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诱导期体外压迫胃部对胃进气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ularmp3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诱导期体外压迫胃部对胃进气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Ⅱ级,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进行面罩通气,试验组在面罩通气期间压迫患者胃部;对照组不进行体外压迫胃部操作.采用超声测量术前(T0)、面罩通气后2 min(T1)以及拔管即刻(T2)胃窦部的横截面积(CSA)及胃进气情况.回访术后6 h内和术后6~12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2组患者胃窦CSA及胃进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2时对照组CSA明显增大、胃进气情况明显增加(P<0.05);T1、T2时试验组CSA、胃进气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内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比65.5%,P0.05).结论 全身麻醉诱导期体外压迫胃部能有效减少胃进气、降低术后6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在全球老龄化的加剧下,以腰痛和腰椎支撑功能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腰椎融合术(LIF)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材料学的迅速发展,各种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主要包括金属类和非金属类.金属融合器包括钽金属融合器、钛网融合器等;非金属类融合器较多,主要有生物型(自体骨融合器)、复合材料型(如碳纤维、聚醚醚酮)、同种异体骨、可吸收性融合器等.因此,在临床上脊柱外科医生如何选择融合器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目的是阐述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发展历程
目的 探讨稳定期肝移植受者由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为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后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分析我院由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为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后的35例稳定期肝移植受者,随访半年至一年时间.观察转换后患者肝肾功能、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存活情况.结果 转换后肝移植受者未出现排异反应,患者均存活.选取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肝、肾功能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转换后患者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转氨酶变化无明显差异;但患者肾功能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定期肝移植患者由他克莫司普通剂型改为他克莫司缓释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在成人和儿童日趋上升,可以引起严重的肠外并发症.对于CD缓解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目标,在20世纪初生物制剂就被应用于CD的治疗,尽管这些药物截止到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疗效争议,但通过多年的研究证实药物对于常规治疗无效及CD伴随的一些肠损伤具有一定的价值.文章总结了在生物疗法中与CD密切联系的生物制剂的使用和疗效,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的 探讨新生儿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为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新生儿泌尿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103例诊断为新生儿泌尿系感染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根据尿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尿培养阴性组(n=44)和尿培养阳性组(n=59)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结果 新生儿泌尿系感染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排名前两位的为发热(45.6%)及皮肤黄染(35.9%);实验室检查中伴有不同比例的C反应蛋白(35
目的 探析无创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预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临床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甄选需要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160例,开展无创吲哚菁绿清除试验,患者入手术室后,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后,用无菌注射用水制备0.25 mg/kg的吲哚菁绿注射液,注入中心静脉内,通过LiMON的指尖脉搏氧探头可以读出PDR-ICG和ICG-R15的数值,同时采集静脉血测量每个时间点的STB、Cr、LA.三方核对无误后,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维库溴铵、舒芬太尼、依托咪酯,麻醉维持选择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泵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