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春色三味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5fc1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春天是从山茶花开始的,早春的花祭总是以山茶花为主题。之后,就是热热闹闹的樱花“花见”时节了。还没等到最后一瓣樱花飘落,紫藤花又开放了。这接连绽开的三种春色,既是花的颜色,也是日本的颜色,而品味这三种春色,正是日本人心中最“和式”的生活。
  初春之茶
  红山茶,跟着白山茶,落下啦。——河东碧梧桐
  在一个极其灿烂的春日,我走进伊豆,伊豆以“温泉之乡”著称,而我此行除了泡温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寻访这里最美的花朵——山茶花。
  立春过了,天气还没有转暖的意思。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想必日本的樱花季也会比往年更晚一些。和樱花相比,我更爱的是山茶花。山茶花的花期很长,总有三四个月,早春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硬挺的花蕾和明艳的花朵。
  最早的春花
  日本的春天并不是被樱花唤醒的,最早绽放的春花其实是山茶。日语中,山茶花写作“椿”,读作“tsubaki”。这个“椿”字,左“木”右“春”,意为“春之木”,在大地万物归于沉寂的冬季,傲然开放的山茶象征着春天的新生活力,将带来春天的气息。
  伊豆大岛的山茶花、杜鹃等十分有名。每年一到三月,是伊豆的山茶花祭时节,花车游行、山茶花展自然必不可少,还能看到当地的和服制造者教授如何进行花瓣染织,绘制山茶花朵等活动。而满街的少女们,此时的穿着打扮都与山茶花有关,鬓边的花朵、和服的纹样、手袋上的装饰,都少不了山茶花。伊东的小室山山茶花园有上千株不同种类的山茶花盛开,吸引着来自日本各地的赏花者,人们流连在这红、白与墨绿的色彩之中,感受沉闷冬日之后蓬勃的生命力。
  伊豆大岛别样的静谧,正好与山茶花之美相映衬。早春里有些积雪还未散去,小巷里穿着厚厚棉袄的行人,三三两两,手里拿着装有温泉馒头的纸袋,间或低声地交谈。我的目光越过低矮的院墙。并不想窥视什么,只是被那些油亮墨绿的枝叶所吸引。偶尔能看到几个坚硬的浅绿色花骨朵,于是在心里暗暗猜测里面包裹着的是红得像血还是白的像雪的花瓣。
  赏茶与品茶
  日本文化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花的文化,无论是名贵的花朵还是路边杂生的野花,都能在日本的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其中,山茶花更是日本人从古到今不变的挚爱。日本人之爱山茶花是出了名的。日本山茶花协会会长安达瞳子女士曾说过:“如果说樱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那么山茶就代表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日本大名鼎鼎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有10首关于山茶花的和歌。到了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山茶花更是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契合着日本大众的审美情趣。
  山茶花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著名的茶道文化中,山茶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曾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中,这样描述日本茶道中的山茶:“一朵花,有时给人感觉比一百朵更美。利休也说过,插花不宜插盛开的花。所以,日本茶道至今在茶室里大抵只瓶插一枝,而且是含苞待放的一枝。倘若是冬天,便插冬令的花,譬如取名‘白玉’和‘佗助’的山茶花。是花朵很小的一个品种,选其色白者,单插花蕾待放的一枝。纯白色,不仅最为清丽,也最富色彩。再者,花蕾带上露水更佳。水珠几滴,顿使花枝鲜媚。”这些美妙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具日本风情的画面。在伊豆修善寺附近的“芙蓉”茶庵,我品尝着茶道老师送上的抹茶。屋子一角的一幅字画前,放着一个很有些味道的陶壶,里面简简单单插着一枝红白相间的茶花,只有一片叶,却一下子夺了我好几口呼吸。
  当山荼与日本的禅文化相连,也会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禅僧义信堂周信曾在汉诗《山茶花》中咏道:“屋凄凉苔半遮,门前谁肯暂留车。童儿解我招佳客,不扫山茶满地花。”这首汉诗表现了山茶花散落于长满青苔的老屋门前,落花依旧鲜艳。幽深的老屋,闲寂的门前,墨绿的青苔与美艳的山茶落花,构成一幅禅宗式的图景。青苔和山茶看似色彩对比强烈,却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调和之感。在闲寂与华丽的色彩调和中,孕育的并非倦怠之陌,反而是一种凛冽、庄严、肃穆的自然之美。即使凋落于青苔之上仍然华丽,山茶花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完美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静寂之美。若能在一片静谧中,与禅僧共品一杯茶,那真正是无可言说的意境。
  日本人爱山茶的原因之一,是它凋落得干脆。想象一下,大朵大朵怒放的茶花,没有凋零的过程,就这样整朵儿从枝头掉落下来,颇有些“壮士断腕”的意境,也正符合了日本武士道文化中那种不畏惧死亡的悲壮,即使生命正当青春且热情璀璨。茶花盛开时的凋落,象征着武士满怀的雄心壮志,与不眷恋生命的决绝。但与此同时,这样一种会“吧嗒”一下掉下来的花,也被认为是不太吉利的,武士看到会一激灵,好似有人被砍了头一般,觉着晦气。所以,日本人从来不会带山茶花去探望病人。
  前些日子到访过京都的椿寺,那儿有一株“零落的山荼”,是一株大树,据说树龄有400年。它的花在凋落时,不是整朵一下子掉下来,而是散落花瓣,所以也叫做散瓣山茶。椿寺虽然历史悠久——总有一千多年,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看的景观,除了这山茶树。每年山茶开花时节,寺里的来访者总是络绎不绝,就为了看看这与众不同的掉落。日本人的赏花情趣,有时还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樱的“花见”
  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松尾芭蕉
  关于日本樱花的诗句中,我独爱松尾芭蕉的那首“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一直以来。赏花这件事似乎总是与风雅相关,唯有在松尾芭蕉的笔下,春日里樱的“花见”才显得如此生动而贴切——在日本,“花见”本就是一种很市民的活动。
  所谓“花见”,意思就是赏花,通常特指樱花。在日本,赏樱是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全民运动,无论年龄大小、身份贵贱。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人,执行起赏樱任务来分外彻底。每年初春,日本气象部门就会在媒体上发布关于樱花开花日期的预测,称为“樱前线”,根据气温的差异,哪一天哪里的樱花会开放,都有详细说明,樱花爱好者们会追赶着“樱前线”一路北上,贯彻一场花见之旅。
  花开时节,差不多每棵樱花树下都有人铺下布垫,众男女席地围坐,怡然地饮酒赏花。为了确保一席之地,提前几天就要去占位。在樱花树下喝酒比较特殊,赏花时节,就算大白天喝醉也不会被责怪。赏花就好像是把一整个冬天的萧瑟都从身体中清空出去,这个时候偶尔放纵一点,也似乎情有可原。盛放的樱花,只要经风吹拂,很快就会凋落。由此,日本人将“人生短暂,难尽人意”的现实投影到樱花上,认为应该珍潜现在,所以享受起“花见”来也更加投入。
  除了欣赏樱花绽放,日本人认为花瓣凋零散落的景象也是一种美。由于花瓣飞舞的样子酷似雪花飘落,因此被称做“花吹雪”。此外,人们也喜欢在晚上观赏樱花浮现于夜色之中的妖艳之美。
  日本的樱花与中国的樱花很是不同,中国樱花 大多是单瓣,而日本则多为八重樱。清代词人况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曾对比过中日樱花:“中国樱花不繁而实。日本樱花繁而不实。薛昭蕴词《离别难》云:‘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此中国樱花也。入词殆自此始。此花以不繁,故益见娟倩。日本樱花唯绿者最佳。其红者或繁密至八重,清气反为所掩。唯是气象华贵,宜彼都花王奉之。”
  日本樱花要的就是“繁”,比如群花像瀑布直泻一般的枝垂樱。只有“繁”,才突出了谢落时的须臾壮烈。樱花能够成为日本的国花,和它具有的淡淡的哀愁气质有关系。想象一下花瓣繁多的八重樱于极盛时迅速凋零的场景,和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显示出日本人的美学倾向。这短暂而热烈的美,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描写京都清水寺和醍醐寺的红色垂樱,让人感到不可名状的哀愁。日本著名评论家荒垣秀雄在《四季》一文中说:“所谓‘花云’,是指在樱花盛开的季节,由于水蒸气多天空变得微暗,不过比起阳光充裕的晴天,阴天的花颜色更为鲜艳。”其实阴天的樱花之所以更加受推崇,正是因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淡淡哀愁。
  不过,如今的“花见”,哀愁的意味越来越淡。人们在花下畅饮欢笑,甚至有人醉到第二天才醒来。花见之美,更多了欢乐的气息,正如松尾芭蕉诗中那顽皮地飘落到菜汤上的樱花瓣一样,让人会心一笑。
  晚春的藤
  紫藤的香氛和色彩彷佛离月儿很远。
  ——芜村
  春天接近尾声,最后一瓣樱花即将从枝头落下。但日本并非就此进入浓绿的夏日,而是进入了“藤的季节”。
  朋友都说我是“花痴”,每年还没进入春天,就开始扳着手指头算什么时候赏樱赏桃花赏杜鹃,这回痴得更离谱,居然要千里迢迢到日本看紫藤去。紫藤这种花儿,不用跑老远去赏吧?朋友怎能知道,我对于紫藤的喜爱,就是源自日本。
  在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里,光源氏终生所爱慕的理想女性,是被昵称为“紫之上”的紫姬,她柔美如雨、渺如紫烟,就如同一株烟雨中开放的紫藤,梦幻的,不知是花还是紫色的雨雾。
  正因为这朦胧的描述,我对紫藤有了牵挂。读《源氏物语》时还没见过紫藤树,听闻同学家里有一株,厚着脸皮访去,终于看到了这如同梦幻的花朵,也正因这一见,让我爱上了紫藤。既然到了紫藤时节,又怎会错过这一赏花的好机会。
  只要到了4月底5月初,日本处处的紫藤花就会开放,而最著名的赏藤之地,就是东京的龟户天神社。龟户天神社创建于350年前,而神社内的紫藤花从创建时就开始栽种,在江户时代即享有盛名。每年4月底到5月中的紫藤祭,神社内约100株的紫藤竞相开放,把神社染成一片紫海。
  我存4月的一个阴雨天前往龟户天神社。从神社附近的JR车站出来,商店街已有些紫藤祭的迹象,店门里挂着布制的紫藤花,而最有趣的是街头的下水道井盖,都绘制着紫藤花和红色的拱桥,顺着图画的方向,一定不会找错去往神社的路。
  神社的入口到处是海报和画幡,无一例外地宣传着紫藤花祭的内容。身处寸土寸金的东京,龟户天神社相较于日本其他地方的神社,占地面积很小,但却满满都是日式风情,红色拱桥和流水,勾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园林画卷。来之前听朋友说每年这个时节这里都是人潮满满,让我有些担心扰了赏花的兴致,而因着天气不太好,今天神社的人潮并不汹涌,反而多了一番风韵。
  每一株紫藤都是一蓬紫色的烟雨,仿佛梦幻般垂挂着满满的花串。日本种植的多数是日本紫藤,又称多花紫藤,花朵细小,花串很长,一串串地垂挂下来,最下面的一朵仿佛都要化成水滴滴下来一般。除了紫色的藤花,龟户天神社还有白色的藤花,显得素雅而高贵,更加别致动人。
  最好的赏藤时机莫过于阴雨天,雨雾中的紫藤就像一抹紫色的水彩晕染在宣纸上一样,让人忍不住伸出手想要抓住这抹色彩,真有些虚空的感觉。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芜村的俳句:“紫藤的香氛和色彩仿佛离月儿很远。”
  日本人所热爱的花,从来就与“飘零、凄美”这些格调相关。大朵大朵的牡丹并不能赢得日本国民的喜爱,反而如樱花、紫藤这样缥缈易逝的花朵才是他们的挚爱,优雅是本质,但哀愁却总是如影随行。紫藤虽美,花期却仅仅只有一周左右。因为看起来没有具象立体的花朵形态,让紫藤给人的感觉更为梦幻,就如同紫姬,美丽优雅高贵,却也柔弱而易逝。川端康成讲到日本文化之美时曾提到,在《伊势物语》中有一则:“多情人于瓶中插珍奇紫藤花一株。花萼低垂,长达三尺六寸”。在他看来:“紫藤具有日本式的优雅和女性的妩媚。低垂盛开,随着微风轻摇款摆,那一派风情,真是婀娜多姿,谦恭平和,不胜柔媚。在初夏一片翠绿之中,时隐时现,仿佛也知多情善感似的。”
  日本人热爱紫藤花,每逢紫藤开花时节,艺伎也会选择带有紫藤花纹样的和服来与季节相和,而艺伎头上的发簪垂饰,也常如紫藤一般,垂在鬓边,随着身形的摆动而轻轻地飘荡,让美人更加妩媚。除此之外,许多传统舞蹈的背景,绘制的也是紫藤花图案。如果细心观察,在日本,紫藤花纹常见于器皿、服饰等各处。
  奈良春日大社由裕仁天皇命名的万叶植物园有四个园区,其中单以一种花来命名的园区,就是“椿”和“藤”。而藤对于春日大社尤其重要。紫藤花正是春日大社“徽饰”的图案,其由来是奈良时期之后的平安时期(公元794~1190年),由权倾一时的外戚藤原家建造的春日大社内,四处可见象征“藤原”的家纹——“下り藤”(盛开枝垂的紫藤花)。因此在万叶植物园中总共种植了20种、200多株的紫藤花树,在每年5月的盛开时节,吸引不少游客远道而来赏花。
  和一般人工栽植的紫藤花有棚架支撑不同,万叶植物园内的紫藤花因着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原生紫藤花林,与自然和建筑其生,与红色的鸟居、灯笼、信众供奉的简灯生长在一起,在花开的时节,紫烟一般笼罩着春日大社。
  松尾芭蕉写道:“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那一抹金色的夕阳洒在如紫色云朵般的紫藤花上,该是一种多么惊人的美丽。也许只有在日本人心中,紫藤花才能开放得如此有诗意。
其他文献
大漆 恭敬于物  “大漆是活性的,它会呼吸,你要了解它、理解它、读懂它。以前的宫廷老艺人,要沐浴、更衣、上香之后才开始做漆,这是一种尊重。你对大漆不恭不敬,它会找你麻烦。你对它恭敬,你所要的东西,漆的美感、润泽、饱和度,它都会给予你。当人心有恭敬的时候,做东西时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徽州漆画家范福安描述大漆时,仿佛是在讲述一位钦慕多年的挚友。走进他在徽州的工作室,对他所说的恭敬之心便已感知到一二分。
深褐色的泥土混入了酥油、黄姜根粉末以及玫瑰水,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味。两个肌肉强健、近乎赤裸的男人在泥土里翻滚,进行各种擒拿、角力,直到周身上下全被红泥覆盖。这种被称作“古什蒂”(Kushti)的摔跤形式已经在印度留传了3000年。在印度东南部城市戈尔哈布尔一个叫作Shahupuri的摔跤集训营,我探访了这种充满力量、野性与圣洁的古典式摔跤运动。  摔跤选手对镜训练臂力。力量训练是“古什蒂”这一印度
我们离开王朗自然保护区,回到平武县城,发现这个群山环抱的千年古城深藏着历史的瑰宝,其东北角竟然有一座规格极高的寺院,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初期的建筑,在中国明代古建筑群中亦属罕见。报恩寺的建造者是谁?为何在此修建?——关于这座岷山深处的宏伟寺院历来有种种传言,一说南宋龙州王姓土司后裔王玺僭越建造的“宫殿”,后为洗脱罪名而改为“报恩寺”。可是,细细观瞻整座寺院,似乎找不到关于此的任何佐证,而我也愈发想知道
拍摄人:hymchu  拍攝地点:新疆,阿勒泰禾木草原 拍摄时间:9月30日  INFO:DJI Mavic Pro,F/2.2,1/640s,ISO 100  禾木草原位于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的山间断陷盆地中,盆地周围山体宽厚,顶部呈浑圆状,河流大多切割出峡谷,地形复杂。禾木最出名的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清晨,炊烟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禾木村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原始
世界旅游大奖被称为“旅游界的奥斯卡”,其中,最佳旅游岛屿一向是备受瞩目的一顶花冠。2015年,夺得这顶花冠的是马德拉岛(Madeira)。中国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大多是在三毛的散文里,或是球星档案里——它是“世界足球先生”C罗的老家。其实,马德拉19世纪起就是欧洲富人的后花园,更因物种多样性而贵为世界遗产,它的确如三毛所言,有着薄薄凉凉的空气,是一首“葡萄牙式的诗”。在我看来,马德拉并非那种外表
潮汕人称宴席为『食桌』(jia do),当地的宴请都喜欢在家里办,三五朋友聚在客厅、厨房,大规模的筵席则安排在祠堂或村子的中心。家宴,不仅意味着便捷,更预示着气氛的浓厚,还有味道的正宗。  食桌,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进餐,展示的是一种礼记,它要求聚集在一起共食的人都要接受本族群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遵循一定礼仪,承担一定义务,彼此之间要表现出友善和关心。不论规模大小,在食桌的过程中,礼仪是主宾双方必须
本地人的当家美食,外国人的暗黑料理  摩洛哥烧烤包括肉串、香肠、肉排、内脏、海鲜等,在当地饮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公共广场到拥挤的集市,从街边小馆到湖滨餐厅,都能看到有人在烧烤,空气中总是飘散着炭烤羊肉的诱人味道。黄昏时仰望天空,布满了数千家露天小屋升起的缕缕炊烟。  巴尼临海街是马拉喀什新区中众多的“烧烤街”之一,简易的临时烧烤餐馆林立,它们的“菜单”就直接摆放在橱窗上:成堆的羊排,成盘的肝脏,
30年来,美国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每年都会举办“火人节”,以荒诞、异想天开而著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会在荒凉的沙漠里建造出一座充满想象力的城市,将各种天才的、疯狂的创意化为现实。这个极尽璀璨的荒漠之城存在的时间只有8天,8天后,艺术家会烧尽自己的创作,这个乌托邦就此消失,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只留下绚丽的回忆。  共赴奇异之旅。“火人节”起源于1986年,每次只持续短短8天,第一天,黑石城的沙漠里凭空
梵净山是一个椭圆形的山区,主峰凤凰山高2572米。我们从黑湾河的山门乘车,沿河进入莽莽原始森林的腹地,大约9.5公里的路程,沿途林木蔽日,有深谷幽潭、飞瀑泉涌。之后,从海拔850米的黑湾河鱼坳一跃上到2100米的山中休息台,依靠的是堪称奇迹的梵净山索道,全程只需十几分钟。这条索道长3500米,途中跨越三座山峰、四个沟谷,18根庞大支架将车厢高高支起,在无数树冠之上飞掠而过,坐在里面,感觉就像一只鸟
3月梨园,赏百里香雪海,品千年梨文化  苍溪种植雪梨,迄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依据季节不同,当地家家户户、漫山遍野飘散着花香、果香或是叶香,尤其是3月,将近700万株梨树绽出繁花,十分壮观。  苍溪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隋唐时即被作为朝廷贡品。占地3000亩的中国苍溪·梨文化博览园,不仅荟萃了令人心仪的风景,也集中展示了“中国雪梨之乡”的文化与民俗风情。  梨文化博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