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技术要点分析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灌注桩的施工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质量保证,水下混凝土灌注是成桩的关键环节,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要严格要求,本文对水下浇注过程中易出现的断桩、堵管、夹泥、蜂窝、少灌等质量问题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灌注桩;混凝土;水下浇注
  1 水下灌注混凝土
  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2 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水下浇注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
  2.1初灌未封底
  桩底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造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5m。
  2.2导管堵塞
  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问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混凝土时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2.3导管漏水
  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2.4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①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⑦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己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两次导管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导管提起约0.5m,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不宜采用。
  此方法使用时,必须由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必须在事先正确确定。
  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5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h),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已往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2h,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2.6钢筋笼上浮
  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
  2.7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e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沙,级配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
  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2.8桩顶空心: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
  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其深度、位置与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混凝土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过50cm,或者用机械、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时间不超过20s,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使桩顶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的流动性。
  2.9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
  浇注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混凝土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
  使混凝土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混凝土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3 结束语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从业人群HBV感染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管理.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太原铁路地区从业人群进行HBsAg、HBeAg和抗-HBc IgM检测.结果 2000年1月-2006年8月共检测41 164人,其中HBsAg阳性者588人,阳性率1.43%.在588名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者40人,阳性率6.80%,其阳性率随年龄递增而下降(x2=30.13,P<0.
摘要: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正与经济发展速度成反比,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自然环境却持续降低。建筑节能在我国起步较晚,落实起来困难重重,但在政府与公众携手努力下,节能环保事业已经初见成效,本文分析了国内建筑节能现状,对高能耗建筑设施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居民生活模式提出意见。  关键词:建筑;节能;生活模式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是我国始终倡导的环境战略,建筑节能应与时俱进,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改善生
摘要:建筑工程一般规模都较大,会消耗了大量能源。随着我国社会对生态节能的重视,建筑节能技术日益显得重要。要搞好建筑节能,修建节能型建筑物,节约常规能源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必须做到技术正确可靠,经济合理,有利环境保护和改善建筑物的面貌。在实际工作中,对节能措施要认真地进行可行性研究,既重视节能技术效果,又重视经济效果,把节能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认真进行技术方案和经济比较,把经济效果的论证
摘要: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能源利用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能源的浪费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节能意识淡薄,节能工作起步较晚,使得在房屋建筑的过程中不合理的现场时有发生,由于很多企业过多得重视初始投资,而不考虑建筑投入使用后日常运行的消耗和费用。现在的建筑往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不关心建筑的节能,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保温标准比较低加上运行管理不善、设备效率不高等,最终导致能量的浪费和流失。本文主要从高
摘要:作者主要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强夯加固地基施工技术要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加固;夯点;施工方法
摘要:伴随着施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住宅建筑中楼板裂开裂、外墙及门窗部位的防渗漏问题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住宅建筑;楼板开裂;外墙门窗渗漏  引言  随着全国各地住宅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住宅工程房屋出现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开裂和外墙、门窗渗漏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它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使用造成了很大
摘要:混凝土裂缝作为工程施工建设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对整体建筑工程质量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从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材料的选用、混凝土浇筑、保温养护、温度监控等一系列施工控制技术分析,来减少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发生,提升建筑整体施工质量水平。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施工控制;温度监控  混凝土裂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时有发生,除却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摘要:随着现代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对空心楼板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施工技术更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之中,通过施工技术的不断改善,能整体推动空心楼板施工的效能。本文结合韶关市某中学教学实验楼工程空心楼板施工经验,旨在围绕空心楼板施工的过程特点、空心管敷设以及模版支架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多方面强化空心楼板施工的技术手段,更好的发挥出空心楼板施工的整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