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游和出境游人数连年增长的同时,入境游也迎来了新发展。旅游英语在旅游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单一的语言层面研究扩展到经济层面的研究,论述了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并分析其直接和间接产出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旅游英语;语言特点;经济价值
【作者简介】王琴琴(1984.06-),女,汉族,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 “语言经济学视域下丹东旅游景区英文宣传策略研究”(2017QN020)。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8年,外国人入境游人数达到14120万人次,与此同时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271亿美元,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在对外宣传和服务中,旅游英语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对其语言特点和经济价值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1.专业性。旅游英语属于ESP范畴,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译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专门用途语言(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中的一种。ESP是与EGP(通用英语)相对”。旅游英语是由旅游专业领域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构成的专门应用于旅游行业的语言。其中旅游景点涉及的很多专有名词都有其固定的译法,不能随意替换,例如,北京的故宫,因为它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又名紫禁城,所以其英文翻译为the Imperial Palace或the Forbidden City, 汉语名称中的故字和紫字并没有出现在英文名称中,而且也不能用其他的英文单词代替上述词汇。
2.多样性。相对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多样性是旅游英语的一大特色。旅游英语的文本可以出现在多种场合,如景区标识语、旅游形象宣传片、导游词、甚至是美食介绍中,因此旅游英语的风格也具有多样性。景区的标识语有指示、提醒、限制等功能,其表达风格也较为简洁、明晰,如为了提醒游人注意安全,景区就会设置Keep off the water(远离池塘)的标识。
景区宣传片的目的是提升景区影响力和提高景区收益,其文本则更为优美、浪漫、富有画面感和情节性。但人们经常看到的景区宣传片通常是中文配音加中文或者英文字幕。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中文配音的宣传片和其英文字幕的内容不是完全相同,因为英文字幕占据的篇幅较大,如果完全一一对应,字幕的字体会非常小,即便是有字幕也很难看清楚,从而失去了其出现的价值。但为了保留汉语的优美意境并与视频内容相呼应,英文的字幕仍会保留一些唯美的词汇,例如在介绍九寨沟时就出现了limpid(清澄的),sparkling(闪烁的),captivate(迷惑的)等具有画面感的词汇。
而导游词的文本有部分与景区的介绍相似,但因为导游词还包含着与游客交流的部分,所以其文本有很多与游客互动的成分,例如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故宫前,会向游客提问:Now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How many houses are there in the Forbidden City? (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故宫有多少间房呢?) 在激起了游客的兴趣之后,才具体展开介绍。
3.综合性。既然旅游英语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其文本内容必然包罗万象。例如对于景点的介绍文本中就会涉及政治、历史、宗教、地理、建筑、军事、民俗等多个方面,所以旅游英语实际是旅游知识 英语解释的综合体,这对旅游英语文本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景点都要有英文的介绍,毫无针对性的千篇一律的翻译反而会贬损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同时如何让旅游英语在使用中发挥1 1大于2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跨文化性。“语言是文化之舟,是文化的重要组分;同时语言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英语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跨文化也是旅游英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游客来到景区不单单是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体验当地的旅游文化才是重点。为了让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旅游英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除了准确的传递汉语表述的内容外,尊重中外文化差异,减少文化交流障碍,促进文化互鉴共存,以外国游客容易理解的表达提高交流的效力才能使旅游英语发挥更大的价值。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七夕节都有很多年轻人身穿汉服游苏杭、寻佳偶,而七夕前后也是旅游旺季,这其中不乏外国游客驻足观赏,甚至合影留念。这样的节日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好机会。在介绍七夕节时,如果简单的将其译成Double Seventh Festival或者Qixi Festival,外国游客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也失去了这个节日本身具有的浪漫色彩。考虑到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性,这里可以将七夕节翻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便能很好的提升交流效果。
二、旅游英語的经济价值
1.吸引游客和外资。旅游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就吸引外国游客和外资。中国的入境旅游发展几经起伏,从1980-1999年间的黄金时期,到2008年前后的萧条时期,再到2014年触底反弹,可以说中国的入境游正在从全面恢复转入持续增长。最直接的变化是各大知名景区外国导游和外国游客的面孔增多了,同时来自外商的投资也增加了,在旅游的很多环节中,游客很可能在享受着外资企业带来的服务。例如,在海南已经有两家中外合资的旅行社落地,同时外籍邮轮多点挂靠、国际知名的探索极限主题公园建设、允许外商在文博产业园投资等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中。
旅游英语在吸引外国游客和外资企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旅游资源领域,尤其是在对景区的介绍和宣传上旅游英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本积累,其中不乏优秀的范例,但在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因此更好的发挥旅游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2.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旅游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是由人来实现的。而旅游英语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者有必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否则还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高校需要承担培养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旅游人才。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普遍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例如,高教出版社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这些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语言作为一项人力资本,培养专业人才这种对语言技能的投资必将对我国旅游形象的推广产生可观收益”。
3.宣传国家形象。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起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这是中国在新时期对外开展国家公关的标志。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逐渐在外国受众中显露出了审美疲劳。除了故宫、长城、京剧、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是否还有其他更具吸引力、更加能够反映普通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图景呢?旅游宣传片为宣传国家形象打开了新的窗口。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各有不同,尤其是独具风情的古城名镇、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注重质量、注重协调、注重多元的真实体现。所以旅游英语需要跨出仅仅作为交流媒介身份的传统认识,与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相对接,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将其自身特点充分转化成经济价值,为国家形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助力。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旅游英语是旅游行业的职业语言,同其他人力资本一样,语言也同样具有经济价值,重视其经济价值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特点,激发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鹏,刘伟香.初探中美两国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相关研究[J].文化创新与比较研究,2019,(05):82-83.
[2]颜红梅.旅游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6):286-287.
[3]赵星南,郑丽萍.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的翻译[J].海外英语(下半月),2018,(08):152-153.
【关键词】旅游英语;语言特点;经济价值
【作者简介】王琴琴(1984.06-),女,汉族,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 “语言经济学视域下丹东旅游景区英文宣传策略研究”(2017QN020)。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8年,外国人入境游人数达到14120万人次,与此同时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271亿美元,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在对外宣传和服务中,旅游英语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对其语言特点和经济价值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1.专业性。旅游英语属于ESP范畴,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译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专门用途语言(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中的一种。ESP是与EGP(通用英语)相对”。旅游英语是由旅游专业领域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构成的专门应用于旅游行业的语言。其中旅游景点涉及的很多专有名词都有其固定的译法,不能随意替换,例如,北京的故宫,因为它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又名紫禁城,所以其英文翻译为the Imperial Palace或the Forbidden City, 汉语名称中的故字和紫字并没有出现在英文名称中,而且也不能用其他的英文单词代替上述词汇。
2.多样性。相对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多样性是旅游英语的一大特色。旅游英语的文本可以出现在多种场合,如景区标识语、旅游形象宣传片、导游词、甚至是美食介绍中,因此旅游英语的风格也具有多样性。景区的标识语有指示、提醒、限制等功能,其表达风格也较为简洁、明晰,如为了提醒游人注意安全,景区就会设置Keep off the water(远离池塘)的标识。
景区宣传片的目的是提升景区影响力和提高景区收益,其文本则更为优美、浪漫、富有画面感和情节性。但人们经常看到的景区宣传片通常是中文配音加中文或者英文字幕。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中文配音的宣传片和其英文字幕的内容不是完全相同,因为英文字幕占据的篇幅较大,如果完全一一对应,字幕的字体会非常小,即便是有字幕也很难看清楚,从而失去了其出现的价值。但为了保留汉语的优美意境并与视频内容相呼应,英文的字幕仍会保留一些唯美的词汇,例如在介绍九寨沟时就出现了limpid(清澄的),sparkling(闪烁的),captivate(迷惑的)等具有画面感的词汇。
而导游词的文本有部分与景区的介绍相似,但因为导游词还包含着与游客交流的部分,所以其文本有很多与游客互动的成分,例如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故宫前,会向游客提问:Now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How many houses are there in the Forbidden City? (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故宫有多少间房呢?) 在激起了游客的兴趣之后,才具体展开介绍。
3.综合性。既然旅游英语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其文本内容必然包罗万象。例如对于景点的介绍文本中就会涉及政治、历史、宗教、地理、建筑、军事、民俗等多个方面,所以旅游英语实际是旅游知识 英语解释的综合体,这对旅游英语文本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景点都要有英文的介绍,毫无针对性的千篇一律的翻译反而会贬损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同时如何让旅游英语在使用中发挥1 1大于2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跨文化性。“语言是文化之舟,是文化的重要组分;同时语言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英语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跨文化也是旅游英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游客来到景区不单单是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体验当地的旅游文化才是重点。为了让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旅游英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除了准确的传递汉语表述的内容外,尊重中外文化差异,减少文化交流障碍,促进文化互鉴共存,以外国游客容易理解的表达提高交流的效力才能使旅游英语发挥更大的价值。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七夕节都有很多年轻人身穿汉服游苏杭、寻佳偶,而七夕前后也是旅游旺季,这其中不乏外国游客驻足观赏,甚至合影留念。这样的节日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好机会。在介绍七夕节时,如果简单的将其译成Double Seventh Festival或者Qixi Festival,外国游客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也失去了这个节日本身具有的浪漫色彩。考虑到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性,这里可以将七夕节翻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便能很好的提升交流效果。
二、旅游英語的经济价值
1.吸引游客和外资。旅游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就吸引外国游客和外资。中国的入境旅游发展几经起伏,从1980-1999年间的黄金时期,到2008年前后的萧条时期,再到2014年触底反弹,可以说中国的入境游正在从全面恢复转入持续增长。最直接的变化是各大知名景区外国导游和外国游客的面孔增多了,同时来自外商的投资也增加了,在旅游的很多环节中,游客很可能在享受着外资企业带来的服务。例如,在海南已经有两家中外合资的旅行社落地,同时外籍邮轮多点挂靠、国际知名的探索极限主题公园建设、允许外商在文博产业园投资等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中。
旅游英语在吸引外国游客和外资企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旅游资源领域,尤其是在对景区的介绍和宣传上旅游英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本积累,其中不乏优秀的范例,但在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因此更好的发挥旅游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2.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旅游英语的直接经济价值是由人来实现的。而旅游英语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者有必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否则还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高校需要承担培养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旅游人才。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普遍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例如,高教出版社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这些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语言作为一项人力资本,培养专业人才这种对语言技能的投资必将对我国旅游形象的推广产生可观收益”。
3.宣传国家形象。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起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这是中国在新时期对外开展国家公关的标志。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逐渐在外国受众中显露出了审美疲劳。除了故宫、长城、京剧、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是否还有其他更具吸引力、更加能够反映普通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图景呢?旅游宣传片为宣传国家形象打开了新的窗口。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各有不同,尤其是独具风情的古城名镇、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注重质量、注重协调、注重多元的真实体现。所以旅游英语需要跨出仅仅作为交流媒介身份的传统认识,与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相对接,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将其自身特点充分转化成经济价值,为国家形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助力。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旅游英语是旅游行业的职业语言,同其他人力资本一样,语言也同样具有经济价值,重视其经济价值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特点,激发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鹏,刘伟香.初探中美两国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相关研究[J].文化创新与比较研究,2019,(05):82-83.
[2]颜红梅.旅游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6):286-287.
[3]赵星南,郑丽萍.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的翻译[J].海外英语(下半月),2018,(0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