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本只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真正适合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一种“活的数学”。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思維的动力,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调动热情有效提问家校联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奥妙,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得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清晰化,进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学生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调动热情,带领学生畅游“生活与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才难以忘怀,只有学生弄清了知识的要领,才是学生真正长久支配的知识,为学生终身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者应当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个开始阶段就是兴趣的培养。可见兴趣对人的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起到定向、持续、内驱和强化的效应。教者应适时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富有趣味性的作业往往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流露出高昂的学习热情而乐此不疲。所以,我们设计的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考虑,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富有童趣,多用能走进他们生活的素材,使他们在练习中找到乐趣,更好地掌握数学要领。
二、有效提问,应该留有适当的反应时间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提高教学效率。
一些教师喜欢使用“狂轰滥炸”式提问。其实,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在5秒钟之内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作出反应;如果学生在5秒钟之内成功地作出反应,教师就会迅速地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种轰炸式的提问频率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应、去猜想。然后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
如果课堂缺少有效的提问,课堂将变成枯燥的、空洞的说教场所,也就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许多名师为什么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就在于他们有效的运用了提问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其中。
三、家校联动,协同监管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作业完成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这章节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要适时正确地对这章节进行有效的讲解,巩固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把养成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工作来抓。
在教学中教者会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学校时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而在家时做的作业,交上来错误率高了许多,而且无论从写的字或给的答案来看都给人敷衍了事、马虎的感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力比较弱,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很难做到专心致志做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从而改善这个现象:一方面,加强学生作业的检查与评讲,做到日结日清,及时表扬、激励。适时开展团队评比,每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对小组中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很高的团队进行表扬与奖励,而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正确率不高的学生就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好作业,在评比中相互促进,使学生逐步养成“今日事今日清”的习惯。对作业的监督仅仅老师单方面采取措施是不够的,所以另一方面就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教者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遇难题时不包办,科学地辅导子女的作业,尽可能让子女独立地完成作业,也要及时督查子女的作业,了解子女的作业情况,适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
关键词 调动热情有效提问家校联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奥妙,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得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清晰化,进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学生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调动热情,带领学生畅游“生活与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才难以忘怀,只有学生弄清了知识的要领,才是学生真正长久支配的知识,为学生终身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者应当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个开始阶段就是兴趣的培养。可见兴趣对人的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起到定向、持续、内驱和强化的效应。教者应适时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富有趣味性的作业往往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流露出高昂的学习热情而乐此不疲。所以,我们设计的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考虑,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富有童趣,多用能走进他们生活的素材,使他们在练习中找到乐趣,更好地掌握数学要领。
二、有效提问,应该留有适当的反应时间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提高教学效率。
一些教师喜欢使用“狂轰滥炸”式提问。其实,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在5秒钟之内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作出反应;如果学生在5秒钟之内成功地作出反应,教师就会迅速地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种轰炸式的提问频率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应、去猜想。然后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
如果课堂缺少有效的提问,课堂将变成枯燥的、空洞的说教场所,也就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许多名师为什么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就在于他们有效的运用了提问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其中。
三、家校联动,协同监管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作业完成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这章节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要适时正确地对这章节进行有效的讲解,巩固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把养成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工作来抓。
在教学中教者会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学校时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而在家时做的作业,交上来错误率高了许多,而且无论从写的字或给的答案来看都给人敷衍了事、马虎的感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力比较弱,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很难做到专心致志做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从而改善这个现象:一方面,加强学生作业的检查与评讲,做到日结日清,及时表扬、激励。适时开展团队评比,每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对小组中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很高的团队进行表扬与奖励,而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正确率不高的学生就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好作业,在评比中相互促进,使学生逐步养成“今日事今日清”的习惯。对作业的监督仅仅老师单方面采取措施是不够的,所以另一方面就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教者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遇难题时不包办,科学地辅导子女的作业,尽可能让子女独立地完成作业,也要及时督查子女的作业,了解子女的作业情况,适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