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教学模式;创
新能力;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35—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头戏”,教师也是竭尽全力研究教学理论、方法,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作文教学的实施和实践中,但结果却事倍功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作文教学中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些粗浅的认识。
一、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长期以来,作文课上许多教师只是“一支粉笔打天下”。其教学过程无疑是“作文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其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一如既往,以命题作文为主,作文总离不开写人、记事,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由于指导形式单一,造成了学生写作思路单一。这种格式化、程序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创新思维,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无个性、无新意的模仿式、套写式作文。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写,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强求一律,使原本无比广阔的生活强求相同,失去了作文的创新性和真实性。因此,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重视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写作教学中,实践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方法。它既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又是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同时还是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标志。那么,我们在确立作文指导与训练的科学体系时,就必须依照“实践——认识——实践”的顺序进行。
在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把作文回归到生活的起点。题目或材料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如果能透过题目或材料回到生活中去,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审视,分析其渊源、内涵、症结所在,命题作文何愁不能摆脱“掣肘”呢?
2.教会学生“剪碎生活”。“剪碎”一词源于清人李渔,他对写作有一个精当的比喻:“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这段话,生动地展示了写作从生活到文章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的“剪碎生活”、“凑成文章”八个字,却包含了一系列的内容。生活本身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都是完整的。构思为文,就必须按自己的旨意,设计形式,将其“剪碎”,然后按需要“凑成文章”。
3.反复雕琢,铸就美文。古人云,“文不惮改”。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游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同时也可突破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掌握写作技巧,是高级的智力劳动,我们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平时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我们必须根据人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他们把参与习作作为乐事。
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橘子》时,在完成“范文引路”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橘子成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橘子,我们到橘园观赏观赏,看看橘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随着欢快的乐曲,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橘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着悬挂在树上的橘子,仿佛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內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
综上所述,要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作文教学的编排作大量的修改和对教学方法作新的尝试,吸收一些新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新能力;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35—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头戏”,教师也是竭尽全力研究教学理论、方法,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作文教学的实施和实践中,但结果却事倍功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作文教学中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些粗浅的认识。
一、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长期以来,作文课上许多教师只是“一支粉笔打天下”。其教学过程无疑是“作文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其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一如既往,以命题作文为主,作文总离不开写人、记事,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由于指导形式单一,造成了学生写作思路单一。这种格式化、程序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创新思维,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无个性、无新意的模仿式、套写式作文。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写,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强求一律,使原本无比广阔的生活强求相同,失去了作文的创新性和真实性。因此,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重视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写作教学中,实践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方法。它既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又是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同时还是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标志。那么,我们在确立作文指导与训练的科学体系时,就必须依照“实践——认识——实践”的顺序进行。
在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把作文回归到生活的起点。题目或材料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如果能透过题目或材料回到生活中去,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审视,分析其渊源、内涵、症结所在,命题作文何愁不能摆脱“掣肘”呢?
2.教会学生“剪碎生活”。“剪碎”一词源于清人李渔,他对写作有一个精当的比喻:“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这段话,生动地展示了写作从生活到文章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的“剪碎生活”、“凑成文章”八个字,却包含了一系列的内容。生活本身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都是完整的。构思为文,就必须按自己的旨意,设计形式,将其“剪碎”,然后按需要“凑成文章”。
3.反复雕琢,铸就美文。古人云,“文不惮改”。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游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同时也可突破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掌握写作技巧,是高级的智力劳动,我们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平时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我们必须根据人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他们把参与习作作为乐事。
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橘子》时,在完成“范文引路”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橘子成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橘子,我们到橘园观赏观赏,看看橘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随着欢快的乐曲,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橘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着悬挂在树上的橘子,仿佛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內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
综上所述,要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作文教学的编排作大量的修改和对教学方法作新的尝试,吸收一些新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