焱评价了重庆磁器口古镇旅游社区参与的现状,提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来加强社区参与。
(五)对古镇旅游地区域竞合的探讨
相似的目标市场和古镇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要在竞争中合作,寻求“共赢”。陶伟等以苏南3个水乡古镇的旅游发展为例,提出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C—C模式),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三大战略———旅游目的地管理战略、旅游产品差别战略和旅游空间拓展战略。邢夫敏通过文献研究、问卷分析,指出宏观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和古镇自身因素是影响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因素,并从这3个方面对结论进行了解读。
(六)对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蒋志杰从对旅游地形象层次体系、文化旅游资源区位和区域,以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古镇文化旅游策划,主张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旅游规划来实现江南水乡古镇的可持续发展。陈来生指出江南水乡古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旅游动机,保护和营造符合休闲和生态要求的旅游环境,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王云才进行了江南六镇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古镇景观持续利用的过滤与分离机制、适度与协调机制、保护与维护机制、培育与参与机制。金准等对安徽龙岗古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考虑到区域自身调整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评价区域旅游可持续力的修正方案。
关键词:江南古镇;开发;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3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背景
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的领域广泛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镇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针对古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研究。罗莎玛丽亚(María)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模型,研究古村镇旅游者的特征,并计算出古镇旅游市场在西班牙某地区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86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并据此将其划分为5种类型。安东尼(Antonia, et al.)等基于获益分析方法,对科罗拉多州西南卡米尼奥斯(Caminos)风景名胜道沿线居民的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居民,西班牙裔居民显然更看重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裨益,并对加强管理以保持独特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更大的关注。威廉姆斯(Williams)等]揭示了新西兰10个村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社区影响的感知的区别,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4类人群,并指出在调查居民感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被调查者的个人价值观,而非人口学特征。
2.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
劳里(Laurie)研究了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对玛雅古村落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罗德里戈(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科恩(Cohen)对墨西哥瓦哈卡(Oaxaca)的4个萨巴特克语村镇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获益却有可能加剧整个社区经济的不平衡。帕姆代尔等(Pam Dyer,et al.)、华尔普等(Walpole,et al.)也都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旅游发展所引起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转变。
3.古镇旅游地的演化和转型
阿格沃尔(Agarwal)在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重构理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英国3个小、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Minehead、Weymouth、Scarborough)为例,指出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与生命周期或某一特殊的资本阶段有关,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再次复兴必须着重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4.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伯恩斯等(Burns,et al.)对西班牙内陆传统古镇古莱亚(Culellar)的调查表明,政府对新兴旅游地、旅游活动开发的引导,有利于传统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福克纳等(Faulkner, et al.)在前人旅游灾害管理规划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澳大利亚洪水日”(Australia Day Flood)灾难给著名的旅游古镇凯瑟琳(Katherine)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出了更为详细的预防旅游灾害的管理规划框架,防止意外天灾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摩亚(Moya)以法国传统农业小镇喀麦纳(Commana)的旅游发展为例,指出只有充分考虑旅游地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的运作。此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大部分旅游地都具有一定的增长极限和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期的旅游城镇除了要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强营销、保护环境外,还要实行旅游地增长管理策略,即以“政府有意识的计划”,“在地方权限内影响速度、总量、类型、地点和未来的发展质量”,在管理的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市场导向、地方规范和法律程序3种手段,来达到旅游目的地增长的有效管理,以实现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研究背景
从国内来看,自周庄旅游带动我国的古镇旅游热潮,整个国内古镇旅游业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的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此外,我国的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整体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国内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表现为:
1.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
2.刘德谦提出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认为旅游利用是保护古镇的一种最佳方式,保护古镇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及其整体空间布局。此外,熊侠仙等、江五七等都通过对某一古镇旅游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保护原则和对策建议。
3.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
4.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他,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是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氣息和悠然神韵。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
5.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二、江南古镇的发展现状
1.同里民居客栈:政府宏观管理,居民微观经营同里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其民居客栈也随着景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目前已有政府批准的民居客栈15家,同里民居客栈的管理体系呈现出政府宏观管理、居民微观经营的特点。同里早期的民居客栈是在政府的旅游规划影响下产生的。2000年9月28日,同里镇政府、景区旅游公司号召有条件的居民开设客栈,以接待不断增多的游客,发展同里旅游。抱着试一试的心态,17户居民提出申请,政府经过审核,批准了12家民居客栈,这样以“敬仪堂”“恩泽堂”为代表的首批民居客栈由此产生。此后,管理公司下设“民居客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负责民居客栈的申办、核查工作,配合公安消防部门的安全检查工作,同时,管理中心给客栈的店主提供培训与指导,如组织客栈店主前往其他古镇学习与考察。此外,管理中心与同里的公安、消防部门合作,出台了民居客栈行业规范,以约束店主的行为,也保障游客的利益。同里在旅游规划中将民居客栈视为景区景点的一部分,因而管理中心也对民居客栈作整体的宣传。可以说,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政府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与重视。
2.西塘民居客栈:市场推动下的居民主导表现为市场发展的产物。西塘的民居客栈是随着西塘旅游的发展、住宿游客增多,居民自发筹建的。西塘居民在民居客栈管理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西塘民居客栈中政府管理的空缺。由于西塘民居客栈的消防与安全不能达到住宿业标准,所以西塘镇政府并不批准民居客栈的申办。但事实上,由于西塘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居民住宅全部在景区内,景区外的宾馆、旅馆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因而景区的民居客栈有较广的客源基础,成为西塘旅游住宿接待业的主力。虽然西塘的120多家民居客栈都是“非法无照经营”的,但是政府并未对其采取管制措施,实际上是默认了民居客栈的存在。
三、江南古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为期一周的江南古镇调研中,本团队主要发现了我国江南古镇发展中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古镇开发影响居民生活
江南古镇多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不同区域的古镇建筑群落有其固有的建筑風格和特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就要还原古镇群落的建筑风格整体风貌,而古镇内仍然有居民,他们是古宅的所有者并且居住在其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风貌,例如:在古宅外部装上了空调外机、防雨棚,在古树和古树之间扎上了纵横交错的晾衣绳,在河边围起了种植蔬菜的小田地等等。在居民看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理所当然,而重点就在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已经公开化了。政府方面会限制居民的改造力度,还会整改和拆除有违古镇发展的搭建工作。不少久住居民反映古镇的开发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产生活,例如,生活圈的公开化,他们的日常生活都可能都会引来外地远游游客的围观,认为这是独具特色的江南生活方式,再如,生活质量的恶化,大量游客的进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水污染、噪声污染的问题,景区拥挤混乱。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古镇内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要对进行古镇开发和经营,我们应编制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详细规则,让古镇的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环境更加优美自然。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以解决“脏、乱、差”的问题。按“坐商归店,行商归市”的原则,加强古镇的管理,以解决交通不畅通的问题。按“街有品牌,店有特色”的目标,整顿、规范小行业,做到店招、店牌、店面的统一,各行各业各具特色。实行“门前三包”和清洁队定时流动保洁,确保古镇的环境优美、自然。按规划的要求实施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拆除、乱建设、乱开发,要认真落实好各项保护措施,严格按“建设有标准,保护有措施,实施有方案,管理有办法”的要求进行古镇的开发和经营。古镇的开发要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走参与社会化,融资多元化,建设市场化,发展民营化的路子,把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推向民间,政府作好组织指导和调控,从而形成政府推动与民间推进并举的局面。
(三)商业化发展程度高
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但也不得不肯定古镇旅游的开发,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村镇的一种有效转型方式,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而古镇的开发应区分“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做法是要探寻商业化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通过振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
(四)特色定位不分明
上世纪90年代,已故画家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重新认识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河流 民居 历史,这几乎是长三角各地江南水乡的统一模式。虽然许多学者对江南古镇的开发提出了有几大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随着越来越多面目相近的水乡古镇的出现,这类旅游开始遭遇“瓶颈”。不少人甚至认为,古镇已死,靠水吃水的观光模式已经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江南水乡,再也不能走十年前景点观光旅游的路了,几年前,周庄率先到各地推广“休闲旅游”产品,从目前情况看,不少游客都惊喜于这种休闲模式。游客到古镇,不再看完就走,而是停留下来,融入江南水乡的氛围。不过,整个旅游市场对江南水乡经营模式的转变还在认知过程中。 (五)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人文风俗,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蕴涵。漫长的历史积淀给古镇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古文化被保护和开发的程度并不深,特别是明清之前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都被忽视了,古文化的展现似乎只是表现为一个一个的孤立点,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文化产业链。
四、解决方案
(一)加强古镇景区管理
通过景区基础设施达标以及强化对人和设施的管理,来推动景区清洁生产。通过对古镇解说员和游客的调查、访谈,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动态解说系统、空间解说线路的缺陷影响了古镇旅游解说功能的发挥,提出改进建议。
(二)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李苏宁提出要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全面引进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DMO)主抓战略管理,以生命周期为控制工具,全面贯彻营销理念,强调旅游产品的创意策划,打造独特的“企业品牌”。
(三)坚持政府主导
余丹认为古镇旅游开发不能纯粹依賴市场,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由政府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主持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对市场的统一管理。李倩等亦指出,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古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是保证古镇旅游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四)加强社区参与
秦容对比了古镇旅游中的周庄模式、乌镇模式和丽江模式,指出居民参与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居民教育、组织由居民成立“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刘焱评价了重庆磁器口古镇旅游社区参与的现状,提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来加强社区参与。
(五)对古镇旅游地区域竞合的探讨
相似的目标市场和古镇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要在竞争中合作,寻求“共赢”。陶伟等以苏南3个水乡古镇的旅游发展为例,提出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C—C模式),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三大战略———旅游目的地管理战略、旅游产品差别战略和旅游空间拓展战略。邢夫敏通过文献研究、问卷分析,指出宏观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和古镇自身因素是影响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因素,并从这3个方面对结论进行了解读。
(六)对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蒋志杰从对旅游地形象层次体系、文化旅游资源区位和区域,以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古镇文化旅游策划,主张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旅游规划来实现江南水乡古镇的可持续发展。陈来生指出江南水乡古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旅游动机,保护和营造符合休闲和生态要求的旅游环境,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王云才进行了江南六镇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古镇景观持续利用的过滤与分离机制、适度与协调机制、保护与维护机制、培育与参与机制。金准等对安徽龙岗古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考虑到区域自身调整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评价区域旅游可持续力的修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