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作品赏析 拓宽阅读智慧之路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fltoe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其感受语言的丰富含义和魅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既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又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吸纳文学作品精华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感悟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語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77-02
  引 言
  中国古诗词、神话故事、词句华美的散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时时吸引着学生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巧妙运用阅读分享法把文学作品的内涵、意义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多方位、多维度合理运用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吸纳文学精华,充实学生文化底蕴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发挥感染、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学生对人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1]。文学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诗词,诗词流传千年,我们细细品读可发现其魅力无限。诗词不仅能带领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怀抱负。
  教师可以“每周一诗”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诵读,如利用周一晨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再由教师适当补充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刻含义。同时,每学期开展一次“古诗朗诵大会争霸赛”,激励学生积极阅读和学习古诗。古诗诵读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从唐诗三百首开启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例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学生对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特别感兴趣,教师可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为学生浅析易理解的诗歌,把学生领进古诗词的文学天地,使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魅力。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时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与诗人“共度”中秋,品读诗词,理解了诗人写下诗词时的意境和心情。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师生可共同吟诵《游子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也能大致理解诗词的含义。本诗描述了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衣衫,临行前一针一针密密地缝衣服,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诗歌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报答像春晖一样的慈母恩情。在世界上有一种情感,它与生俱来,没有条件,连绵不绝,那就是母爱!妈妈都愿意倾其所有,只为自己的孩子能快乐无忧。教师可由此导入诗歌教学:“你对妈妈的爱有多少?还记得和妈妈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和妈妈相处的时光吧!”
  二、启迪创新思维,开启智慧之门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笔者在班级开启了师生共读共赏的探索之路。学期初,笔者给学生列出优秀神话故事的书目,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学期末评选出若干“读书小明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选择体裁、内容、文化价值等与学生实际学情相符的书籍。
  “启迪思维,生成智慧”是阅读的意义。故事《曹冲称象》: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人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称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得出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画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样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解决。学生通过学习《曹冲称象》能掌握“等量替换法”,培养创新思维。
  《司马光砸缸》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七岁的司马光稳重得像一个大人,听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达到忘记了饥饿、冷热的程度。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一看到小伙伴出事,吓得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教师可以对这个故事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救人,还可以追根溯源,让学生了解和关注司马光的生平经历。
  三、感受文学魅力,解析不同体裁
  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文学欣赏启蒙教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例如,散文《四季之美》: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飛行,这情景着实迷人。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叫人心旷神怡。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廊下时,那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在教学这篇散文时,笔者提出问题:“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答:“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笔者追问:“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最美的景物有哪些?”学生答:“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最美的景物有鱼肚色的天空、彩云。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最美的景物有明月、萤火虫。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最美的景物有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最美的景物有雪、霜、火盆。”
  散文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列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细致地描写了自然界中出现的特色景物,从而赞美四季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阅读、讲述、表演,提升文学素养
  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要在博闻强记中内化吸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吸纳文学作品的语言,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在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做到有技巧地吸纳作品的语言精华。文学的语言是充满情感的,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学生走进作品,体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是阅读的最佳境界。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在阅读、讲述、表演中获得锻炼与发展。
  笔者在图书共享漂流区放置了中国神话故事《九色鹿》《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猎人海力布》等。课间,学生可以挑选喜爱的神话故事借阅。在故事表演活动中,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神笔马良》等优秀神话故事。笔者还引导学生讲故事,比比谁讲得好。这样,通过读故事、听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学素养。
  结 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鼓励和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阅读对引导学生形成与书对话、口头讲述故事的经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阅读中能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维、学习表达与交往,从而体会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教育价值,满足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语文教改热点问题的回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霍志刚(1966.3—),男,江苏常州人,大专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获2020年度钟楼区考核优秀嘉奖。
其他文献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认识到,凡是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成长有积极作用的教学资源,都应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教学测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
摘 要: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乘法笔算是数学计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关键词:乘法笔算;小学数学;整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形成的基础阶段,他们往往难以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点,也无法快速融入学习环境。因此,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与其他学习方法相比,游戏化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投入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的具体策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快速更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旧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在当前背景下,教师应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充分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摘 要:“读、思、达”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读、思、达”教学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读、思、达”教学法中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现状,进而提出了“读、思、达”教学法下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具体方法,以及“读、思、达”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核心问题;“读、思、达”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能够围绕特定的项目,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性极强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及询问等一系列语言表达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讲解型授课,而任务型教学法是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提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来讲,有很多大段大段的内容需要学生自行阅读并理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特色内容,其能有效改善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刻板印象,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開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并将两者融合,形成语文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文化元素的渗透、问题的引入等方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形式,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