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的下场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从第一百一十回起,一百单八位好汉就开始陆续退场。在这一回中,次次旗开得胜,从来没有损失过一个弟兄的梁山好汉,第一次有了一份阵亡名单。透过这份名单,作者将征方腊时阵亡的正偏将佐五十九员一笔勾销,按一百单八人来算,占一半还要多,紧接着又来了个病故好汉名单,这下真可谓是“三停里头损了两停”。
  阵亡的好汉尚且罢了,都是些不怎么要紧的人,病故好汉的名单了不得,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两位的大名就赫然列在其中,是作者安排最先下场的两位重要角色。

悲剧与善终各得其秘


  林冲和杨志两位,是一部《水浒传》中第一等的英雄好汉,占用了《水浒传》前半部分的不少篇幅,费了作者的不少笔墨,说起他们的事迹,人们无不津津乐道,但这两位又是一部《水浒传》中第一等没有福份命苦的人,一辈子磕磕绊绊,因此,当梁山好汉们就要纷纷谢幕退场的时候,他们就首当其冲,成了作者最先安排下场的好汉之一。
  说林冲一辈子坎坷曲折,有大量的事实可作依据。他先是做个小小的教头,屈居下僚,又莫名其妙地得罪了上司,因为性格的原因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偏偏仇家还不放过,赶尽杀绝,又来火烧草料场,终于忍不过了,杀了人雪夜上梁山,还是没有好运气,又被白衣秀士王伦不容,只得抖擞精神去取投名状。这待遇,简直是打发江湖中的小弟,一百单八个好汉,不论本事大小,谁有这样不堪的待遇?而且投名状也不易得,林冲自己也叹道:“你看,我命苦么!来了三日,甫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最后等来杨志,真好似一根藤上的两只苦瓜。
  杨志同样也是命苦,十个制使押送花石纲,九个都回京交令了,偏偏只有他时乖命蹇,黄河里头翻了船,失了花石纲,流落江湖,混来混去,又混到杀人犯罪的地步,好容易遇到恩主梁中书,抬举他做了个提辖,看着像是要咸鱼翻身了,不料悲剧重又上演,他老兄又把生辰纲给丢了,无法交差,再度零落江湖。好容易混到去征方腊,打了仗回来就可以升官发财了,可是双方初一接仗,他却患了病,不能征战,捱到收兵还朝的时候,和林冲一起双双病死在军营里,早早地下场了事,都是横死,并非善终。
  我们试看一下招安以后林冲的处境:当年逼死其妻,三番五次要置林冲于死地的高太尉高俅那厮,如今成了梁山好汉的上级首长,林冲还要被这厮军前驱使,心情之郁闷,可以想象。可怜这位被逼来逼去,终于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此时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杨志是一门忠良之后,本来是个好孩子,跟江湖上的混混绝对不是一路人,要是和那些草莽英雄们比杀人,杨志的排名相当靠后,林冲还杀了几个下级的情报官员和治安官员,宋江还杀了一个阎婆惜,更不用说《水浒传》里几个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王了,杨志只不过杀了一个牛二,牛二算是个人吗?

  与林冲、杨志两人截然相反的是武松和鲁智深,这两个活阎王杀人如麻,从来不知道忍让二字为何事,结果反而得到了正果善终的好下场。
  武松是一部《水浒传》中杀人最多的一个,我们看血溅鸳鸯楼一场,不光仇人要杀掉,丫头、老妈子、喂马的,通通杀掉,如此滥杀无辜,偏偏天不假报应,虽然失了一条臂膀,到底是在六和寺内出家,后至80岁善终,算是得了一个好结果。
  鲁智深也是杀人无数,不让武松,好在还算基本上没有滥杀,大多数时候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终的結局居然是在六和寺里坐化,分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仙去了。
  李应、杜兴二人一般读者不是太熟悉,事迹战功也不多,他们的结局这里必须先提一下。二人打方腊得胜还朝,都做了朝廷的军官,可是刚刚过了不过半年时间,就各自称病辞了官,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独龙村,后来,二人在一起成为了当地的富豪,俱得善终。这又是一种与前不同的结果。
  小旋风柴进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人,他闹出这一大篇事情来,起因都是他太闲得慌。最后,朝廷还是给了他一个官做,可是有一天,柴进听说阮小七被人举报,已经追夺官诰削职为民了,想到自己也曾经在方腊那里做过驸马,一时惧祸,赶紧辞了官,再回沧州横海郡为民去了。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处,不知道柴大官人此后还会不会继续结交那些江湖豪侠呢?
  最可叹的是阮小七,根正苗红的受苦阶级,奋斗了这么多年,做了盖天军的都统制,官也不小了,可以享享福了,忽又被人挟怨迫害,举报他曾经穿佩过方腊的黄袍玉带,终于被迫夺了官诰,复归庶民。阮小七见了,心中也自欢喜,带了老母,回还梁山泊石碣村,依旧打渔为生,奉养老母,以终天年,后来寿至六十而亡。像这样质本洁来还洁去,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也有人闪亮退场


  一百单八人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着力安排其“闪亮”下场的是燕青和李俊两人,这两个人是天生头一等的聪明伶俐人,自然有聪明伶俐的结局。
  早在第九十回,宋江率军破辽班师,队伍过了五台山,来到一个叫做双林镇的地方,作者就横生枝节,虚构出一个名叫许贯忠的人物出来。许贯忠突然出现,似从天降,原来是燕青十年前的朋友,此时已经“移居山野”。燕青遇到了这位朋友,便向宋江告假,到许贯忠的草舍一聚。二人吃了村醪野菜,许贯忠说出一番话来,道是:“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飞鸟尽,良弓藏……”一番话,说得燕青点头嗟叹。
  这个叫做许贯忠的人,突如其来,来得蹊跷,又偏偏名叫贯忠,与传说中《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同名。作者也不避讳,安排姓许的出场,就是来给燕青上课的,上完这一课他就完事儿了,再也不出来了。你看这位许贯忠,与燕青一应一答,一唱一和,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哪里是小说里的人物?这不就是作者在现身说法吗?
  得到了这位移居山野的高人指点,燕青当然该有不同寻常的结局。宋江征方腊成功,离了杭州,望京师进发,这时燕青来劝旧主卢俊义,要一齐纳还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卢俊义不肯。结果,燕青自认为已经尽到了当小弟的责任,纳头拜了八拜,当晚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竟不知投何处去了。   燕青这一去,不知所终,给读者留下回味和遐想。尽管作者没有交代,但燕青的去处必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江湖,因为江湖是广阔无边的,从来就不为高高在上的官僚老爷们所知,英雄好汉隐身其中,犹如龙归大海,鸟入深林,哪里还看得见?
  燕青还好,只是不辞而别,混江龙李俊却是早有预谋,跟宋江玩起了心眼,最后居然带着童威童猛这两个昔日的小兄弟,一齐去了化外之国更远的江湖。
  李俊这个人有领导才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在征方腊的太湖之役中,李俊由童威和童猛协助,独力经营太湖水军,相当于自己拉了队伍,其间,李俊认识了赤须龙费保等几个强人,在榆柳庄上结为兄弟,等于是背着梁山的兄弟们另建了山头。费保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出场,也带着作者给的任务。有一天,仗已经打完了,费保和李俊告别,像个哲学家似的,道出了一大篇文字来,读《水浒传》的不可不细读。
  费保对李俊道:“小弟虽是个愚卤匹夫,曾闻聪明人道: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哥哥在梁山泊,勋业到今,已经数十余载,更兼百战百胜。去破辽国时不曾损折了一个兄弟,今番收方腊,眼见挫动锐气,天数不久。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气数未盡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几十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岂不美哉!”李俊听罢,倒地便拜,说道:“仁兄,重蒙教导指引愚迷,十分全美。”
  由此可见,一百单八个好兄弟何曾同心一意!李俊听了费保的一番话,遂诈称风疾,瞒过宋江,和费保等人一起,从太仓港驾船出海,自投化外之国去了,后来贵为暹罗国之主。正是“谁知天海阔,别有一家人”。作者不由得赞道:“离却中原之境,别立化外之基,正是了身达命蟾离壳,立业成名鱼化龙。”不能不说是一百单八人中第一等的好结果。

宋江与他的追随者


  毕竟宋江才是一百单八人里排名第一的老大,所以一部《水浒传》还是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写宋江的结局。和宋江之死相关、相牵连的人,还有卢俊义、李逵、吴用、花荣等几个,其中卢俊义先被高俅等人在御食里下了水银害死;继而高俅等又在给宋江的御酒里下了慢药,将其毒死;宋江死前又亲手将药酒与李逵吃,将其毒死;吴用和花荣又双双在宋江坟前自缢而死。个个不得好死,都是宋江投降路线的牺牲品。
  可叹卢俊义,本来好好的在北京城里做财主,被吴用使计赚上梁山,建功以后不知进退,不听燕青兄弟的劝,最终服毒横死在淮河水中。可怜李逵,莽撞一世,天真一世,尽心尽意跟着宋公明哥哥,最后竟然被自己信任的哥哥以堂皇的理由害死。
  花荣死在宋江坟前,当然合情合理,死得其所,因为他正是宋江的心腹,可以为宋江殉葬。万不该吴用也死在宋江的坟前,实在不合其人的性格逻辑。其一,吴用不是宋江的人,他是随晁盖上山的,从感情上来说没有深到可以跟着他去死的地步。其二,此人最无情无义,最爱下毒计狠手,你看他赚卢俊义、朱仝等上山便知,直害得人家破人亡,眼睛也不眨一下。每回兄弟中有了伤亡,宋江尚且落泪一阵,吴用总是劝道:“有福人送无福人是千古自然,兄长不必伤心,要以国事为重。”可见全无心肝。其三,吴用与宋江未必真是一条心,如在一百一十回中,李俊、张横、张顺、三阮,见朝廷轻慢,俱有反心,找到吴用商议,吴用曾试探宋江,因宋江执意不肯,吴用不敢出头方才作罢。其四,吴用是私塾先生出身,是小知识分子,这种小知识分子自有他的滑头,远非李逵等辈可比,是不太肯为别人殉葬的。吴用有这四个理由不该这样死,却不得不这样死,因为作者要他这样死,恐怕也是反映了作者的好恶爱憎吧?

  宋江是一部《水浒传》的重要主角,是一百单八人中的老大,天下英雄闻名而往,趋之若骛。宋江当然有他的长处,如他招贤纳士的胸怀,就远非王伦等能及,估计一百单八人中少说有一半以上是由他网罗上山的,宋江可以说是梁山泊的头号大股东。不过,作者很可能并不喜欢他,也很难说他是站在宋江一边的。看他写宋江的死便知端倪。
  等到方腊这个不替天行道的强盗被剐,作者有诗为证:“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首诗明着是写方腊,实际上是在写宋江,简直就是毫不掩饰地对着宋江怒骂。后来宋江鸩死李逵,自己也被毒死,可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宋江必然死于非命,这正是一部《水浒传》的好处。

作者的安排用心良苦


  不过,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看到《水浒传》的这一好处,包括才华横溢大名鼎鼎的金圣叹。《水浒传》的作者有满腹的牢骚要宣泄,写这部小说可谓是别有用心,他自己也生怕大家粗心大意,忽略了他的皮里春秋,所以在第一百一十四回里,作者不惜亲自跳出来,特意提醒读者道:“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哀曲奥妙。”这句话让我们想起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都是夫子自道,生怕读者忽略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我们越是细读《水浒传》的结尾部分,越是感到作者的思想很不简单,很不单纯,仿佛他有满腹的牢骚,又有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就算这部书是出于多人之手,其中也肯定有这样一个愤世的哲人。
  且看作者写田虎的一节,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说话的,田虎不过是个猎户,为何就这般猖獗?看官听着:却因那时文官要钱,武将怕死,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都是老弱虚冒。或一名吃两三名的兵饷,或势要人家闲着的伴当,出了十数两顶首,也买一名充当,落得关支些粮饷使用。到得点名操练,却去雇人应答。上下相蒙,牢不可破,国家费尽金钱,竟无一毫实用。到那临阵时节,却不知厮杀,横的竖的,一见前面尘起炮响,只恨爷娘少生两只脚。当时也有几个军官引了些兵马,前去追剿田虎,那里敢上前?只是尾其后,东奔西逐,虚张声势,甚至杀良冒功。百姓愈加怨恨,反去从贼,以避官兵。”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是乱世的好写照,若非是对社会深有体察的人,一定不能如此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大批劝世良文的共同主题,《水浒传》恰恰相反,偏偏是善有恶报,恶人无报。善有恶报已经体现在宋江等人的结局中了,恶人无报也有很典型的例子。
  作者在第一百零一回写到,某一天,梁山好汉的死对头蔡京蔡太师,集百官于武学内谈兵,就是举办军事学的高级研讨会,蔡太师自任主讲,众皆拱听,可是偏有一个名叫罗戬的武学谕,只有他不服气,蔡太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白眼望天,碰巧天子这时候驾临了,罗某乘机大告御状,对皇帝说:“王庆作乱淮西,五年于兹,官军不能抵敌。童贯、蔡攸奉旨往淮西征讨,全军覆没,惧罪隐匿,敢诳陛下,说军士水土不服,权且罢兵,以致养成大患……蔡京经体赞元,其子蔡攸,如是復军杀将,辱国丧师,今日圣驾未临时,犹俨然上坐谈兵,大言不惭,病狂丧心!乞陛下速诛蔡京等误国贼臣……”
  罗某的言辞激烈到这般地步了,皇帝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都为蔡太师捏着一把汗。自然,皇帝闻奏大怒,深责蔡京等隐匿之罪。不过,却被蔡京等巧言婉奏天子,不即加罪,起驾还官。结果是不了了之。
  直到宋江等悉被害死,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万般无奈,宋江只好托梦给皇帝告御状,而且他这个梦居然还托到了,真是不容易。皇帝在梦里头听了宋江的哭诉,第二天查得是实,天子大怒,当百官前,责骂高俅、杨戬:“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二人俯伏在地,叩头谢罪。蔡京、童贯亦向前奏道:“人之生死,皆由注定……”又是这样的一番话,“上皇终被四贼曲为掩饰,不加其罪。”
  如此这般的“不即加罪”“不加其罪”,书中还有另外几处,可见作者的居心,不是尽人皆知了吗?终于归结成《水浒传》一首煞尾的诗:“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一部《水浒传》,洋洋百万字,至此,方是图穷匕首见。谁能说《水浒传》不是牢骚,不是别有用心呢?燕青、李俊、李应、杜兴,就是《水浒传》中的鸱夷子范蠡;宋江、卢俊义就是《水浒传》中的韩彭英布,各有结局,各得其宜。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要一百单八个人团结如一人,也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且看作者写宋江的主张,每次都要受到鲁智深、武松、李逵等几个莽撞人的反对,在尚未招安时起,就已经各怀鬼胎了。征王庆的时候,作者不惜又突然安排出一个叫萧嘉穗的人来现身说法。萧某道:“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达九重。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手中。象萧某今日,无官守之责,却似那闲云野鹤,何天之不可飞耶?”这一席话,说得宋江以下,无不嗟叹。作者又特别交代:“座中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燕青、李俊、童威、童猛、柴进等这十余个人,把萧壮士这段话更是点头玩味。”可见一百单八人最后各自东西、各寻了局,早有先兆。
  许贯忠、费保、萧嘉穗轮番出场,再三再四,要把利害说与梁山好汉听,作者的心肠早已昭然若揭。正因作者有如此这般的心肠,梁山好汉们才有如此这般的下场。
  看梁山好汉的下场,看梁山事业的风流云散,让人不由得想起《红楼梦》的“食尽鸟投林”,悲剧往往如此,给人更多的震撼。假如一部《水浒传》就像金圣叹主张的那样只有七十一回,那么它就仅仅是一部热闹的武侠小说而已,但是《水浒传》偏偏有一百二十回,偏偏要把色幻五彩的美梦打碎给人们看,偏偏要写人生的炎凉,写蓼儿洼的幻梦,这才是一部文学名著的真正价值所在。
  (选自《看历史》2019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林语堂曾在《论踢屁股》 这篇文章里说过: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屁股者,及预备屁股给人家踢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里,屁股一直受到古代刑罚的青睐。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拉下去,重打X大板!”这“重打”的部分就是指屁股及屁股的延长部分。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屁股作为刑罚的主要区域呢?  原因有二,其一,此处脂肪较多,打之不伤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较容易痊愈,而且也不用担心会把犯人打死;
西汉扬雄曾论文章为“小”道,其名言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今人将劣等文章呼为“狗屁不通”,指文章义理不清,行文不畅。若调侃而言,似也可将文章以“狗屁”而代称之。因此想到,于今文章不管是“大道”还是“小技”,是“狗屁不通”还是“大雅之音”,早已上升为学校教师“个人之仕途,全家之饭碗”,比“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来得更为贴身。  犹记某年岁末时,笔者所在学院按惯例将全院教师本年度所发文章公示于众
【摘要】 群文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观念的改变,它更是阅读课堂结构的改革,它对传统的单篇阅读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与提高,使中学生的阅读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在繁忙的课业负担中提升了阅读兴趣,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它是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群文议题,作为群文阅读的魂,它的生成质量直接关乎群文阅读质量的高下,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不可不慎。   【关键词】 统编
【摘要】 数学是一门灵活、实用的学科,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数学在我们生活当中越来越重要。而初中数学更是在我们整个数学学习阶段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数学自然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因此,初中教学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结合实际,运用分层教学法来教导学生。而如今分层教学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当中了。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我最爱读张爱玲写吃,因为吃里满满是乡愁,那种馋意是扑面而来的,只有一样,始终不解。  这便是“粘粘转”。  张爱玲说得语焉不详,“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麦粒,还没熟……我姑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满锅的小绿点圈圈急转—— 因此叫‘粘粘 (拈拈?年年?) 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这种神奇的食物是什么?我猜了很久,总是猜不出来,直到有一日,和故宫宫廷部的老专家苑洪琪老师聊起,她
【摘要】 人最重要的本质,不是其生物性,而是其社会性。人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载体,一个人被他人记住,一个人对于社会的改变,不是因为其外貌,而是因为其思想。一个人的言和行都会受到自己思想的影响,而思想是有态度的、有观点的,这就是意识形态。   【关键词】 教育 意识形态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
【摘要】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性前提,然而单词的有效识记却始终是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的因扰。本文以思维导图为突破口,从问题的产生,思维导图的概念,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单词识记的方法以及思维导图的绘制等几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生 单词识记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
如今人们往往借助古时的诗词或谚语来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李商隐的那首《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后人用来形容教师为学生操劳、为教学奉献的高尚品德。白居易在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也写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是说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杜甫的 《春夜喜雨》 又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成语“积劳成疾”出自冯梦龙笔下,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攻打蔡国的一段战事引申而成,记录的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国之重臣,殚精竭虑、以身谋国,并积劳成疾而病倒不起的悲壮故事。这位国之重臣叫公孙归生。  楚灵王凭着强大的国势和兵力,灭了陈国以后,乘势发兵进攻蔡国。蔡侯中計被杀,楚兵攻城甚急。刚接位的世子有,听从监国公孙归生的意见,向晋求救。晋昭公惜兵不愿出头,叫宋、齐、鲁、卫、郑等国出兵,可是他们都怕强楚。蔡国
左宗棠的“左都御史”外号也出自于同时代人的笔记。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一天,骆(骆秉章)闻辕门放炮,忙问何事,左右告曰:“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听后,点了点头,慢悠悠地说:“何不取折稿来一阅。”因此,当时湖南人都戲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盖以骆公官衔不过右副都御史,而左公权尚过之也”。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多年在湖南巡抚幕中充当幕僚,深得先后两任湖南巡抚的信任。咸丰十年(1860年),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