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哲学不能帮你买房,但能让你快乐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zmf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高考的前一天,复旦大学“美女老师”陈果的思修(《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结课。这一讲的主题是“爱情与激情”,陈果老师的观点是“激情点燃爱情,但爱情远大于激情”。她在讲台上来回踱步,一只手插进裤兜,另一只随意比划着,显得帅气随性。
  台下的学生看起来都很享受她的课。教室里有对小情侣,被问到“一学期下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两个人相视一笑,略带羞涩地说:“学会怎样去爱。”后排坐着一个即将毕业、忙着找工作的研究生,是来蹭课的。他说,离开母校前要再听一堂陈果老师的课,以此为本硕7年的复旦生活画上句号。而在教室另一角,坐着一位穿西裤皮鞋的先生,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做着笔记,他是一位复旦教授,特地来跟陈果“取经”的。
  一学期下来。这间“三教401”成了复旦“上座率”最高的教室;以往“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的思修课,竟被评选为“我最喜欢的复旦课程”之一。而在校门外,陈果也有着众多追随者。她在喜马拉雅电台上的课程《人生果然不同》,播放超过百万次;最近出版新书《好的孤独》,在书中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也备受追捧。
  不了解的人忍不住会想,这些看起来“鸡汤满满”的大道理,怎么就一下子戳中了年轻学子的心?
  视频火了——不是鸡汤,是哲学
  2008年6月,陈果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思修课的老师,主要面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两年后,有个学生偷偷地把她的授课视频发到网上。“复旦大学老师”和“哲学美女教授”,这两个关键词足以让一条短片有了噱头。
  抛开这些噱头,更多网友关注的,是陈果的授课内容。在她的课上,不乏标新立异的观点,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她提出的“朋友无用论”,她说:“朋友是没用的,我从来不把功利至上的人脉关系,和抱头取暖的社交方式称为交朋友。我喜欢电影《阿凡达》中的一句台词‘I See You’。将它译成‘我看见你’,不如译成‘我懂你’。朋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懂你,让你感受到精神上的默契。所以,我们交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而是为了分享内心。”
  陈果拿自己举例。她的朋友不多,只有两三个,都很少开口找彼此帮忙,但会一起喝咖啡聊天。即使同在上海,大家见面的次数却寥寥可数。“有一次,一个不常联络的朋友大半夜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她说自己站在窗边,看着黑漆漆的世界,思考着未来。我们从工作中的挫折,聊到人生的困惑,我说:我会一直陪着你,与你同在。很多时候,倾吐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答案,只是希望有人懂你。而朋友帶来的就是这种感觉,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治愈。”
  感性地聊一聊自己的人生感悟,大道理中穿插着简单的故事,这是陈果上课的一贯风格。这一套很管用。很多人觉得,“真是说到心坎儿里了,真正的朋友太难遇到,毕竟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唉,你帮我一下’‘唉,麻烦你一下’。”
  反对者也不少。“好的朋友不是无用的,而是亦师亦友的。”“我最好的朋友都可以坦然麻烦他们。”陈果并不偏执于自己的观点。她说:“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都不一样,而哲学从来不鼓励‘你的观点只能是全世界的唯一’。”
  开放、包容,是陈果思修课的风格,也是她想传递给年轻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她鼓励学生时刻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站高一点,看远一点。
  今年4月,她出版了新书《好的孤独》,其中有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朋友无用论”,还有关于爱情、自由、道德与人生等话题。新书的评价依然两边倒,批评者的声音是,“鸡汤味太浓。道理好像都对,看的时候感同身受,隔天仔细想想,却又不痛不痒的”。陈果坦然回应,她说:“答疑解惑、生活哲思并不是‘鸡汤’,而是哲学。把‘鸡汤’当哲学,是因为不了解哲学。人们总把哲人想得太悬乎、太奇葩,其实哲学特别接地气、特别有意思。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陈果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压力太大,想出家。他来找陈果聊自己的想法,陈果的建议是:“如果带着一颗焦虑的心,无论逃到哪儿,都不能从焦虑中松绑。”“更好的做法是直视生活,与困难对峙,热爱才是解决的办法”。
  现代人对道德总有误解,认为道德旨在“利他”,排斥“利己”,所以不敢和道德靠得太近,怕被束缚,怕“吃亏”。陈果却认为,真正的道德“利他”又“利己”。人的得失有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用物质上的损失换精神上的满足,释放内心的善念与诚意,这也是一种“得”。
  人生选择——换个角度去思考
  在当哲学老师之前,陈果一直在复旦读书,从本科读到了博士。1999年,她考入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那个时候,文基班是大文科,文史哲三门都得学。回忆起来,陈果记得有位讲魏晋玄学的骆玉明老师,特别有魏晋风度,从来不备课,不按部就班念教材。讲竹林七贤,他说着说着就悲伤了起来,陈果坐在台下跟着揪心。还有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过世,很多老师停了一周正课,在课堂上讲起这位老先生生前的故事,以此悼念,满怀深情。
  相比起历史与文学的感性世界,陈果更喜欢哲学。“尼采、老庄、黑格尔,这世上居然能有人对生命有这样的洞见,太了不起了。越读哲学书就越着迷,因为它们能让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审视幸福的时候,哲人们认为,幸福来自于内心。有些人觉得,楼下卖早点的夫妇每天充实又快乐,羡慕无比。“但拿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你的换,换吗?不换吧。幸福不是每天看着别人,而是如实地看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不顺心的时候,陈果也会觉得自己渺小无助。但转而一想,这么渺小的自己,遇到再大的困难,困难也就跟着渺小了起来。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竞成。陈果的生活哲理则是:尽人事,听天命。“失败了会懊恼,会不甘心,但是换个角度,努力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另一种成功。”
  “所以事实上,人生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哲学给了你换个角度看世界、做选择的方法。”
  博士毕业后,陈果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段经历,也是个充满“哲思”的故事。   当时,陈果在温哥华做访问学者,回国前迷茫了好一阵子。她给复旦哲学系导师张庆熊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我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不知道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导师的回复只有一句话,而且看上去是跟问题完全不搭边的一句话:“‘道’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陈果收到这样一封邮件,怔怔想了好几天,最后她豁然开朗:“道”指真相、真理,而她自己是宇宙万物之一,道贯穿于宇宙万物中,那么真理也在于她自己。张庆熊老师的意思是: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不应该来问我,而是问问你的内心。
  换了个角度,从自己出发,陈果想明白了,“哲学才是我喜欢的东西”,于是她回到了大学。那时,复旦鼓励老师们用自己的专业讲思修,陈果就做了一名讲“哲学思修”的老师。
  哲学之外——经营入世的生活
  和记者聊天,陈果用到最多的句式是“哲学能帮你………‘哲学能帮你直面困难”“哲学能帮你做出选择”“哲学能帮你看透人生”……
  “没什么是哲学解决不了的吧?”
  “当然有了,哲学不能帮我买到房子。不过,哲学使不能买房子这件事也影响不了我的幸福。”说完陈果笑了起来。
  陈果把哲學视为自己快乐的源泉。她喜欢参加各种读书分享会。最初参加的读书小组,是由她身边一对学哲学的夫妇发起的,两人找到一家僻静雅致的小书店,沏上一壶茶,边看边聊边做笔记。慢慢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陈果也常去交流在书中读到的哲学感悟。后来,陈果和一个朋友成立了“双人读书会”,每周一次,雷打不动。“我们会一起逛书店,挑一本好书,选个特定时间,逐字逐段地读,没状态的时候聊一个小时,状态好的时候,聊到吃饭也不肯停。”
  陈果喜欢儿童文学。因为“能从简单的故事里看到整个世界”。她最爱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书中讲述了小王子的冒险经历,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盲目与空虚。“人应该活得纯洁本真一点,正如庄子提到的‘回归孩提时代’,放松、心安、信任、不设防”。
  发呆闲逛也是陈果的“业余爱好”。她的学生告诉记者:“讲台上手舞足蹈的陈老师,下课后就不太一样了。每次在学校里撞见。她总是一个人戴着耳机,安静地闲逛神游。”在《好的孤独》里,陈果这样理解“一个人的独处”: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我享受一个人不被干扰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灵感进发,适合思考。一个人看虫子搬家,植物生长,塑料袋被风吹起,都觉得充满了诗意。”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很少管我。读书太用功的时候,他们还会把我拉到乡下走一圈,采点赤豆,拔个萝卜。到现在,我仍向往老庄式的生活。”
  “你好像不会被现实羁绊。活得真洒脱。”听她说了这么多,记者不由感喟了一句。陈果一听,直摆手,“生活有两面,我努力挣钱,经营人世的生活。回到内心世界找幸福的时候,哲学就是我的精神乐园。”
其他文献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写过一则有趣的寓言:马其顿国王菲力浦威胁将围困科林斯城,该城居民迅速行动起来,擦拭武器、搜集石块、修补城墙。大学者第欧根尼见了,急急披上斗篷,沿着街道拼命来回滚动他的木桶,以免成为众多勤勉市民中唯一游手好闲的人。  时间就是攻打我们的马其顿国王,而且最终我们的城市多半会失守。但在失守前,我们总会装模作样让自己忙起来。每个新年,都是一个与时间宣战的节点。新年计划就是我们的武器、石
1980年10月,从未远行过的沈从文,第一次访问美国。在夫人张兆和的陪同下,一去就是100多天,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15所大学做了23次演说。逗留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沈从文与老友翻译家王际真重逢,两人上次见面,还是在半个世纪之前。此时,王际真已从大学退休20年,独居家中,不大与外界交往。沈从文四处打听,终得见面。  介绍沈从文与王际真认识的是徐志摩,时间远在192
一  张方脸,满头灰白,身材不高但很敦实,双眼闪着机警,汉语四声相当标准。他就是小蔡斯·弗里曼先生,中文名叫傅立民。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他是美方首席中文翻译。这成为他人生最耀眼的名片。  2014年11月19日晚,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奇寒与五月花饭店内的热烈恰成对比。在美中政策基金会成立19周年暨中美建交35周年庆祝活动上,傅立民荣获美中关系终身成就奖。这场主题为“中国在华盛顿”的活动特意选在这个
感谢主持人詹姆斯的暖场表演,非常感谢!  我们经常被一些东西提醒,一些凸显我们彼此之间差异的东西,比如种族、地域、宗教、性别和政治派别等。这些东西把我们割裂成不同的个体。但是,我们真正强烈需要的,却是那些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东西——我们共同的历史和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联盟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一首诗被谱成曲子,并很快在全世界传唱开来。大家猜猜看是哪首?(18岁的格莱美爵
人物简介:克里斯托弗·李,192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著名演员、歌手。1941年,他应征入伍,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参加二战。1946年退伍并投身表演,参演了近300部影视剧。2015年6月7日,在伦敦去世,享年93岁。  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最近很忙——他的电视剧《极品基老伴》正在英国热播,敏感的“同志”主题让他不得不疲于应对各种采访。不过,当他听到克里斯托弗·李在6月7日因病去世的消息时,还是
人物简介: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史称“宣帝中兴”。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一个女犯正在给一个5岁模样的男孩讲故事,听到高兴处,男孩还会笑出声来。这个孩子已经在监狱里生活了好几年,多亏了监狱里几位处于哺乳期的女犯相助,才有奶水吃。他一直体弱多病,于是大家都唤他“病已”,希望他的病能随风而去。
人物简介胡社光,1974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曾在荷兰求学,成为荷兰女王设计师团队中的一员。2012年回国创业。  用“风尘仆仆”这个词,形容一个服装设计师似乎不太合适,但急匆匆走进来的胡社光的确如此。这个在众人眼中靠出位设计爆红的设计师,穿着没熨过的白色纯棉T恤,头发也有些毛躁凌乱,趿拉着鞋子,眼睛还有点浮肿,完全没有时尚中人那种雕琢的精致。  最近,他因为两件事情成为时尚圈的焦点,一是在北京国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一场经  典的“窗口办事”戏:贪官丁义珍故意将光  明区信访局的窗口设计得很低,外面半蹲着  办事群众,里面斜坐着爱搭不理的工作人员。  在现实中,江西省吉安市房管局、河南省郑  州市社保局等丁义珍式窗口接连曝光。舆论  曝光之后,窗口得以拆除重建。  网友热议  ①丁義珍:我都逃到美国了,还要我怎样?  ②达康书记:到底还有多少这种窗口?  我快管不过来了!  ③这些
林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主任编辑)  人物简介:  康震,1970年生于陕西榆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百家讲坛》等节目担任讲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担任评委。  陈更,1992年生于陕西咸阳,北京大学工科博士,因在《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上表现出色而受到关注。  上世纪80年代末,木心先生旅居美国,在纽约买了一套小公寓,终日沉迷写作,“发高烧40度写作,发热发到不倒下,
韓国《韩民族21》10月15日封面文章  最新统计显示,韩国一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所有家庭模式中占比已高达28.6%,以血缘为核心的传统大家族正在走向解体。如果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到2030年,韩国每3个家庭中,就会有一个“一人家庭”。“一人家庭”暴增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单身,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与之相伴的是单身经济的崛起,敏锐的商家开始推出针对独居者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