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大学是教育的文化属性和功能体现得最为集中的地方,其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传承、创新和示范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大学精神失落等文化衰微的表征。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传承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大学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197-01大学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其内涵比较宽泛,现今对大学最基本的理解就是大学是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的地方,大学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传播传承给大学里的学生,并且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门各类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凸显得越来越明显,大学以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服务于社会,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即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制度体系、信仰追求、风尚习俗、理念创新和价值判断。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想与观念。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走向未来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心、使命感。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才会精神抖擞、奋发有为,一个团体才会和谐有序、团结向上,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因此,一所大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所大学精神内化升华的过程史,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力量的传承史。
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指出大学精神的精髓,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文化和氛围。在大学校园里,无论级别职位高低、无论老师学生身份差异,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共享各种资源,这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在工作中构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有这样一段论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实际上就说明了诚意、正心和修身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三者是需要循序渐进依次施行的,讲求立人诚信所有意念均出自精诚方为“诚意”,自己的品德心思端正严明是谓“正心”,而后能修身养性、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修身”方成。在此三者基础上才能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可见,教育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和阶段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修身为根本,以立德为诚意,正心为最终归宿。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治国、平天下。然后,在大学阶段再反过来讲诚信责任、讲做事做人,也就是《大学》中论述的“诚、正、修”,显然有些次序颠倒,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确立起道德的自我坐标,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勉,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激昂,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洁,还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和“我心安处是故乡”的洒脱。教育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应不为名利所动,应不心浮气躁,应坚定信念,恪守节操,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彭斌.论大学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
[2]陈瑜.思想教育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储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1):101-105.
[4]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6(07):11-26.
[5]程祥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23-228.
[6]桑新民.创新学习文化 回归大学精神——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J].教育研究,2010(09):75-80 105.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大学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197-01大学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其内涵比较宽泛,现今对大学最基本的理解就是大学是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的地方,大学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传播传承给大学里的学生,并且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门各类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凸显得越来越明显,大学以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服务于社会,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即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制度体系、信仰追求、风尚习俗、理念创新和价值判断。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想与观念。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走向未来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心、使命感。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才会精神抖擞、奋发有为,一个团体才会和谐有序、团结向上,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因此,一所大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所大学精神内化升华的过程史,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力量的传承史。
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指出大学精神的精髓,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文化和氛围。在大学校园里,无论级别职位高低、无论老师学生身份差异,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共享各种资源,这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在工作中构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有这样一段论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实际上就说明了诚意、正心和修身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三者是需要循序渐进依次施行的,讲求立人诚信所有意念均出自精诚方为“诚意”,自己的品德心思端正严明是谓“正心”,而后能修身养性、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修身”方成。在此三者基础上才能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可见,教育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和阶段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修身为根本,以立德为诚意,正心为最终归宿。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治国、平天下。然后,在大学阶段再反过来讲诚信责任、讲做事做人,也就是《大学》中论述的“诚、正、修”,显然有些次序颠倒,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确立起道德的自我坐标,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勉,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激昂,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洁,还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和“我心安处是故乡”的洒脱。教育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应不为名利所动,应不心浮气躁,应坚定信念,恪守节操,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彭斌.论大学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
[2]陈瑜.思想教育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储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1):101-105.
[4]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6(07):11-26.
[5]程祥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23-228.
[6]桑新民.创新学习文化 回归大学精神——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J].教育研究,2010(09):75-80 105.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