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春天是从山茶花开始的,早春的花祭总是以山茶花为主题。之后,就是热热闹闹的樱花“花见”时节了。还没等到最后一瓣樱花飘落,紫藤花又开放了。这接连绽开的三种春色,既是花的颜色,也是日本的颜色,而品味这三种春色,正是日本人心中最“和式”的生活。
初春之茶
红山茶,跟着白山茶,落下啦。——河东碧梧桐
在一个极其灿烂的春日,我走进伊豆,伊豆以“温泉之乡”著称,而我此行除了泡温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寻访这里最美的花朵——山茶花。
立春过了,天气还没有转暖的意思。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想必日本的樱花季也会比往年更晚一些。和樱花相比,我更爱的是山茶花。山茶花的花期很长,总有三四个月,早春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硬挺的花蕾和明艳的花朵。
最早的春花
日本的春天并不是被樱花唤醒的,最早绽放的春花其实是山茶。日语中,山茶花写作“椿”,读作“tsubaki”。这个“椿”字,左“木”右“春”,意为“春之木”,在大地万物归于沉寂的冬季,傲然开放的山茶象征着春天的新生活力,将带来春天的气息。
伊豆大岛的山茶花、杜鹃等十分有名。每年一到三月,是伊豆的山茶花祭时节,花车游行、山茶花展自然必不可少,还能看到当地的和服制造者教授如何进行花瓣染织,绘制山茶花朵等活动。而满街的少女们,此时的穿着打扮都与山茶花有关,鬓边的花朵、和服的纹样、手袋上的装饰,都少不了山茶花。伊东的小室山山茶花园有上千株不同种类的山茶花盛开,吸引着来自日本各地的赏花者,人们流连在这红、白与墨绿的色彩之中,感受沉闷冬日之后蓬勃的生命力。
伊豆大岛别样的静谧,正好与山茶花之美相映衬。早春里有些积雪还未散去,小巷里穿着厚厚棉袄的行人,三三两两,手里拿着装有温泉馒头的纸袋,间或低声地交谈。我的目光越过低矮的院墙。并不想窥视什么,只是被那些油亮墨绿的枝叶所吸引。偶尔能看到几个坚硬的浅绿色花骨朵,于是在心里暗暗猜测里面包裹着的是红得像血还是白的像雪的花瓣。
赏茶与品茶
日本文化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花的文化,无论是名贵的花朵还是路边杂生的野花,都能在日本的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其中,山茶花更是日本人从古到今不变的挚爱。日本人之爱山茶花是出了名的。日本山茶花协会会长安达瞳子女士曾说过:“如果说樱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那么山茶就代表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日本大名鼎鼎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有10首关于山茶花的和歌。到了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山茶花更是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契合着日本大众的审美情趣。
山茶花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著名的茶道文化中,山茶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曾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中,这样描述日本茶道中的山茶:“一朵花,有时给人感觉比一百朵更美。利休也说过,插花不宜插盛开的花。所以,日本茶道至今在茶室里大抵只瓶插一枝,而且是含苞待放的一枝。倘若是冬天,便插冬令的花,譬如取名‘白玉’和‘佗助’的山茶花。是花朵很小的一个品种,选其色白者,单插花蕾待放的一枝。纯白色,不仅最为清丽,也最富色彩。再者,花蕾带上露水更佳。水珠几滴,顿使花枝鲜媚。”这些美妙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具日本风情的画面。在伊豆修善寺附近的“芙蓉”茶庵,我品尝着茶道老师送上的抹茶。屋子一角的一幅字画前,放着一个很有些味道的陶壶,里面简简单单插着一枝红白相间的茶花,只有一片叶,却一下子夺了我好几口呼吸。
当山荼与日本的禅文化相连,也会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禅僧义信堂周信曾在汉诗《山茶花》中咏道:“屋凄凉苔半遮,门前谁肯暂留车。童儿解我招佳客,不扫山茶满地花。”这首汉诗表现了山茶花散落于长满青苔的老屋门前,落花依旧鲜艳。幽深的老屋,闲寂的门前,墨绿的青苔与美艳的山茶落花,构成一幅禅宗式的图景。青苔和山茶看似色彩对比强烈,却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调和之感。在闲寂与华丽的色彩调和中,孕育的并非倦怠之陌,反而是一种凛冽、庄严、肃穆的自然之美。即使凋落于青苔之上仍然华丽,山茶花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完美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静寂之美。若能在一片静谧中,与禅僧共品一杯茶,那真正是无可言说的意境。
日本人爱山茶的原因之一,是它凋落得干脆。想象一下,大朵大朵怒放的茶花,没有凋零的过程,就这样整朵儿从枝头掉落下来,颇有些“壮士断腕”的意境,也正符合了日本武士道文化中那种不畏惧死亡的悲壮,即使生命正当青春且热情璀璨。茶花盛开时的凋落,象征着武士满怀的雄心壮志,与不眷恋生命的决绝。但与此同时,这样一种会“吧嗒”一下掉下来的花,也被认为是不太吉利的,武士看到会一激灵,好似有人被砍了头一般,觉着晦气。所以,日本人从来不会带山茶花去探望病人。
前些日子到访过京都的椿寺,那儿有一株“零落的山荼”,是一株大树,据说树龄有400年。它的花在凋落时,不是整朵一下子掉下来,而是散落花瓣,所以也叫做散瓣山茶。椿寺虽然历史悠久——总有一千多年,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看的景观,除了这山茶树。每年山茶开花时节,寺里的来访者总是络绎不绝,就为了看看这与众不同的掉落。日本人的赏花情趣,有时还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樱的“花见”
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松尾芭蕉
关于日本樱花的诗句中,我独爱松尾芭蕉的那首“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一直以来。赏花这件事似乎总是与风雅相关,唯有在松尾芭蕉的笔下,春日里樱的“花见”才显得如此生动而贴切——在日本,“花见”本就是一种很市民的活动。
所谓“花见”,意思就是赏花,通常特指樱花。在日本,赏樱是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全民运动,无论年龄大小、身份贵贱。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人,执行起赏樱任务来分外彻底。每年初春,日本气象部门就会在媒体上发布关于樱花开花日期的预测,称为“樱前线”,根据气温的差异,哪一天哪里的樱花会开放,都有详细说明,樱花爱好者们会追赶着“樱前线”一路北上,贯彻一场花见之旅。
花开时节,差不多每棵樱花树下都有人铺下布垫,众男女席地围坐,怡然地饮酒赏花。为了确保一席之地,提前几天就要去占位。在樱花树下喝酒比较特殊,赏花时节,就算大白天喝醉也不会被责怪。赏花就好像是把一整个冬天的萧瑟都从身体中清空出去,这个时候偶尔放纵一点,也似乎情有可原。盛放的樱花,只要经风吹拂,很快就会凋落。由此,日本人将“人生短暂,难尽人意”的现实投影到樱花上,认为应该珍潜现在,所以享受起“花见”来也更加投入。
除了欣赏樱花绽放,日本人认为花瓣凋零散落的景象也是一种美。由于花瓣飞舞的样子酷似雪花飘落,因此被称做“花吹雪”。此外,人们也喜欢在晚上观赏樱花浮现于夜色之中的妖艳之美。
日本的樱花与中国的樱花很是不同,中国樱花 大多是单瓣,而日本则多为八重樱。清代词人况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曾对比过中日樱花:“中国樱花不繁而实。日本樱花繁而不实。薛昭蕴词《离别难》云:‘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此中国樱花也。入词殆自此始。此花以不繁,故益见娟倩。日本樱花唯绿者最佳。其红者或繁密至八重,清气反为所掩。唯是气象华贵,宜彼都花王奉之。”
日本樱花要的就是“繁”,比如群花像瀑布直泻一般的枝垂樱。只有“繁”,才突出了谢落时的须臾壮烈。樱花能够成为日本的国花,和它具有的淡淡的哀愁气质有关系。想象一下花瓣繁多的八重樱于极盛时迅速凋零的场景,和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显示出日本人的美学倾向。这短暂而热烈的美,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描写京都清水寺和醍醐寺的红色垂樱,让人感到不可名状的哀愁。日本著名评论家荒垣秀雄在《四季》一文中说:“所谓‘花云’,是指在樱花盛开的季节,由于水蒸气多天空变得微暗,不过比起阳光充裕的晴天,阴天的花颜色更为鲜艳。”其实阴天的樱花之所以更加受推崇,正是因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淡淡哀愁。
不过,如今的“花见”,哀愁的意味越来越淡。人们在花下畅饮欢笑,甚至有人醉到第二天才醒来。花见之美,更多了欢乐的气息,正如松尾芭蕉诗中那顽皮地飘落到菜汤上的樱花瓣一样,让人会心一笑。
晚春的藤
紫藤的香氛和色彩彷佛离月儿很远。
——芜村
春天接近尾声,最后一瓣樱花即将从枝头落下。但日本并非就此进入浓绿的夏日,而是进入了“藤的季节”。
朋友都说我是“花痴”,每年还没进入春天,就开始扳着手指头算什么时候赏樱赏桃花赏杜鹃,这回痴得更离谱,居然要千里迢迢到日本看紫藤去。紫藤这种花儿,不用跑老远去赏吧?朋友怎能知道,我对于紫藤的喜爱,就是源自日本。
在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里,光源氏终生所爱慕的理想女性,是被昵称为“紫之上”的紫姬,她柔美如雨、渺如紫烟,就如同一株烟雨中开放的紫藤,梦幻的,不知是花还是紫色的雨雾。
正因为这朦胧的描述,我对紫藤有了牵挂。读《源氏物语》时还没见过紫藤树,听闻同学家里有一株,厚着脸皮访去,终于看到了这如同梦幻的花朵,也正因这一见,让我爱上了紫藤。既然到了紫藤时节,又怎会错过这一赏花的好机会。
只要到了4月底5月初,日本处处的紫藤花就会开放,而最著名的赏藤之地,就是东京的龟户天神社。龟户天神社创建于350年前,而神社内的紫藤花从创建时就开始栽种,在江户时代即享有盛名。每年4月底到5月中的紫藤祭,神社内约100株的紫藤竞相开放,把神社染成一片紫海。
我存4月的一个阴雨天前往龟户天神社。从神社附近的JR车站出来,商店街已有些紫藤祭的迹象,店门里挂着布制的紫藤花,而最有趣的是街头的下水道井盖,都绘制着紫藤花和红色的拱桥,顺着图画的方向,一定不会找错去往神社的路。
神社的入口到处是海报和画幡,无一例外地宣传着紫藤花祭的内容。身处寸土寸金的东京,龟户天神社相较于日本其他地方的神社,占地面积很小,但却满满都是日式风情,红色拱桥和流水,勾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园林画卷。来之前听朋友说每年这个时节这里都是人潮满满,让我有些担心扰了赏花的兴致,而因着天气不太好,今天神社的人潮并不汹涌,反而多了一番风韵。
每一株紫藤都是一蓬紫色的烟雨,仿佛梦幻般垂挂着满满的花串。日本种植的多数是日本紫藤,又称多花紫藤,花朵细小,花串很长,一串串地垂挂下来,最下面的一朵仿佛都要化成水滴滴下来一般。除了紫色的藤花,龟户天神社还有白色的藤花,显得素雅而高贵,更加别致动人。
最好的赏藤时机莫过于阴雨天,雨雾中的紫藤就像一抹紫色的水彩晕染在宣纸上一样,让人忍不住伸出手想要抓住这抹色彩,真有些虚空的感觉。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芜村的俳句:“紫藤的香氛和色彩仿佛离月儿很远。”
日本人所热爱的花,从来就与“飘零、凄美”这些格调相关。大朵大朵的牡丹并不能赢得日本国民的喜爱,反而如樱花、紫藤这样缥缈易逝的花朵才是他们的挚爱,优雅是本质,但哀愁却总是如影随行。紫藤虽美,花期却仅仅只有一周左右。因为看起来没有具象立体的花朵形态,让紫藤给人的感觉更为梦幻,就如同紫姬,美丽优雅高贵,却也柔弱而易逝。川端康成讲到日本文化之美时曾提到,在《伊势物语》中有一则:“多情人于瓶中插珍奇紫藤花一株。花萼低垂,长达三尺六寸”。在他看来:“紫藤具有日本式的优雅和女性的妩媚。低垂盛开,随着微风轻摇款摆,那一派风情,真是婀娜多姿,谦恭平和,不胜柔媚。在初夏一片翠绿之中,时隐时现,仿佛也知多情善感似的。”
日本人热爱紫藤花,每逢紫藤开花时节,艺伎也会选择带有紫藤花纹样的和服来与季节相和,而艺伎头上的发簪垂饰,也常如紫藤一般,垂在鬓边,随着身形的摆动而轻轻地飘荡,让美人更加妩媚。除此之外,许多传统舞蹈的背景,绘制的也是紫藤花图案。如果细心观察,在日本,紫藤花纹常见于器皿、服饰等各处。
奈良春日大社由裕仁天皇命名的万叶植物园有四个园区,其中单以一种花来命名的园区,就是“椿”和“藤”。而藤对于春日大社尤其重要。紫藤花正是春日大社“徽饰”的图案,其由来是奈良时期之后的平安时期(公元794~1190年),由权倾一时的外戚藤原家建造的春日大社内,四处可见象征“藤原”的家纹——“下り藤”(盛开枝垂的紫藤花)。因此在万叶植物园中总共种植了20种、200多株的紫藤花树,在每年5月的盛开时节,吸引不少游客远道而来赏花。
和一般人工栽植的紫藤花有棚架支撑不同,万叶植物园内的紫藤花因着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原生紫藤花林,与自然和建筑其生,与红色的鸟居、灯笼、信众供奉的简灯生长在一起,在花开的时节,紫烟一般笼罩着春日大社。
松尾芭蕉写道:“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那一抹金色的夕阳洒在如紫色云朵般的紫藤花上,该是一种多么惊人的美丽。也许只有在日本人心中,紫藤花才能开放得如此有诗意。
初春之茶
红山茶,跟着白山茶,落下啦。——河东碧梧桐
在一个极其灿烂的春日,我走进伊豆,伊豆以“温泉之乡”著称,而我此行除了泡温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寻访这里最美的花朵——山茶花。
立春过了,天气还没有转暖的意思。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想必日本的樱花季也会比往年更晚一些。和樱花相比,我更爱的是山茶花。山茶花的花期很长,总有三四个月,早春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硬挺的花蕾和明艳的花朵。
最早的春花
日本的春天并不是被樱花唤醒的,最早绽放的春花其实是山茶。日语中,山茶花写作“椿”,读作“tsubaki”。这个“椿”字,左“木”右“春”,意为“春之木”,在大地万物归于沉寂的冬季,傲然开放的山茶象征着春天的新生活力,将带来春天的气息。
伊豆大岛的山茶花、杜鹃等十分有名。每年一到三月,是伊豆的山茶花祭时节,花车游行、山茶花展自然必不可少,还能看到当地的和服制造者教授如何进行花瓣染织,绘制山茶花朵等活动。而满街的少女们,此时的穿着打扮都与山茶花有关,鬓边的花朵、和服的纹样、手袋上的装饰,都少不了山茶花。伊东的小室山山茶花园有上千株不同种类的山茶花盛开,吸引着来自日本各地的赏花者,人们流连在这红、白与墨绿的色彩之中,感受沉闷冬日之后蓬勃的生命力。
伊豆大岛别样的静谧,正好与山茶花之美相映衬。早春里有些积雪还未散去,小巷里穿着厚厚棉袄的行人,三三两两,手里拿着装有温泉馒头的纸袋,间或低声地交谈。我的目光越过低矮的院墙。并不想窥视什么,只是被那些油亮墨绿的枝叶所吸引。偶尔能看到几个坚硬的浅绿色花骨朵,于是在心里暗暗猜测里面包裹着的是红得像血还是白的像雪的花瓣。
赏茶与品茶
日本文化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花的文化,无论是名贵的花朵还是路边杂生的野花,都能在日本的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其中,山茶花更是日本人从古到今不变的挚爱。日本人之爱山茶花是出了名的。日本山茶花协会会长安达瞳子女士曾说过:“如果说樱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那么山茶就代表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日本大名鼎鼎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有10首关于山茶花的和歌。到了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山茶花更是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契合着日本大众的审美情趣。
山茶花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著名的茶道文化中,山茶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曾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中,这样描述日本茶道中的山茶:“一朵花,有时给人感觉比一百朵更美。利休也说过,插花不宜插盛开的花。所以,日本茶道至今在茶室里大抵只瓶插一枝,而且是含苞待放的一枝。倘若是冬天,便插冬令的花,譬如取名‘白玉’和‘佗助’的山茶花。是花朵很小的一个品种,选其色白者,单插花蕾待放的一枝。纯白色,不仅最为清丽,也最富色彩。再者,花蕾带上露水更佳。水珠几滴,顿使花枝鲜媚。”这些美妙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具日本风情的画面。在伊豆修善寺附近的“芙蓉”茶庵,我品尝着茶道老师送上的抹茶。屋子一角的一幅字画前,放着一个很有些味道的陶壶,里面简简单单插着一枝红白相间的茶花,只有一片叶,却一下子夺了我好几口呼吸。
当山荼与日本的禅文化相连,也会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禅僧义信堂周信曾在汉诗《山茶花》中咏道:“屋凄凉苔半遮,门前谁肯暂留车。童儿解我招佳客,不扫山茶满地花。”这首汉诗表现了山茶花散落于长满青苔的老屋门前,落花依旧鲜艳。幽深的老屋,闲寂的门前,墨绿的青苔与美艳的山茶落花,构成一幅禅宗式的图景。青苔和山茶看似色彩对比强烈,却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调和之感。在闲寂与华丽的色彩调和中,孕育的并非倦怠之陌,反而是一种凛冽、庄严、肃穆的自然之美。即使凋落于青苔之上仍然华丽,山茶花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完美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静寂之美。若能在一片静谧中,与禅僧共品一杯茶,那真正是无可言说的意境。
日本人爱山茶的原因之一,是它凋落得干脆。想象一下,大朵大朵怒放的茶花,没有凋零的过程,就这样整朵儿从枝头掉落下来,颇有些“壮士断腕”的意境,也正符合了日本武士道文化中那种不畏惧死亡的悲壮,即使生命正当青春且热情璀璨。茶花盛开时的凋落,象征着武士满怀的雄心壮志,与不眷恋生命的决绝。但与此同时,这样一种会“吧嗒”一下掉下来的花,也被认为是不太吉利的,武士看到会一激灵,好似有人被砍了头一般,觉着晦气。所以,日本人从来不会带山茶花去探望病人。
前些日子到访过京都的椿寺,那儿有一株“零落的山荼”,是一株大树,据说树龄有400年。它的花在凋落时,不是整朵一下子掉下来,而是散落花瓣,所以也叫做散瓣山茶。椿寺虽然历史悠久——总有一千多年,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看的景观,除了这山茶树。每年山茶开花时节,寺里的来访者总是络绎不绝,就为了看看这与众不同的掉落。日本人的赏花情趣,有时还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樱的“花见”
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松尾芭蕉
关于日本樱花的诗句中,我独爱松尾芭蕉的那首“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一直以来。赏花这件事似乎总是与风雅相关,唯有在松尾芭蕉的笔下,春日里樱的“花见”才显得如此生动而贴切——在日本,“花见”本就是一种很市民的活动。
所谓“花见”,意思就是赏花,通常特指樱花。在日本,赏樱是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全民运动,无论年龄大小、身份贵贱。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人,执行起赏樱任务来分外彻底。每年初春,日本气象部门就会在媒体上发布关于樱花开花日期的预测,称为“樱前线”,根据气温的差异,哪一天哪里的樱花会开放,都有详细说明,樱花爱好者们会追赶着“樱前线”一路北上,贯彻一场花见之旅。
花开时节,差不多每棵樱花树下都有人铺下布垫,众男女席地围坐,怡然地饮酒赏花。为了确保一席之地,提前几天就要去占位。在樱花树下喝酒比较特殊,赏花时节,就算大白天喝醉也不会被责怪。赏花就好像是把一整个冬天的萧瑟都从身体中清空出去,这个时候偶尔放纵一点,也似乎情有可原。盛放的樱花,只要经风吹拂,很快就会凋落。由此,日本人将“人生短暂,难尽人意”的现实投影到樱花上,认为应该珍潜现在,所以享受起“花见”来也更加投入。
除了欣赏樱花绽放,日本人认为花瓣凋零散落的景象也是一种美。由于花瓣飞舞的样子酷似雪花飘落,因此被称做“花吹雪”。此外,人们也喜欢在晚上观赏樱花浮现于夜色之中的妖艳之美。
日本的樱花与中国的樱花很是不同,中国樱花 大多是单瓣,而日本则多为八重樱。清代词人况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曾对比过中日樱花:“中国樱花不繁而实。日本樱花繁而不实。薛昭蕴词《离别难》云:‘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此中国樱花也。入词殆自此始。此花以不繁,故益见娟倩。日本樱花唯绿者最佳。其红者或繁密至八重,清气反为所掩。唯是气象华贵,宜彼都花王奉之。”
日本樱花要的就是“繁”,比如群花像瀑布直泻一般的枝垂樱。只有“繁”,才突出了谢落时的须臾壮烈。樱花能够成为日本的国花,和它具有的淡淡的哀愁气质有关系。想象一下花瓣繁多的八重樱于极盛时迅速凋零的场景,和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显示出日本人的美学倾向。这短暂而热烈的美,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描写京都清水寺和醍醐寺的红色垂樱,让人感到不可名状的哀愁。日本著名评论家荒垣秀雄在《四季》一文中说:“所谓‘花云’,是指在樱花盛开的季节,由于水蒸气多天空变得微暗,不过比起阳光充裕的晴天,阴天的花颜色更为鲜艳。”其实阴天的樱花之所以更加受推崇,正是因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淡淡哀愁。
不过,如今的“花见”,哀愁的意味越来越淡。人们在花下畅饮欢笑,甚至有人醉到第二天才醒来。花见之美,更多了欢乐的气息,正如松尾芭蕉诗中那顽皮地飘落到菜汤上的樱花瓣一样,让人会心一笑。
晚春的藤
紫藤的香氛和色彩彷佛离月儿很远。
——芜村
春天接近尾声,最后一瓣樱花即将从枝头落下。但日本并非就此进入浓绿的夏日,而是进入了“藤的季节”。
朋友都说我是“花痴”,每年还没进入春天,就开始扳着手指头算什么时候赏樱赏桃花赏杜鹃,这回痴得更离谱,居然要千里迢迢到日本看紫藤去。紫藤这种花儿,不用跑老远去赏吧?朋友怎能知道,我对于紫藤的喜爱,就是源自日本。
在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里,光源氏终生所爱慕的理想女性,是被昵称为“紫之上”的紫姬,她柔美如雨、渺如紫烟,就如同一株烟雨中开放的紫藤,梦幻的,不知是花还是紫色的雨雾。
正因为这朦胧的描述,我对紫藤有了牵挂。读《源氏物语》时还没见过紫藤树,听闻同学家里有一株,厚着脸皮访去,终于看到了这如同梦幻的花朵,也正因这一见,让我爱上了紫藤。既然到了紫藤时节,又怎会错过这一赏花的好机会。
只要到了4月底5月初,日本处处的紫藤花就会开放,而最著名的赏藤之地,就是东京的龟户天神社。龟户天神社创建于350年前,而神社内的紫藤花从创建时就开始栽种,在江户时代即享有盛名。每年4月底到5月中的紫藤祭,神社内约100株的紫藤竞相开放,把神社染成一片紫海。
我存4月的一个阴雨天前往龟户天神社。从神社附近的JR车站出来,商店街已有些紫藤祭的迹象,店门里挂着布制的紫藤花,而最有趣的是街头的下水道井盖,都绘制着紫藤花和红色的拱桥,顺着图画的方向,一定不会找错去往神社的路。
神社的入口到处是海报和画幡,无一例外地宣传着紫藤花祭的内容。身处寸土寸金的东京,龟户天神社相较于日本其他地方的神社,占地面积很小,但却满满都是日式风情,红色拱桥和流水,勾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园林画卷。来之前听朋友说每年这个时节这里都是人潮满满,让我有些担心扰了赏花的兴致,而因着天气不太好,今天神社的人潮并不汹涌,反而多了一番风韵。
每一株紫藤都是一蓬紫色的烟雨,仿佛梦幻般垂挂着满满的花串。日本种植的多数是日本紫藤,又称多花紫藤,花朵细小,花串很长,一串串地垂挂下来,最下面的一朵仿佛都要化成水滴滴下来一般。除了紫色的藤花,龟户天神社还有白色的藤花,显得素雅而高贵,更加别致动人。
最好的赏藤时机莫过于阴雨天,雨雾中的紫藤就像一抹紫色的水彩晕染在宣纸上一样,让人忍不住伸出手想要抓住这抹色彩,真有些虚空的感觉。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芜村的俳句:“紫藤的香氛和色彩仿佛离月儿很远。”
日本人所热爱的花,从来就与“飘零、凄美”这些格调相关。大朵大朵的牡丹并不能赢得日本国民的喜爱,反而如樱花、紫藤这样缥缈易逝的花朵才是他们的挚爱,优雅是本质,但哀愁却总是如影随行。紫藤虽美,花期却仅仅只有一周左右。因为看起来没有具象立体的花朵形态,让紫藤给人的感觉更为梦幻,就如同紫姬,美丽优雅高贵,却也柔弱而易逝。川端康成讲到日本文化之美时曾提到,在《伊势物语》中有一则:“多情人于瓶中插珍奇紫藤花一株。花萼低垂,长达三尺六寸”。在他看来:“紫藤具有日本式的优雅和女性的妩媚。低垂盛开,随着微风轻摇款摆,那一派风情,真是婀娜多姿,谦恭平和,不胜柔媚。在初夏一片翠绿之中,时隐时现,仿佛也知多情善感似的。”
日本人热爱紫藤花,每逢紫藤开花时节,艺伎也会选择带有紫藤花纹样的和服来与季节相和,而艺伎头上的发簪垂饰,也常如紫藤一般,垂在鬓边,随着身形的摆动而轻轻地飘荡,让美人更加妩媚。除此之外,许多传统舞蹈的背景,绘制的也是紫藤花图案。如果细心观察,在日本,紫藤花纹常见于器皿、服饰等各处。
奈良春日大社由裕仁天皇命名的万叶植物园有四个园区,其中单以一种花来命名的园区,就是“椿”和“藤”。而藤对于春日大社尤其重要。紫藤花正是春日大社“徽饰”的图案,其由来是奈良时期之后的平安时期(公元794~1190年),由权倾一时的外戚藤原家建造的春日大社内,四处可见象征“藤原”的家纹——“下り藤”(盛开枝垂的紫藤花)。因此在万叶植物园中总共种植了20种、200多株的紫藤花树,在每年5月的盛开时节,吸引不少游客远道而来赏花。
和一般人工栽植的紫藤花有棚架支撑不同,万叶植物园内的紫藤花因着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原生紫藤花林,与自然和建筑其生,与红色的鸟居、灯笼、信众供奉的简灯生长在一起,在花开的时节,紫烟一般笼罩着春日大社。
松尾芭蕉写道:“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那一抹金色的夕阳洒在如紫色云朵般的紫藤花上,该是一种多么惊人的美丽。也许只有在日本人心中,紫藤花才能开放得如此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