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颂大型群雕前(组诗)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 军 井
  在这里种一棵树,你就种下了
  一片新绿、一束花香
  一树果实或一地鸟鸣
  在这里打一口井吧,1931年夏初
  一个浓重的湖南口音
  像春雷在這里炸响
  伴着渔家傲的平仄
  一股清泉从地心里喷涌而出
  从此,这里西接赣水,北连卢沟
  东入闽江,直通大海
  红军井,仿佛一个隐喻
  我要让那个手握毛笔
  一生用湖南口音唱歌的人
  住在我身体里
  让那个续了一大把络腮胡子
  左手镰刀右手锤子的人
  住在我身体里
  让那个爱战马爱手枪爱兰花的人
  住在我身体里,让千千万万的英灵
  永远住在我身体里
  竹 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久别的家园
  一块年年歉收的盐碱地
  一只碗、一口锅或一个随时准备宿营的帐篷
  你可以像婴儿贪恋奶嘴一样爱上它一辈子
  也可以像苍鹰迷恋悬崖一样爱上它一百年
  但只能远远地,用干净的眼神与它握手
  用平静的呼吸与它拥抱
  青青翠竹,青青笠叶
  这是一片从未庇佑过毒蛇与狐狸的绿荫
  这是一朵从未阴凉过野心与罪恶的白云
  这是一块从未生长过罂粟与稗草的土地
  它的每一道经线,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赣水苍茫闽山碧的简写
  它的每一道纬线,都是路隘林深苔滑的宣言
  它的每一片笠叶,都是一只鹰盘旋俯冲的蓝天
  它没有编号,没有产地,没有标明中国制造
  但它真真切切是中国制造,有灵性
  像一只珍藏在母亲的梳妆盒
  被摩挲得锃光发亮的银项圈或长命锁
  现在,它就静静地挂在溪口朱毛旧居的板壁上
  窗外的风雨,有时急有时缓
  尽可以折断树枝,吹皱一池碧荷
  但不能让它挪动一下身形,晃动一下背影
  红 缨 枪
  不用试了,那根曾经挑落城头大王旗的
  烧火棍,依旧与我一般高
  依旧可以让一片江湖翻滚、蒸腾
  不用试了,那根曾经戳穿青天白日的竹竿
  横在肩头,依旧是一根好扁担
  可以让我晃晃悠悠地担走一个时代的乌云
  与冰霜,担回一个祖国的富庶与荣光
  不用试了,那根投出去是一支响箭
  横扫是一道闪电,杵在庄稼地里
  就长成玉米高粱,树在人世间就耸立成栋梁
  倒下,就躺成一道铁轨或桥梁的骨头
  依旧那么洁白、坚硬,依旧可以
  让我横渡金沙江大渡河,穿越雪山草地
  不用试了,你看
  濉溪两岸的杨柳,提前抽出了新芽
  在红军颂大型群雕前
  在这里,你无须回避也无法回避
  哪一缕风不被撞得东倒西歪?这些青铜器
  或挺胸或弯腰,或奔跑或匍匐
  诠释着短暂与永恒、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让我有一种生不逢时的羞愧与忧郁
  在这里,你无须回避也无法回避
  哪一滴雨不被撞得千疮百孔?这些青铜器
  或冷峻或炽烈,或苍老或稚嫩
  泄露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冷暖与吉凶
  无论春夏与秋冬,夕阳只为我披一件袈裟
  这分明是一片删繁就简的庄稼,这分明是一片
  历尽风雨的丛林,这些凝固为青铜器的名字
  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农家子弟
  打完仗,带着满身的血迹和硝烟
  转身,化为一尊尊佛
  在这里,从母亲送儿当红军到新娘送夫上战场
  从牵牛羊到推车送草鞋送干粮,像一股清泉
  扑进一片海洋,这里有炮火、血腥和死亡
  谁在乎?岁月不需要抒情,我也
  不必流下抒情的泪水
  在这里,无论你用客家语系或东北方言
  用植物或动物的腔调喊一声,流水会拐一个弯
  炊烟会提前半天爬上屋顶,而那些萤火虫
  会模仿母亲,在村口老树下点一盏灯
  在荷花飘香的老池塘边点一盏灯
  在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轻叩那扇木质的大门,我看见我的指纹
  像一场海啸,在游人的目光中
  风起云涌,用黄皮肤黑眼睛的执着
  凝视那梁柱,我听见我的心跳
  轰隆隆滚出赣水苍茫闽山碧的平平仄仄
  走过天井,谁用百家姓的偏旁部首
  和声母韵母,在板壁上
  为我写下誓言。从雕花窗格看过去
  一束光,像当年的一声口令或一曲军号
  给这个平常的日子钉上了崭新的马蹄
  走出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我把自己当作一块铁
  通红通红的铁,亟待淬火的铁
  我要在门前那条奔向大海的五龙溪中
  淬出镰刀和锤头的光芒
  责任编辑 林 芝
其他文献
蒜臼是用来制作蒜泥之用,在北方,蒜臼可谓居家必备的生活器具。  对蒜臼的记忆最早是在童年,农村生活困苦,没什么新鲜蔬菜可吃,田野里采摘来的灰灰菜、马齿苋、荠菜、婆婆丁,抖掉泥巴,清洗择干净,在热水里焯一焯,捞起后,用蒜臼砸好的蒜泥拌匀,便成了下饭的美味。或到逢年过节吃饺子时,用大蒜来提味,蒜臼才派上用场。在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蒜臼子。  蒜臼子,在我们老家,俗称“敲蒜窝”,用来制作蒜泥之用
一  我们决定去石马岐,那个传说中著名的狼窝。大人们常常对我们说,要是不听话太顽皮,就送我们到石马岐喂狼。所以,石马岐一定是狼最多的地方。  最初对于狼嚎的印象来自树生公公,那时我不过是四五岁的样子。每到月朗星稀的夜晚,树生公公就会站在村口的大坪上,双手做成喇叭状,向着月亮的方向,嘴里发出长长的“呜——呜”声,尖锐而强劲,像划过夜空的流星,又像石马岐发出的悲鸣。正在坪里玩耍的我,只要听到这刺刀般的
一  当那个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于韶阳的后脑时,他分明已经感受到了远胜于语言的威胁,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多少死亡的恐惧,反倒充满了好奇心,不时偷眼打量着这支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般的队伍——假如真能称他们为队伍的话。长到这么大,于韶陽还从未被人用枪口指向自己,正像他从未被人用麻绳五花大绑一样。当然,他在于府大院所在的圩子里,见过太多乡丁包括自己的财主父亲,用枪指向那些穷人,用麻绳捆绑过那些欠了租钱粮米还不上的人
一  后天就是五月五端午节了,官坂街头出现少有的热闹。海边来的沿街摆着簸箕竹筐吆喝着卖鱼卖虾;山里来的挑着木柴挎着杨梅沿街叫卖;实在没东西可卖的人家,也要抓一两只鸡鸭到街上兜售。人人都想手头上有些钱,好给家里人买些好吃的,过一个舒心的端午节。  郑银花的家在官坂后街,两年前丈夫害痨病死了,她带着年幼的小孩生活实在艰难,在邻居的帮助下,包几捆粽子,在街头支个摊子卖粽子,赚些小钱给孩子买布做件小衣裳。
茂古决定去赴罗塘圩。算起来,前后有三年没有出门赴圩了,也就是说,自从父母去世后,再没有出过山。  吃过早饭,他腰间系紧竹刀鞘,插入柴刀,说,叔,今天江西罗塘墟,我想去。  叔愣一下,转头看他。  茂古不自然,低头看脚。脚趾头一勾一勾,挖着草鞋。  去吧,好久不出门了。他婶,多拿点纸票给茂古。  经过自家老屋前,他停下。老旧的房子是茅草屋,虽然自己时不时会修一下,终究不顶事,摇摇欲倾。每次看,都能看
● 创新整合点  创新使用教材,落实新理论“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鸟儿的视角”去看地形地貌,将高山、峡谷、平原、丘陵等相关地形视频进行剪辑,形成学生课前学习资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感知地理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从课前的任务布置,到“课始交流”,再到课上的“质疑辨析”,都紧紧围绕“辨”展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源,发
"重组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决策过程中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于病人是最好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满足病人的每个需求。相反,一个以病患为中心的制度,其前提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首要责任。"    美国礼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陶瑞尔(Sidney Taurel)一头银发,看上去风度翩翩。而他那条鲜亮的大红色丝绸领带给有些简陋的北京大学医学院会议中心带来了中国式的隆重和喜庆。3月20日,在"北京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个叹息的纺织娘不是花木兰,她叫叶木兰。她也不是十五岁的妙龄女童,而是一位年近五旬的老妇。她叹息不是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而是因前些日子传来消息,丈夫在抗日前线阵亡,她已成了寡妇。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两三个月,她仍常常暗自神伤。  她想起丈夫临去当兵前的情形,脑子又走了神,手中织布的梭子溜到了地上。她弯腰捡起梭子,织机又“哐——咚”“哐—
弹尽粮绝无奈何,拿起钢盔来舂米,忍过几十饥饿日,击破重围斗顽敌,坚定眼神泛光辉。激战夜半降星坠,战友英灵不忍惜,雷鸣鼓刘脱身去,东方拂晓现晨曦,军旗凌空天下。  上述文字出自日本陆军第106师团少尉后藤武夫所作的《德安迂回战之歌》。所谓“德安迂回战”,在中方战史资料中被称之为“万家岭大捷”,这是中国军队与日军正面交锋中所赢得的为数不多的战术胜利之一。对此,这首《德安迂回战之歌》也没有回避。仅只言片
伯 公 灯  撕掉夜的假象。一盏灯微弱的光芒  咀嚼着灯油的影子  在老去的时间长河里,山林的落叶松  抖落掉滚烫的诗句  岩石的断裂处,老朽的根在腐烂  那是个混乱的年代  枪炮在火中飞,侦探在山河里蛰伏  汀江的水在不远百里的地方失语  此刻的伯公凹,分为上凹和下凹  上凹存放战略物资,一根扁担肩挑着时代的命运  下凹是隐蔽的落脚点,奔赴与凝聚一颗星的  激情。信仰有时是另一颗星  填补着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