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复合型、技能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应用英语等英语类专业。这些专业以“英语+相关技能”为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从历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英语类专业非常火暴,一路走红。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类专业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为全面准确了解高等职业院校英语类专业办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有关院校的大力配合下,对分属几大经济区域的多所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百余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了解了高职英语类专业办学情况,其调查结果惊人相似,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反映了目前该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师资状况
(1)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在接受问卷抽样调查和电话采访的高职院校中,英语类专业教师共103名,其中女教师75人,占72.8%,男教师28人,仅占27.2%。有人形象地把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师称为“娘子军、妇女联合会”。这种失衡比例的原因主要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招生时就已经出现了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现象,充分反映出女性比男性更富有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发达等特点。但毋庸置疑,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会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是男女老师“刚柔相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性格发展得更全面。但目前要改变这种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除适当加大男性教师引进比例外,尚无其他可行办法。
(2)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在受访院校百余名教师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就有55人,占总数的53.4%。从该数据不难看出,由于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膨胀,大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被充实到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来,造成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使整个师资结构不尽合理。这批年轻教师精力充沛,乐于创新,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需的职业教育理论,要成为教学上(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尚需时日。因此有必要建立“师带徒”机制,启动“青蓝工程”,使这批青年教师早日“成才”,以尽快担当起教学、科研重担。
(3)来源单一,“双师型”人才匮乏。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几年从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共53人,占51.5%;原在中专和成人高等学校任教,后随升格或合并到高职院校的共38人,占36.9%;由其他高等院校调入的共10人,占9.7%;原在科研、外贸单位从事情报、翻译工作,后调入高职院校工作的共2人,占1.9%。在以上来源中,前三种类型教师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主体,基本都是出了学校门又进学校门,缺乏专业实践环节,属于理论型教师。只有后一种教师在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育理论学习之后,结合自己所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但目前这种类型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这同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加大从科研、外贸、旅游等单位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积极鼓励理论型教师到上述单位去实习锻炼,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然后再回到教学岗位上来。
(4)职称、学历结构有待完善。在被调查的103名教师中,助教45人,讲师15人,副教授以上的43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3.9%、14.6%和41.7%。以上数据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是同教师年龄结构紧密相关的。这种教师职称结构的断层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对专业建设是极其不利的,理想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应是3:2:1。我们再看一下学历结构,在同样数字的受访教师中,本科学历占89%,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仅占11%。这种不合理的学历结构同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体系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提高学历进修,以完善其学历结构。
(5)工作量过大。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代末由于师资和教室资源所限,给三个班近120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英语精读课的情景。时间过了近10年,英语教师的工作量过大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受调查的教师当中基本都承担2-3门专业课,且无一人周学时低于14节,16节的55人,18节的37人,22节的11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近1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教师的补充又做不到同步进行,客观上造成英语类专业教师(也包括公共英语教师)“疲于奔命”,超负荷工作,给他们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给教师“减负”,保证教学质量,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6)科研水平高低不一。我国的高职院校来源包括两类,一类是由成人高等院校演变而来的,另一类属于中专学校单独升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类学校的科研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前一类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师近三年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上平均发表科研论文均在两篇以上,而且还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后一类学校教师中的60%几乎从来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更谈不上承担课题了。由此可见,科研水平同高职院校的原有层次和基础是密切相关的,由中专学校单独升格的高职院校,今后在科研上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科研水平亟待提高。从本科院校、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并切实带动一个教研室或专业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另外,还要建立必要的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加教学科研的热情,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以尽快提高其科研水平。
2.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将培养目标一般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听说读写译能力,熟悉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程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等技术人才。毕业要求除毕业证书外,还应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资格证书。课程设置通常为:语言课程板快+专业课程板快+实践板快(包括课堂模拟、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语言课程,轻专业课程,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言课程板快基本沿袭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过多且开设时间过长;而专业课程板快课程由于受师资等因素的影响,科目较少且课时较短;专业实训课则限于物质条件,多数形同虚设,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上。专业实习缺乏有效统一的指导与管理,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一般在临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或学生家长随便找个实习单位;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普遍,答辩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语言板快课程设置要破除传统学科教育观念,要以“必须、够用为度”,大力整合重复性课程,删减理论性过深、过强课程,增加应用型、实用型课程。专业板快课程应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原则,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在量上应有较大的增加,以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要充分认识课堂模拟、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践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开设诸如《模拟现场口译》、《同声打字》等实践性课程,使实践板快教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50%左右。另外,还要对毕业生实习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指导,将毕业实习切实落到实处,而不是仅停留在口头和教学计划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好坏乃是高职英语类专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至于毕业论文,鉴于目前高职英语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最好将其取消。
3.教材使用
教材必须充分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需要。然而在受访院校的英语类专业中,我们却发现没有一套能够突出高职教学特色、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有的使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教材,譬如:《新编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观仪主编);有的使用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材,例如:《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董亚芬主编);有的干脆使用像《新编实用英语》那样的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教材。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高职英语类专业特点,组织专家(包括著名语言学家、普通高校知名教授等)编写一套集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一体,同时又具有信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系列教材。
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一个“热门”和“走红”专业。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该类专业办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尽可能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以使高职英语类专业更进一步贴近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到该专业的生命力,甚至使其“夭折”。
编辑:呼格
1.师资状况
(1)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在接受问卷抽样调查和电话采访的高职院校中,英语类专业教师共103名,其中女教师75人,占72.8%,男教师28人,仅占27.2%。有人形象地把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师称为“娘子军、妇女联合会”。这种失衡比例的原因主要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招生时就已经出现了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现象,充分反映出女性比男性更富有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发达等特点。但毋庸置疑,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会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是男女老师“刚柔相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性格发展得更全面。但目前要改变这种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除适当加大男性教师引进比例外,尚无其他可行办法。
(2)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在受访院校百余名教师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就有55人,占总数的53.4%。从该数据不难看出,由于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膨胀,大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被充实到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来,造成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使整个师资结构不尽合理。这批年轻教师精力充沛,乐于创新,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需的职业教育理论,要成为教学上(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尚需时日。因此有必要建立“师带徒”机制,启动“青蓝工程”,使这批青年教师早日“成才”,以尽快担当起教学、科研重担。
(3)来源单一,“双师型”人才匮乏。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几年从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共53人,占51.5%;原在中专和成人高等学校任教,后随升格或合并到高职院校的共38人,占36.9%;由其他高等院校调入的共10人,占9.7%;原在科研、外贸单位从事情报、翻译工作,后调入高职院校工作的共2人,占1.9%。在以上来源中,前三种类型教师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主体,基本都是出了学校门又进学校门,缺乏专业实践环节,属于理论型教师。只有后一种教师在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育理论学习之后,结合自己所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但目前这种类型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这同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加大从科研、外贸、旅游等单位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积极鼓励理论型教师到上述单位去实习锻炼,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然后再回到教学岗位上来。
(4)职称、学历结构有待完善。在被调查的103名教师中,助教45人,讲师15人,副教授以上的43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3.9%、14.6%和41.7%。以上数据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是同教师年龄结构紧密相关的。这种教师职称结构的断层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对专业建设是极其不利的,理想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应是3:2:1。我们再看一下学历结构,在同样数字的受访教师中,本科学历占89%,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仅占11%。这种不合理的学历结构同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体系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提高学历进修,以完善其学历结构。
(5)工作量过大。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代末由于师资和教室资源所限,给三个班近120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英语精读课的情景。时间过了近10年,英语教师的工作量过大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受调查的教师当中基本都承担2-3门专业课,且无一人周学时低于14节,16节的55人,18节的37人,22节的11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近1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教师的补充又做不到同步进行,客观上造成英语类专业教师(也包括公共英语教师)“疲于奔命”,超负荷工作,给他们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给教师“减负”,保证教学质量,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6)科研水平高低不一。我国的高职院校来源包括两类,一类是由成人高等院校演变而来的,另一类属于中专学校单独升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类学校的科研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前一类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师近三年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上平均发表科研论文均在两篇以上,而且还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后一类学校教师中的60%几乎从来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更谈不上承担课题了。由此可见,科研水平同高职院校的原有层次和基础是密切相关的,由中专学校单独升格的高职院校,今后在科研上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科研水平亟待提高。从本科院校、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并切实带动一个教研室或专业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另外,还要建立必要的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加教学科研的热情,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以尽快提高其科研水平。
2.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将培养目标一般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听说读写译能力,熟悉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程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等技术人才。毕业要求除毕业证书外,还应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资格证书。课程设置通常为:语言课程板快+专业课程板快+实践板快(包括课堂模拟、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语言课程,轻专业课程,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言课程板快基本沿袭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过多且开设时间过长;而专业课程板快课程由于受师资等因素的影响,科目较少且课时较短;专业实训课则限于物质条件,多数形同虚设,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上。专业实习缺乏有效统一的指导与管理,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一般在临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或学生家长随便找个实习单位;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普遍,答辩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语言板快课程设置要破除传统学科教育观念,要以“必须、够用为度”,大力整合重复性课程,删减理论性过深、过强课程,增加应用型、实用型课程。专业板快课程应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原则,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在量上应有较大的增加,以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要充分认识课堂模拟、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践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开设诸如《模拟现场口译》、《同声打字》等实践性课程,使实践板快教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50%左右。另外,还要对毕业生实习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指导,将毕业实习切实落到实处,而不是仅停留在口头和教学计划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好坏乃是高职英语类专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至于毕业论文,鉴于目前高职英语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最好将其取消。
3.教材使用
教材必须充分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需要。然而在受访院校的英语类专业中,我们却发现没有一套能够突出高职教学特色、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有的使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教材,譬如:《新编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观仪主编);有的使用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材,例如:《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董亚芬主编);有的干脆使用像《新编实用英语》那样的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教材。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高职英语类专业特点,组织专家(包括著名语言学家、普通高校知名教授等)编写一套集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一体,同时又具有信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系列教材。
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一个“热门”和“走红”专业。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该类专业办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尽可能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以使高职英语类专业更进一步贴近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到该专业的生命力,甚至使其“夭折”。
编辑: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