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朝花”作为鲁迅先生童年经历的完美诠释,童年作为生命的起始点,有着成人所不具备的好奇心,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可左右人们对于终身意义的解读。《朝花夕拾》中涉及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等散文,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价值的诠释,更是人类思想的重新解读。对此,本文对《朝花夕拾》中存在的生命含义进行重新分析。
  关键词:《朝花夕拾》;生命解读;童年经历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的代表之作,其观看主角不仅局限于儿童,而是利用儿童的视角,对幼年生活的回忆。该散文集主要由《小引》、《无常》、《父亲的病》、《范爱农》、《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等组成,主要作为鲁迅先生对于童年的追忆、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
  一、《狗·猫·鼠》
  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关于《狗·猫·鼠》散文的解读如下:鲁迅先生通过童年追忆的方式,对隐鼠救养与其摧残经历的回忆,对当时社会所展现的“正人君子”思想与行为进行批判,在嘲讽“正人君子”所做作为的同时,表述自身的憎恶之心,以及对于弱小群体的同情。《狗·猫·鼠》散文中:“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在对本文进行解读时,会因散文题目的限制,使人在潜意识的角度认为是作者与三种动物之间的故事。然而在进行通篇赏析后,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其中主要以狗与猫作为上层社会的主体,以鼠代表弱势群体,通过猫对鼠的玩弄与抛弃、与狮虎同宗却以媚态显现以及对弱小动物的残害,深刻讽刺与猫具有同等性质的人类。从整体上来看,《狗·猫·鼠》具有较强的批判性,但也无法忽视鲁迅先生的文学底蕴。
  二、《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先生从小由阿长女工带大,即鲁迅先生的保姆。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对于阿长的相处模式、情景进行讲述,通过对长妈妈善良、朴实以及迷信态度的描写,体现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激与尊敬之感,结合文字语言的运用,阐述作者对当时妇女真挚情感的怀念。如文章最后:“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完美地说明作者对长妈妈的念怀。笔者通过对长妈妈性格特点的分析,对文章进行详细说明。首先,阿长是劳动妇女的代表。阿长仅是长工妇女的称呼,在照顾作者数十年间,无人得知其姓名,只知阿长身份低下,无文化、青年守寡,在雇主家做长工,信奉儿童的金口。通读全篇,可知普通人的愿望,对于阿长属于奢侈的范畴。鲁迅先生在回忆中,对阿长的经历充满着同情。其次,阿长作为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主要体现在阿长的迷信心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体现着阿长的落后思想;儿童拔草或翻石头行为的出现,则认为孩子过于顽皮;正月初一,要求孩子对自己“恭喜”、吃福橘,属于吉利的象征。
  三、《无常》
  无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属于恶鬼,是对生命剥夺的载体。然而,在鲁迅先生笔下的无常则更具人情味,在对刚去世的儿童进行勾魂时,看到其母亲的悲伤,而自作主张将该名儿童“还阳半刻”,最后被阎王以40大板作为惩戒。鲁迅先生在针对无常回忆录中,通过对虚幻世界的描述,以无常形象为切入点,以此未结作者的悲凉之感,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社会、正人君子进行批判。在《无常》中,充分地描述旧社会人们对于黑暗社会的绝望,以及对命运的愤慨,而“阴间”遵循“公正裁决”的原则,促使人们思想得以寄托。“无常”一词来源于佛教,因世间万物具有常住不变的特点,而“无常”是自然真理的合理诠释。在民间更有“无常勾魂”一说,按照人们的思想,无常分为白无常、黑无常,其中白无常象征着光明,黑无常象征着恐惧与不安;按照民间的说法,鬼和人相同,都存在着和善恶之分。另外,关于无常帽子刻有字迹,可存在着多种观点,如“一见生财”、“天下太平”;“一白遮百丑”、“育碧一生黑”;“正在捉你”、“你也来了”。无论关于“无常”的何种说法,均无法离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与愿望的向往,更是代表着人类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的分析,可知《朝花夕拾》主要以回忆的角度,对旧社会的批判。可见,鲁迅先生对于黑暗社会的憎恶之心,利用文章特定人物性格的诠释,对社会世态、习俗文化的剖析,最终抒发自身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杨义.《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1–17.
  [2]宋剑华.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4(2):22–32.
  [3]王国杰.重述记忆:从《呐喊·自序》到《朝花夕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54–59.
其他文献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前身为创建于1949年的大兴县师范学校,2000年转轨为普通高中,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成为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在学校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重视文化基因的传承,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把培育“崇善、求真、阳光、向上”的兴华人作为育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助力学生实现心中美丽的梦。  立
期刊
摘要: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学创作领域有名的散文家,他在总结“五四”时期文学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对文人创作意识审美进行了创新开拓,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即强调散文创作的意境、感情和审美。文章从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审美意象、艺术特色几个方面对贾平凹散文语言艺术和写意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语言艺术;写意性  贾平凹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中注重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素养,调整自己生
摘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手段很多,其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认为言语行为类型有两部分所构成,一种是直接言语行为类型,另一种是间接言语行为类型。本文以《红楼梦》中人物语言为依托,对人物语言中感叹句的言语行为类型进行初浅的探索。重点从直接言语行为类型和间接言语行为类型这两个层面积极地展开论述。旨在为研究《红楼梦》人物语言提供参考。  关键词:感叹句;人物语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已经被译成多国译本,1920年至1922年出版的《国译汉文大成红楼梦》是《红楼梦》日译史上最早的一个前80回全译本。由平冈龙城、幸田露伴
【摘要】PPP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投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就PPP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论述分析,为PPP模式在建设工程领域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1、PPP模式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1.1 PPP模式的概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是指政府方与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关于《红楼梦》的很多问题,他们却很难达成共识;这是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时,都忽略了三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Si
摘要:《红楼梦》中的女性观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小说创作的宗旨也一直是红学界争议不断的命题,作为一部经典作品,研究其文本再探析其思想是“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之一。当今通行本第一回作者便在自嘲声中明言其创作“亦可使闺阁昭传”明显的是为身边所经历过的“闺阁中”人即女性立传。第二回则针对贾家的儿孙说“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主要针对的是贾赦、家政、贾琏、贾珍、贾宝玉、贾蓉等这一干男性了。“列
摘要:理查德·弗拉纳根是澳大利亚的著名小说家,凭借小说《崎路向北》斩获2014年第46届英国曼布克奖。本文搜集、总结了国外学者、作者、书评家对弗拉纳根及《崎路向北》的评论,以期论述《崎路向北》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及重要性。在泰缅铁路修建七十五周年之际,引起国内广大读者对这本小说的兴趣。  关键词:理查德·弗拉纳根;《崎路向北》;评论  理查德·弗拉纳根是澳大利亚的著名小说家。他于1961年出生于塔斯马
摘要:冯梦龙的《笑府》集社会万千气象,笑谈人生百态,是一部具有深厚韵味和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集。本文先从分析冯梦龙对于笑话这一文体的认识下手,再而探讨笑府中所反映的晚明士风现状及其成因。本文意在抛砖引玉,通过当时社会状况还原士人面貌,以窥晚明遗风。  关键词:冯梦龙;笑府;士风;讽刺  许正扬先生在《喻世明言·前言》中说道,“冯梦龙的名字之所以今天对于我们显得重要,却并不是由于他擅长诗文,精通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