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鼓励应该更有针对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且更要讲究策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那么,教师该如何鼓励学生呢?本文将做重点介绍。
关键词:鼓励 策略 激励
美国心理学之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学生往往把班主任的评价看得很重,尤其是一个青春期的中学生“遭到”表扬时,他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动力,因为他在大众面前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那么,教师该如何鼓励学生呢?鼓励应该更有针对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且更要讲究策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班小哲行为习惯差,桌子上堆满零食和凌乱的书本,经常不交作业,每周都成为各科老师“交流”的对象。而且他在校期间酷爱打篮球,即使在课间也要在走廊拍几下。结果第一次段考成绩出来,比入学成绩下降了300多名。我抱着“没有学生是差生”的理念,开始对他进行鼓励教育。上课时,遇到最容易解答的问题,我总是让他来回答,以提升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晚修时经常找他谈心,指出他阳光清秀、幽默活泼、乐于助人、讲义气重情感的优点,并且给他讲当前就业的不易,用自己的视角阐释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别,意在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还对他不能完成作业予以理解和宽容。刚开始的一周,他的作业情况有些改观,到了第二周,当我对他信心倍增的时候,他却“涛声依旧”了,“仿佛一瞬间,一切又回到从前”。
经历这次打击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为什么经常不交作业?是因为他不会做?还是不想做?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了解到小哲的父母都是教师且两地分居,他小时候一直都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由于长辈的溺爱,小学以来生活与学习习惯较差,但由于比较聪慧,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小学、初中时班主任也找家长谈过小哲作业的问题,但家长批评教育他时,他就找爷爷过来做“挡箭牌”,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他的行为为什么不能有持续性?小哲的行为习惯差,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另外,处在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弱,如果没有内驱力无法改变沉积多年的不良习惯。
他为什么没有太大的触动?小哲是一个15岁的男孩,他的内心还比较单纯,而且社会阅历不深,再加上家庭条件尚可,他无法理解就业的艰难,他可能有一些触动的就是老师比较赏识我,我要努力一点让老师开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策略,不单纯把鼓励的原则放在口头上与思想上,更注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把鼓励的原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1.个性化激励。由于小哲酷爱篮球,对NBA情有独钟,我便发挥我的优势(铁杆篮球迷),时常和他沟通一下他喜欢的明星球员及典型球队的战术策略,从而建立起交流的情感基础。此外,我还跟他讲姚明与科比的励志故事。尤其是侧重讲姚明虽拿着千万年薪仍在周末增加训练和科比每天训练投篮两千次的细节,进而联系到勤奋之于学习、成功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学习的内驱力。
2.针对性鼓励。作为班主任,我兼任班上的语文教师,小哲的语文作业偶尔还是做的。所以每当小哲的语文作业有一点点进步时,我就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进行讲评,多讲优点,少讲不足,关键是纵向和他之前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免他自己觉得突兀或其他同学有想法。偶尔一次做得不错时,我就将他的作业与其他同学的优秀作业复印出来,并贴在教室显著位置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
3.契约式激励。在建立情感基础后,针对小哲违反班班级条约的行为,我没有采取严厉批评的策略,而是采取契约式激励的措施。原因是小哲多年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惩罚手段,普通的惩罚策略已经对他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针对小哲讲义气、重情感的性格,经协商,我和小哲私下约法三章:(1)我承诺小哲在学校考试的成绩不发送给家长,只用电话与家长简单交流;(2)他在学校所有的不良行为不告诉家长,尤其是他爸爸;(3)小哲出现不良行为时,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时除向全班做出书面承诺外,还要用为班级做贡献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升为保证,功过相抵。如自习课大声讲话,第二次需向全班同学作出不再讲话的书面承诺,同时私下向我保证在小测中班级前进2名;走廊踢球,第二次需向全班同学作出不在走廊踢球的书面承诺,同时私下向我保证在下一次段考中总成绩前进5名,否则篮球暂时没收,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就这样,到期末时,小哲的操行与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期末市联考除政史地外,六科成绩平均分在75分以上。更让我欣慰的是,高一文理分班的时候,小哲找到我,跟我说:“王老师,你教几班?我还想在你的班上。”也许是缘分或者巧合,文理分班后,小哲依然还在我的班级,所以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责编 张宇)
关键词:鼓励 策略 激励
美国心理学之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学生往往把班主任的评价看得很重,尤其是一个青春期的中学生“遭到”表扬时,他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动力,因为他在大众面前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那么,教师该如何鼓励学生呢?鼓励应该更有针对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且更要讲究策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班小哲行为习惯差,桌子上堆满零食和凌乱的书本,经常不交作业,每周都成为各科老师“交流”的对象。而且他在校期间酷爱打篮球,即使在课间也要在走廊拍几下。结果第一次段考成绩出来,比入学成绩下降了300多名。我抱着“没有学生是差生”的理念,开始对他进行鼓励教育。上课时,遇到最容易解答的问题,我总是让他来回答,以提升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晚修时经常找他谈心,指出他阳光清秀、幽默活泼、乐于助人、讲义气重情感的优点,并且给他讲当前就业的不易,用自己的视角阐释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别,意在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还对他不能完成作业予以理解和宽容。刚开始的一周,他的作业情况有些改观,到了第二周,当我对他信心倍增的时候,他却“涛声依旧”了,“仿佛一瞬间,一切又回到从前”。
经历这次打击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为什么经常不交作业?是因为他不会做?还是不想做?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了解到小哲的父母都是教师且两地分居,他小时候一直都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由于长辈的溺爱,小学以来生活与学习习惯较差,但由于比较聪慧,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小学、初中时班主任也找家长谈过小哲作业的问题,但家长批评教育他时,他就找爷爷过来做“挡箭牌”,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他的行为为什么不能有持续性?小哲的行为习惯差,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另外,处在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弱,如果没有内驱力无法改变沉积多年的不良习惯。
他为什么没有太大的触动?小哲是一个15岁的男孩,他的内心还比较单纯,而且社会阅历不深,再加上家庭条件尚可,他无法理解就业的艰难,他可能有一些触动的就是老师比较赏识我,我要努力一点让老师开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策略,不单纯把鼓励的原则放在口头上与思想上,更注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把鼓励的原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1.个性化激励。由于小哲酷爱篮球,对NBA情有独钟,我便发挥我的优势(铁杆篮球迷),时常和他沟通一下他喜欢的明星球员及典型球队的战术策略,从而建立起交流的情感基础。此外,我还跟他讲姚明与科比的励志故事。尤其是侧重讲姚明虽拿着千万年薪仍在周末增加训练和科比每天训练投篮两千次的细节,进而联系到勤奋之于学习、成功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学习的内驱力。
2.针对性鼓励。作为班主任,我兼任班上的语文教师,小哲的语文作业偶尔还是做的。所以每当小哲的语文作业有一点点进步时,我就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进行讲评,多讲优点,少讲不足,关键是纵向和他之前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免他自己觉得突兀或其他同学有想法。偶尔一次做得不错时,我就将他的作业与其他同学的优秀作业复印出来,并贴在教室显著位置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
3.契约式激励。在建立情感基础后,针对小哲违反班班级条约的行为,我没有采取严厉批评的策略,而是采取契约式激励的措施。原因是小哲多年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惩罚手段,普通的惩罚策略已经对他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针对小哲讲义气、重情感的性格,经协商,我和小哲私下约法三章:(1)我承诺小哲在学校考试的成绩不发送给家长,只用电话与家长简单交流;(2)他在学校所有的不良行为不告诉家长,尤其是他爸爸;(3)小哲出现不良行为时,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时除向全班做出书面承诺外,还要用为班级做贡献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升为保证,功过相抵。如自习课大声讲话,第二次需向全班同学作出不再讲话的书面承诺,同时私下向我保证在小测中班级前进2名;走廊踢球,第二次需向全班同学作出不在走廊踢球的书面承诺,同时私下向我保证在下一次段考中总成绩前进5名,否则篮球暂时没收,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就这样,到期末时,小哲的操行与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期末市联考除政史地外,六科成绩平均分在75分以上。更让我欣慰的是,高一文理分班的时候,小哲找到我,跟我说:“王老师,你教几班?我还想在你的班上。”也许是缘分或者巧合,文理分班后,小哲依然还在我的班级,所以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