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古诗词解析方法指导学生文本赏析的有效尝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出现率是很高的,从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来看,这是一位颇受青睐的诗人。而解读苏学士的作品,尤其是初中教材所选用的作品,最好不要孤立来看,应该说这部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呈现的作家形象都有共性。对于人教版所选择收录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理解,众说不一,有的认定此乃中秋咏月思念亲人的抒情之作,笔调明朗、乐观;有的强调作者在借词作慨叹自己政治命运的不济,其基调是低沉的,是聊以自慰的无奈;教学参考书的分析,则突出词作的浪漫色彩和词人豁达的胸襟,忽略词人的政治生活和思亲情绪对词作的影响……凡此种种,皆有见地。
  但从我个人对这首词理解的角度而言,感觉总是各执一词,难以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出词作的内蕴,真切地表述出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以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我们不妨通过提问解词法、对比归纳法、演绎推理法等古诗词解析的有效方法来引导学生细案品读,据此了解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苏轼词作的风格,了解作品的文学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魅力。
  一、提问解词法,树立分析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需要理解掌握的关键词汇以提问的形式提示出来。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注意并对其含义有初步的理解,以便在全词的解析学习中,有的放矢。因其为教学的重点,将是全部教学过程所围绕的中心议题,以期解决教学过程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部分。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将重点词汇以提问形式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可以实现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总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关注古诗词的解读。使学生对古诗词解读时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完成问题的解答。同时,解决在这首词的解析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的:文学性语言特色的理解和对作家人格魅力的把握。
  教师在解说中应反复强调“想象”和“夸张”,这是“浪漫主义”手法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和解析方法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在阅读中解决:何处想象丰富,运用了夸张,超出了实际生活的范畴又在情理之中。通过学生自己诵读文本,便不难得到“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均是想象出来的,不是事实如此。并能够解析说明这些诗句是如何运用夸张和想象,将当时的情景状态书写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这个教学设想和古诗词文本解析方法应用在导入课堂和全文释义之后的第三环节——深入品赏古诗词部分。学生对全文结构及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本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概括。放在这个环节的好处是,学生有了一定资料的阅读和对全文有了相当多的整体性感知,已经具备了对文本进行思考解析的前提条件。在他们的大脑中已经若隐若现地开始分析,思考。这时,给予提问并解词,无疑是给学生深化理解古诗词文本以很好的凭借,通过这个凭借,实现思考、解析和推导结论。
  当然,也可以根据布置预习的要求和预习情况,将这一文本解析方法应用于导入新课中。在新课开始时,便以“侦破”的神秘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有利于整个课堂学生注意力的管理,更有助于确立课堂主线和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当然,如果选择这种开课,建议将需要解词的词语设计在板书中,以方便随时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被解词的词汇含义,深化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二、对比归纳法,明晰诗词文学特色
  通过类比归纳,了解作家作文时,将内心情感和知识作为对象,冷静思考,冷静对待。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学创作手法。具体到本文的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对表达意象词汇(事物)进行对比归纳,以深入理解其含义及意象指向。“明月”是意象很浓厚的词汇。在很多的诗文中,都以“明月”为意象,以表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用课件形式列出下面诗词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逐诗逐句,解析诗词中明月的意象,然后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表达明月的意象是什么?通过问答教学法,完成对比归纳过程。在问答中,帮助学生对比归纳出“明月”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为“相思”“思念”的情感外化的意象之物。引导学生解析同一作家不同诗词作品,对比归纳作品蕴含的作家的精神志趣,从而提炼出作家的人格魅力。
  3.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世界出发,类比在相同境遇下,自己与作家的不同反应,归纳总结诗人的情感世界。以问答教学法为方法,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类比自己的情况和作家的情况,进而分析体悟作家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体味苏东坡在困难中生活,却生活志趣丰满,心理疏导能力高超,内心境界豁达。
  在教学设计中,环节1、2可设计在“拓展迁移”教学环节当中。通过在更为丰富的诗词海洋中选择具有相同语素或事物的词汇,引导学生对其是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固定下来的意象进行考察,进而得出结论,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事物及词汇。环节3一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在新课程导入中。因为其具有统领整个课程的能力,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细细体会。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应用于作文写作的学习和探讨中。
  三、演绎推理法,探究情感思想
  通过对作品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演绎,来获取基本的发展逻辑,再通过这里逻辑与作品情绪表达的相互映衬和矛盾,进一步解释和印证作家高度的思想境界和豁达胸襟及人生哲学。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简述如何根据作家的的仕途生活经历、情感世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家及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东坡心中,其弟苏辙占据着重要地位。兄弟二人虽然性格迥异,东坡外向直爽才华外露,苏辙内向沉稳才气内敛,但手足之间情谊深重。兄弟俩同考科举,双双名题金榜,因苏母病逝,兄弟俩辞官守丧。三年后出山,在各赴仕途之际,这对相伴21载的兄弟互和诗歌,依依作别。后在“乌台诗案”东坡遭陷之时,苏辙请求削职为民替兄赎罪,足见手足情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写在词人被贬之时,亲人分离之际,原是真情不经意流露之作。仕途之忧的凝重,亲人之思的感伤,实乃时境所造,而消沉、萎靡绝非东坡的个性,在他这里,旷达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是任何的阴郁也遮掩不住的。
  让学生总结苏东坡的仕途经历、情感经历和人格魅力,并通过总结与学生共同探究常人在这种状况下一般的表现。以逻辑推演,常人遇到这些磨难和情感经历当会充满悲观情绪,其人格表达一般为恨世嫉俗,郁郁难平。对中秋花好月圆之夜充满唏嘘和怨怼。这时,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从中找到情绪情感表达的语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引导学生注意,此时苏轼被贬密州,可谓在野,那“天上宫阙”难免有皇朝中央之嫌。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即使他身为在野之微臣,仍然一副凛然正气,怀抱报效祖国的热望。在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不应有恨”四字又突显了苏东坡对惨淡境遇的态度。常人怨怼有恨,苏东坡再次强调了“不应有”。紧接着他就写了道理,这是他的智慧,以旷达的人格,面对一切,以智者的反思去解脱“有恨”。最后一句,千古佳作,他书写了如何寄托他与其弟苏辙的思念,即是“千里共婵娟”。这些反差都要从常人逻辑中理解苏轼的独特人生哲学。
  从以上论述我们得出,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解析方法解析古诗词时,教师首先应当将古诗词解析的主体地位让出来给学生,把握好自己主导的角色。以启发式提问和清理障碍难解词句,以及构建古诗词解析方法框架为主要引导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完成框架内具体分析推导过程,获得结论。
  在整个解析过程中,学生处于思考和分析的主体角色中,跟着教师的指引“脚步”亦步亦趋,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并初步掌握古诗词解析方法。从例文的教学解析过程中,理解苏东坡这首词作极具浪漫色彩的文本特色,以及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哲学。
  (蔡晓梅,徐州市第十三中学,2210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为给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三农提供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整合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12396"专家热线电话、专题网站和手机客户端软件,建立福建星火科技12396信息
研究了对苯二胺类防老剂4010、4010NA、4020、4030对CTPB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及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苯二胺类防老剂与CTPB固体推进剂中的固化剂MAPO发生反应,可作
为研究固体燃气涡轮火箭发动机(SP—ATR)补燃室掺混燃烧规律,建立了一种采用多喉道喷管进行落压模拟的补燃室掺混燃烧实验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开展了典型工况下的地面直连实验研究,
相对其他农作物而言,马铃薯的适应性更强,抗逆表现更为突出,是地方民众高产创收的首选农作物。为此,以"春播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选种、选地以及
绿色管理是近年来企业管理的新思维.绿色管理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视绿色管理,要把它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因此,应研究绿色管理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