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悲剧刺痛海归义工
云白天蓝,空气清新,瓜果飘香……2012年8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北京昌平区凤凰岭脚下的特奥爱心农庄时,不由得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走进农庄深处,一阵歌声传来——上百名中外游客,正品尝着农庄自产的水果,欣赏精彩的音乐剧《白雪公主》。演员们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29岁,全是智障孩子,但表演十分精彩。音乐剧结束,一个女孩又动情地演唱了《感恩的心》,令台下观众震撼不已。人群中一位50多岁的教授自豪地说:“唱歌的是我女儿!”他说自己虽桃李满天下,但女儿却是智障,他曾经想把孩子送人,不再过问……如今看到女儿站在舞台上歌唱,还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忍不住老泪纵横。
特奥农庄里住着50多个孩子,都是“特教就业实习基地”的智障生。在这里,他们学习叠被子、拖地、刷碗,学习种菜、施肥、采摘,在自建的艺术团里排演节目……农庄创办者张宇说,他就是要通过手把手教孩子们饮食起居,训练他们的生存技能,让他们凭劳动自食其力、走向社会,同时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38岁的张宇肤色黝黑,笑声爽朗。2002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他与妻子开始在家乡北京创业,不久就创办了自己的二手车经纪公司,还筹办了一本汽车杂志。那时的张宇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2004年,有着国际志愿者背景的张宇,结识了公益人士王丽娟。50多岁的王丽娟曾是一位文化交流老师,在国外执教近30年。退休后她本可以与定居美国的家人团聚,但在得知国内有不少盲人、聋哑人学校,却少有智障人学校时,她毅然留在北京自费办学,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智障人职业学校——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办学这些年,王丽娟操心和头疼的事没完没了,最让她烦恼的是学校的场地问题。有的房主不愿接受智障儿童,有的房主随意涨租金,王丽娟不得不经常带着孩子们搬家。
得知智光学校的遭遇后,张宇成了那里的一名铁杆志愿者。第一次驱车来到位于北京远郊的智光学校,张宇便被那个小小院落里的温馨氛围吸引了:院落很干净,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一个小男孩竟然上前拉住张宇的手,甜甜地叫了他一声“爸爸”。
王丽娟校长悄悄告诉张宇,这个孩子从小被父母遗弃,刚来时性格孤僻,还爱打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下,他慢慢找回了安全感。现在,他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师和志愿者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一遇到有人来学校,他就会叫人家爸爸或妈妈。张宇被王丽娟的善举所感动,此后每到周末都来做志愿者,不仅帮学校建起了网站,还做智障儿童教育及募捐等方面的工作。
有一次,张宇正在给岳父过生日,忽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他“女儿”智光馨参加活动时不小心磕破了嘴。张宇很焦急,当即扔下亲友,驾车往100公里外的北京赶。幸好,这个被他从街上捡来的7岁智障女孩并无大碍。第二天,妻子一回家就对他发飙:“上次好不容易赶上长假我们去海南旅游,刚到三亚你就被学校一个电话召回;这次老人好不容易见你一面,你竟在他切生日蛋糕时转身就走,你到底是跟我过日子还是跟那帮孩子呀?”张宇只得连连道歉。
张宇在和智障孩子朝夕相处中了解到,他们除了需要关爱,还想通过就业赢得尊严。然而,很多智障孩子从学校毕业后,要么找不到愿意接收他们的单位,要么就是工作不久便被辞退,原因是他们没有经过实习就直接上岗,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2006年下半年,从智光学校毕业不足一年的10名年轻人,先后在公司裁员中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其中一名叫晓晓的19岁男孩,甚至因为受不了失业的打击而跳楼自杀!
懂事的晓晓一直喊张宇“爸爸”,当把孩子沾满血迹的尸体抱上车时,张宇的心几乎要碎掉,他决定为这些孩子再做些什么。
让折翼天使舞进“联合国”
张宇了解到,在香港,政府有专门的行业用于设置庇护企业,由残障人士来从事相关工作。他大胆设想,智光学校也能开设自己的庇护工厂,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丽娟,对她说:“您已经为这个学校付出了很多,庇护工厂的事就交给我吧!”
可要找到智障人能够胜任的工作并非易事。整整半年多,张宇东奔西走,考察各种项目,联系政府和各方面的专家以及合作者。最终,英国皇家学院生化博士吴安平先生,从自己众多发明中选择了几个适合智障人加工的环保产品,让孩子们来做。2007年12月25日,庇护工厂正式揭牌,生产过滤水芯、节油宝和雪莲霜三种产品,30名毕业生正式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可这时,张宇的妻子却拿着离婚协议书找来了。因为无法忍受他不着家,妻子决定跟他离婚。张宇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只顾忙工厂的事,已经好久没给妻子打过电话,更别说回家了。他赶忙向妻子赔笑脸,作检讨,希望妻子回心转意。可妻子心意已决,说:“咱俩已经不可能了,你我根本不是一路人,你的心思不在事业上,也不在家庭上,就在这群孩子身上。”张宇伤心欲绝。
离婚后,张宇索性把家搬到了智光学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管理庇护工厂上。
然而,随着新一批学生临近毕业,张宇又犯了愁:三间不大的车间只能提供30个岗位,新毕业的孩子怎么办?张宇也考虑过把一些学生安置到他的二手车经纪公司,可根本没有适合的岗位。
2008年“六一”儿童节,智光学校组织了一次汇报演出。多才多艺的张宇带着几个中度智障的孩子排练了一个小品,没想到演出时观众席上笑声不断。张宇注意到,每一个表演者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他想,能不能把这些有表演天赋的孩子组织起来,让他们组建一个艺术团?这样应该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找到自信。经过和王丽娟协商,他们决定将艺术团命名为“特奥天使”,张宇担任团长。
接着,张宇开始满北京寻找排练场地。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艺海集团的老总听说有一群智障孩子要排练节目,慷慨地将自己公司三栋别墅的钥匙交给了张宇,把张宇感动得眼眶湿润。
尽管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但要说服家长让孩子们来排练节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孩子们的情况特殊,很多家长不希望他们抛头露面。张宇一家一家地拜访,经再三努力,终于凑够了12名演员。
云白天蓝,空气清新,瓜果飘香……2012年8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北京昌平区凤凰岭脚下的特奥爱心农庄时,不由得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走进农庄深处,一阵歌声传来——上百名中外游客,正品尝着农庄自产的水果,欣赏精彩的音乐剧《白雪公主》。演员们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29岁,全是智障孩子,但表演十分精彩。音乐剧结束,一个女孩又动情地演唱了《感恩的心》,令台下观众震撼不已。人群中一位50多岁的教授自豪地说:“唱歌的是我女儿!”他说自己虽桃李满天下,但女儿却是智障,他曾经想把孩子送人,不再过问……如今看到女儿站在舞台上歌唱,还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忍不住老泪纵横。
特奥农庄里住着50多个孩子,都是“特教就业实习基地”的智障生。在这里,他们学习叠被子、拖地、刷碗,学习种菜、施肥、采摘,在自建的艺术团里排演节目……农庄创办者张宇说,他就是要通过手把手教孩子们饮食起居,训练他们的生存技能,让他们凭劳动自食其力、走向社会,同时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38岁的张宇肤色黝黑,笑声爽朗。2002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他与妻子开始在家乡北京创业,不久就创办了自己的二手车经纪公司,还筹办了一本汽车杂志。那时的张宇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2004年,有着国际志愿者背景的张宇,结识了公益人士王丽娟。50多岁的王丽娟曾是一位文化交流老师,在国外执教近30年。退休后她本可以与定居美国的家人团聚,但在得知国内有不少盲人、聋哑人学校,却少有智障人学校时,她毅然留在北京自费办学,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智障人职业学校——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办学这些年,王丽娟操心和头疼的事没完没了,最让她烦恼的是学校的场地问题。有的房主不愿接受智障儿童,有的房主随意涨租金,王丽娟不得不经常带着孩子们搬家。
得知智光学校的遭遇后,张宇成了那里的一名铁杆志愿者。第一次驱车来到位于北京远郊的智光学校,张宇便被那个小小院落里的温馨氛围吸引了:院落很干净,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一个小男孩竟然上前拉住张宇的手,甜甜地叫了他一声“爸爸”。
王丽娟校长悄悄告诉张宇,这个孩子从小被父母遗弃,刚来时性格孤僻,还爱打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下,他慢慢找回了安全感。现在,他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师和志愿者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一遇到有人来学校,他就会叫人家爸爸或妈妈。张宇被王丽娟的善举所感动,此后每到周末都来做志愿者,不仅帮学校建起了网站,还做智障儿童教育及募捐等方面的工作。
有一次,张宇正在给岳父过生日,忽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他“女儿”智光馨参加活动时不小心磕破了嘴。张宇很焦急,当即扔下亲友,驾车往100公里外的北京赶。幸好,这个被他从街上捡来的7岁智障女孩并无大碍。第二天,妻子一回家就对他发飙:“上次好不容易赶上长假我们去海南旅游,刚到三亚你就被学校一个电话召回;这次老人好不容易见你一面,你竟在他切生日蛋糕时转身就走,你到底是跟我过日子还是跟那帮孩子呀?”张宇只得连连道歉。
张宇在和智障孩子朝夕相处中了解到,他们除了需要关爱,还想通过就业赢得尊严。然而,很多智障孩子从学校毕业后,要么找不到愿意接收他们的单位,要么就是工作不久便被辞退,原因是他们没有经过实习就直接上岗,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2006年下半年,从智光学校毕业不足一年的10名年轻人,先后在公司裁员中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其中一名叫晓晓的19岁男孩,甚至因为受不了失业的打击而跳楼自杀!
懂事的晓晓一直喊张宇“爸爸”,当把孩子沾满血迹的尸体抱上车时,张宇的心几乎要碎掉,他决定为这些孩子再做些什么。
让折翼天使舞进“联合国”
张宇了解到,在香港,政府有专门的行业用于设置庇护企业,由残障人士来从事相关工作。他大胆设想,智光学校也能开设自己的庇护工厂,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丽娟,对她说:“您已经为这个学校付出了很多,庇护工厂的事就交给我吧!”
可要找到智障人能够胜任的工作并非易事。整整半年多,张宇东奔西走,考察各种项目,联系政府和各方面的专家以及合作者。最终,英国皇家学院生化博士吴安平先生,从自己众多发明中选择了几个适合智障人加工的环保产品,让孩子们来做。2007年12月25日,庇护工厂正式揭牌,生产过滤水芯、节油宝和雪莲霜三种产品,30名毕业生正式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可这时,张宇的妻子却拿着离婚协议书找来了。因为无法忍受他不着家,妻子决定跟他离婚。张宇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只顾忙工厂的事,已经好久没给妻子打过电话,更别说回家了。他赶忙向妻子赔笑脸,作检讨,希望妻子回心转意。可妻子心意已决,说:“咱俩已经不可能了,你我根本不是一路人,你的心思不在事业上,也不在家庭上,就在这群孩子身上。”张宇伤心欲绝。
离婚后,张宇索性把家搬到了智光学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管理庇护工厂上。
然而,随着新一批学生临近毕业,张宇又犯了愁:三间不大的车间只能提供30个岗位,新毕业的孩子怎么办?张宇也考虑过把一些学生安置到他的二手车经纪公司,可根本没有适合的岗位。
2008年“六一”儿童节,智光学校组织了一次汇报演出。多才多艺的张宇带着几个中度智障的孩子排练了一个小品,没想到演出时观众席上笑声不断。张宇注意到,每一个表演者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他想,能不能把这些有表演天赋的孩子组织起来,让他们组建一个艺术团?这样应该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找到自信。经过和王丽娟协商,他们决定将艺术团命名为“特奥天使”,张宇担任团长。
接着,张宇开始满北京寻找排练场地。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艺海集团的老总听说有一群智障孩子要排练节目,慷慨地将自己公司三栋别墅的钥匙交给了张宇,把张宇感动得眼眶湿润。
尽管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但要说服家长让孩子们来排练节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孩子们的情况特殊,很多家长不希望他们抛头露面。张宇一家一家地拜访,经再三努力,终于凑够了12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