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的感觉与灵性的曲同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志亮(1981.11—)男,高级技师、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美感其实是广义的,而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是狭义的。因为每个人对事物,以及对美的理解感受是不同,所以美的寓意方向就有着发散性。灵性却不同,它是突法的产物是一瞬间的,但它给人更加贴切的感觉和激情。笔者通过对美感与灵性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其内涵与构建美的骨架,进一步挖掘美的情感体验和给予人一种“美”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美感;感性;理性;灵性;情感体验
  引言
  美感,即感受事物的抽象而神秘的情感体验,是理性和感性居于玄幻而绮丽间接表达形式;它是有灵性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的很早,渴望获得精神的享受,所以灵性,是给人更加贴切的感觉和激情的直观表达。这样美感与灵性似乎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或者本身就是一二之间的关系,然而这却是对美感与灵性的误区。本文就是基于此,研究将美的灵性渗透在美的需求上,探讨美感与灵性之间的关系,构建美的骨架,进一步挖掘美的情感体验和给予人一种“美”的精神内涵。
  一、美感的理性与感性体验形态
  美感是通过审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美学家将这种情感形态概况分为三个方面:1、美感是感性的;2、美感是理性的;3、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关于美感的讨论,有很多流派,如鲍姆嘉通认为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认为是某种身体力量与生理感受;黑格尔认为视、听、触、嗅等感官的运用及其相关对象的外部可感性质;休漠和弗洛伊德认为是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对于性所追求的对象来说,‘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最必备的特征,这都是在讨论美感的感性或者是理想体验的情感表达形态。这也是美感无论是社会功利性与个人直觉性都将体验在此,由此,美感作为解构美的构造,在绝对活跃与开放的“感性动力”和相对静止与封闭的“理性结构”中,感性作为动力因与未来相联系果,理性作为动力的结果与过去相联系的因,就其本质而言,理性情感是作为批判、扬弃感性情感表达的存在而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美感是灵性的社会功能属性的结构存在体系。
  二、美感是灵性不可缺少的基础
  美感若存在与人们感性和理性的二维情感空间,无疑情感体验就完全的统一或者静止不变。然而人的精神情感由于社会属性和个人直觉观感伸展超越了感性、理性的二维情感空间世间,达到人性的超越性思维空间,即灵性。两者即非从属又从属的平列关系之中,灵性的界定是在情感的意蕴所展示的力量或者处身状态,它的存在必须建立在所指为存在或某一方面的概括与抽象理性和感性的情感体系中,情感的意蕴包括人生在世所依持(可靠、可慰、可乐等)的那样一些存在状态和作为因缘联络整体世界的操持力量。
  然而,仅仅凭“感性”和“理性”二维情感空间,人为其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在尊重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运用本身所具有的手段和认知水平与外围打交道,从而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灵性却是在意蕴求索及其体验中,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状态,指引人们寻求支配的自然和社会的有限存在的依傍和意义。
  灵性是通过美感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灵性”的表现形式,美感通过人归“家”时所产生的喜悦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情感的意义感。就其性质而言,美感通过感性形式和心理状态,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以经验和审美的形式为载体,深入到情感,深入到知觉,深入到无意识,探讨美感的底蕴和性质。同样,美感的诉求必能要依附于情感的感性和内心所对应的关系,将美感的发生、过程和表达的形式,通过人们不假理智思考与逻辑推断,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社会功能性的转化为直观的感受,这种感性的直接性、感官的直接性上升到对精神意蕴的情感体验。灵性的直观表现就源于美感的直觉性,在此灵性既是对情感意蕴的体现,又通过主体对客体的内容的价值关怀、意义取向之间的直接对接,价值认同与意义体证,无须以理性思考与逻辑判断为其中介。所以,尽管感性与灵性都有直接性的品质,但其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有感性直接性的存在,它在审美中的作用也是次要的。
  三、美感是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的情感反应和人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情感是基于情感与理性的自然作用下对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认知的过程,达到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意义,从审美经验出发考察美感对事物直接和间接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和产生的情感体验状态。这种所体验到的愉悦感其实就是从审美对象上所意识到的直接或间接的情感经验,是由视觉、听觉形象所引发的联想或想象中所涉及到的情感经验,然后才注入更多的审美意识活动,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的情感体验。感官的享受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于人类精神活动而言,没有感官的快感,精神活动也就没有了动力,也就不会形成丰富生动的美感体验。
  人类的感官享受是在各种不同的情感经验的推动下,也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愉悦感的推动下而获得情感的精神体验。正如情感的真善美由各种创造形体展现出来,给予人以美感,如人们生产的作品给予人的情感体验是不尽相同。不仅受到美感自身特点的限制,同时还由于美感在各种形态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有所有分疏的,如同爱、友谊、游戏、道德、信仰等一些专门形态。在这些形态中所获得的体验过程中,审美体验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让人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如我们对爱和友谊会有不同的美感体验,在不同时期或者在同一时期不同状态下感受也不尽相同。
  美感所体验到的愉悦感是来自人对于感官直接性的表达,从审美活动到感官体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功能性和情感取向的推动下,人们才获得了崇高的精神感受。美感体验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直接显现灵性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超越现实而从审美情趣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在审美中我们的美感常常与某些社会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些情感体验还成为文化符号,代表着多种意义,让人产生丰富的美感。如颜色就代表不同的意义,在我们中国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在特定时期还代表着高昂的情怀,在某些地区和国家,红色代表着死亡和恐惧的色彩。
  四、“美”的精神内涵
  当人们在探讨美感所带出人的意义与人性中的灵性时,李泽厚就指出美感和灵性至少是包含直觉、情感、想象、理解四种因素得有机构成,这几种因素通过不同比例、不同方式的组合排列,从美感之中表现灵性,又从美感体验“美”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美感。所以他认为“美感是尚待发现和解答的某种未知的数学方程式。”④美感在审美活动和社会功能性推动下,总是从外界寻找信息,以感性和理性的二维思维空间中,透过灵性的载体表现其某种有关世界和人生的最高意义,进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美感体验过程与我们的生命活动、社会功能性和个人情感体验价值相联系,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感知事物的形态,理解事物的意义,通过情感体验的推动下展开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以灵性的直观性为载体,进而引发感性和理性二维情感的交融,从而达到情感的愉悦性,并在这种情感体验推动下产生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美的精神内涵。
  五、结论
  美感是精神性的愉悦,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常常这样说,因为美感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情感体验,认知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活与文明生活、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灵性透过美感直接表现对于意义直观感受,无需经理智思考与逻辑推导,因为美感是直觉的对人的真、善、美最贴切的感觉和激情情感体验。(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M].1980年
  [2]R·奥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M].1995年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5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M].1982年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金城出版社[M].2010年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
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机遇成为各大高校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高校院校提出了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这里有唐代谓之湄沱湖,金代称之北琴海的兴凯湖。它烟波浩淼,横无涯际,水天一色,景致绮丽这里的春夏秋冬因兴凯湖相伴而超凡脱俗、与众不同;这里的湖光景致更因四季变换而美
审计署科研所最近在北京怀柔培训基地召开了全国审计科研协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01年全国审计科研工作,部署安排了2002年重点科研协作课题,项俊波副审计长到会讲话并向在2001
本文首先就当今柴油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后在传统柴油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增压改型设计.在概念设计部分,本设计曲轴部分进行了选型及结构设计,从节约
2018年德国开始施行新的认证/评估体系,与旧的体系相比,德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委员会的职能得以强化,德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也更加了合理和专业化.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树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监督和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和巩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检察机关建设,特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国的英语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英语作为世界各国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往过程中的一门官方语言,因此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专门开设了英语课程,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在城市中,市政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任何建设工程都应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更应在整个建设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安全生产,唯有这样其施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