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本文中,霍耐特概述了多元正义的理论.在论述的过程中,他没有从如何消除不平等的角度论述,而是从回避羞辱或蔑视的角度来讨论.他深信承认理论的正义构想所显示的社会不公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中,霍耐特概述了多元正义的理论.在论述的过程中,他没有从如何消除不平等的角度论述,而是从回避羞辱或蔑视的角度来讨论.他深信承认理论的正义构想所显示的社会不公的体验总是与公认的合理的承认没有得到认可有关.在文章中,霍耐特对南希·弗雷泽的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见,即承认和再分配被分离成为两个概念总体,实现参与式平等的目标.相反,他觉得应该有一个关于认同形成的更细致的概念,这样,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意味着能够毫无羞愧地去参与,能够以一种自愿的形式来展示他或她个性的潜能,从而才能形成个体认同.从这个角度,霍耐特指出如果想获得个体认同,则人们必须获得的三种承认领域是:爱,法律承认和社会尊重.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语言研究的实用性出发,将演讲、纠纷处理以及危机干预活动中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考察,对不同交际功能中语言运用的技术性问题进行分析,体现了语言交际的实用
是恩格斯晚年阐述资本主义社会新现象的经典文献.分析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现象,特别是以英国为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新现象并不能避免英国中心国家地位的丧失,并不能
集体交接班,是新时期执政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新老交替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先垂范和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积极推动下,中央领导层在
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性根基与价值合理性基础,而且还有深厚的道德崇高性旨趣与追求.它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统一,把人的幸福实现与民生幸福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着相对独立的价值.但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大树",而是由多
希法亭的名著《金融资本》在发展马克思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创立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局限,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但是,人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的一条基本经验.它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又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在"十个结合"中占有特别重
科学发展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方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思经验教训,适应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坚持发展的永恒性
现代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应用的负效应也越来越大,其根源主要在于人,在于人类对科技成果应用的不恰当.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