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困生 现状 原因 转化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回顾历年来所任教的班级,数学学困生约占班级学生总人数的5%至10%,这部分学生历来都是困扰教师的棘手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率低。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大多数学困生的智商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除了学习以外,其他方面并不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由教师因素导致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第一,教育方法不当。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可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批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就沦为了学困生。
第二,教学节奏过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讲课速度过快,常常是拉着学生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当听众或观众了。
第三,教师缺乏耐心。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经过长时间教育与辅导,收效甚微,于是心灰意冷,干脆弃之不管。
第四,评价手段不科学。学生学习水平往往凭分数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教师要投入全身心的爱,要鼓励,赏识学困生
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要以平等、愉快、友好的方式对待学困生,使他们感受到爱的阳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这样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教师,到喜欢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学困生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学困生才有可能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2.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几分之一”的概念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强今天过生日,同学们为他开生日PARTY ,要分蛋糕给大家吃,7个人怎么分这块蛋糕呢?半个蛋糕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几分之一是用来表示怎样的一个数?……在快乐中学习,学困生的学习劲头高涨,越学越想学,越愿学。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在数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将例题改为农村孩子常见的配制农药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要为禾苗喷农药,买药液20克,药和水之比是1:100,妈妈问他可配多少药水?需要多少水?”学困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都比较丰富,对这样的问题他们都非常熟悉,因此,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3)开展研究性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困生大多懒于动脑,但是动手能力都比较强。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及实践性的特点,以此作为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可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然后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的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整个教学活动,学困生成了实践操作的主角,个个显得很兴奋,他们在每个步骤中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实验成功的喜悦。
3.改变评价手段,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评价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因此,在评价思想上,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结果、过程的统一”,发挥激励功能;在评价目标上,要变“单一、过高要求”为“多重、适度要求”,发挥调控功能;在评价内容上,要变“重知识、轻能力”为“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发挥导向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学生在自己的程度上有进步,我都会协同家长对学生大力表扬。同一个问题,对优秀学生,我以简单的一句“很好”、“不错”就行了,对学困生,则多鼓励几句,或者全班掌声鼓励。同一次作业,对优秀生,我要求学生不但要解答正确,而且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对学困生,我先不着急判错,而是让学生订正后再判对,只要有进步,即使有差错只要订正正确仍可以评“优”。在批改作业时我经常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的话,像“今天的作业写得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你能想到一题多解,很好!” 、“请你课间来问我,老师很乐意帮助你。”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话语给学困生以自信和激励,促使学生寻求疑问、深入思考、再接再厉。
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多查找原因,寻找对策,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学困生 现状 原因 转化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回顾历年来所任教的班级,数学学困生约占班级学生总人数的5%至10%,这部分学生历来都是困扰教师的棘手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率低。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大多数学困生的智商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除了学习以外,其他方面并不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由教师因素导致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第一,教育方法不当。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可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批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就沦为了学困生。
第二,教学节奏过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讲课速度过快,常常是拉着学生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当听众或观众了。
第三,教师缺乏耐心。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经过长时间教育与辅导,收效甚微,于是心灰意冷,干脆弃之不管。
第四,评价手段不科学。学生学习水平往往凭分数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转化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教师要投入全身心的爱,要鼓励,赏识学困生
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要以平等、愉快、友好的方式对待学困生,使他们感受到爱的阳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这样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教师,到喜欢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学困生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学困生才有可能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2.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几分之一”的概念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强今天过生日,同学们为他开生日PARTY ,要分蛋糕给大家吃,7个人怎么分这块蛋糕呢?半个蛋糕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几分之一是用来表示怎样的一个数?……在快乐中学习,学困生的学习劲头高涨,越学越想学,越愿学。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在数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将例题改为农村孩子常见的配制农药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要为禾苗喷农药,买药液20克,药和水之比是1:100,妈妈问他可配多少药水?需要多少水?”学困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都比较丰富,对这样的问题他们都非常熟悉,因此,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3)开展研究性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困生大多懒于动脑,但是动手能力都比较强。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及实践性的特点,以此作为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可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然后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的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整个教学活动,学困生成了实践操作的主角,个个显得很兴奋,他们在每个步骤中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实验成功的喜悦。
3.改变评价手段,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评价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因此,在评价思想上,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结果、过程的统一”,发挥激励功能;在评价目标上,要变“单一、过高要求”为“多重、适度要求”,发挥调控功能;在评价内容上,要变“重知识、轻能力”为“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发挥导向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学生在自己的程度上有进步,我都会协同家长对学生大力表扬。同一个问题,对优秀学生,我以简单的一句“很好”、“不错”就行了,对学困生,则多鼓励几句,或者全班掌声鼓励。同一次作业,对优秀生,我要求学生不但要解答正确,而且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对学困生,我先不着急判错,而是让学生订正后再判对,只要有进步,即使有差错只要订正正确仍可以评“优”。在批改作业时我经常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的话,像“今天的作业写得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你能想到一题多解,很好!” 、“请你课间来问我,老师很乐意帮助你。”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话语给学困生以自信和激励,促使学生寻求疑问、深入思考、再接再厉。
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多查找原因,寻找对策,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