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我们这座城市的“China Girl”(中国女孩),每次走在路上,总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老老少少跟我打招呼,方式如下:
“Honey!”
“Baby!”
“My sweety!”
“你好!”
“안녕하세요!”(韩语你好)
“こんにちは!”(日语你好)
……
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每次听了都觉得好笑,最开始的时候以为他们分不清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就像我分不清楚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一样。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把所有跟中国人长得差不多的如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都叫“China”,甚至以为日本和韩国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我听到过这样的问题:“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一个省,为什么发音差别这么大啊?”
还有的朋友明明知道我是中国人,却在日本大地震之后无比同情地抱着我说:“我看了电视了,非常惨烈,你的家人还好吧?”
我不解地看着她,问:“发生什么事了吗?”
“日本地震了啊。”
“可是我家在中国啊。”
“哦,难道这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哎,拜托,你的地理考试真的过关了吗?”我常常被周围的朋友弄得晕头转向,便嘲笑他们“不学无术”。但实际上,中国离南非的距离超过了地球的半径,而世界的主流聚焦却在欧美,彼此互不了解也很正常。就像也有国内的好朋友问我:“你在南非的哪个国家啊?”他们以为“南非”跟“东亚”、“西欧”、“北非”一样,是地区名而不是国家名。
想跟我学中国功夫的两个小跟班
张盈 成都人,本刊驻南非记者。以赤子之心处世,用灵动之眼看人。风吹过,鸟飞过,一花一沙,都是我眼中最美的世界。
两三个月前,我们院子里搬进来一家黑人,男人是当地的警察,两个黑人小孩很喜欢来我家玩,不仅因为我们家有很多玩具和故事书,还因为他们想跟我学“中国功夫”。在南非人的观念中,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中国功夫,不仅仅因为好莱坞的电影里有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少林寺,还因为在南非确实有中国人以太极拳空手将两三个持枪歹徒制服的真实故事。所以,连我这样瘦瘦矮矮的女生,在他们眼里也是功夫不外露的武术继承者。
会中国功夫在学校里会很酷哦!所以我又有了两个小跟班。我问:“你们最想学哪招啊?”
大男孩说:“我想学那个喝醉了酒站不稳还能把人打趴下的。”
小女孩说:“我想学那个在湖里还能飞来飞去的。”
我强忍住笑,说:“虽然你们想学的东西各不相同,但要练武功,首先就得有基本功,也叫内力。”
小女孩问:“什么是内力啊?”
我当然也解释不清楚啦,于是就比划了一个扎马步的动作,告诉他们:“从这个开始练吧,20分钟不许动。”
他们龇牙咧嘴地坚持了5分钟,然后就倒在地上,问我道:“安妮阿姨,我们练这个要练几天啊?”
“也许得五年吧。”
“五年?”他们瞪大眼睛:“五年之后呢?”
“五年之后用你们的拳头去打石头,直到把石头打碎为止。”
他们俩兄妹面面相觑,呆了一会儿,说:“这么恐怖啊!”
我终于笑出声来:“其实中国的武功不是你们想象的这种Show,但也没阿姨说的这么恐怖。”但我该怎样对这两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解释基于中国文化之下的中国武术呢,于是我给他们一人发了一个棒棒糖:“等你们长大了,去中国看看就能明白啦。”
可是,见过我炒黄瓜鸡蛋的小男孩却迟疑地说:“可是你们都不吃肉!我去了中国会不习惯!”
我哭笑不得,“中国有的是肉啊,只是做法不同而已。而且,中国的美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连奥巴马都去姚明开的餐厅呢!”
“谁是奥巴马,谁是姚明啊?”
轮到我和他们面面相觑了。南非就是这样,整个国家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主流目光之外,而南非国内的大多数人,却从不关心国际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每周六和周日的橄榄球比赛和板球比赛。
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和“中国”发生点什么关系
即使南非人对中国的了解少之又少,但“中国”已经渗透到南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非99%以上的服装和日用品是从中国进口的,无论是锅碗瓢盆、箱包玩具还是床上用品,统统是“Made in China”。作为整个非洲经济中心的约翰内斯堡,批发城全都叫China Town,China Mall之类的,各种商品是如下这样“明码标价”的:“R165.00,一百二十”,别人要批发东西只能以165兰特购买,中国人却只需要120兰特就可以了。
这种条件下,当然是中国人做生意占优势,所以,每一个城市,超市和服装店都垄断在中国人手里。这会引起当地保守派的不满,他们认为中国人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另外,廉价的中国商品也让南非国内的制造业大大受挫。有一年,为了扶持本国的服装业,政府颁布了一项禁止从中国进口服装的规定,结果才过了一个月,政府就发现南非人买不到衣服了!无奈之下,政府又急忙撤销了这项规定。
因为在生活上谁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因为离了那么远的距离,南非的老百姓们都对中国保持了足够的好奇和热情。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和“中国”发生点什么关系,比如,谁去了中国旅行,那回来后简直听众多多;即使不能去中国,那就在身上纹个中国字吧——虽然我看到过一个纹反了的“好”,但也足够他们洋活的。他们还喜欢染黑头发,就像国内喜欢染金发一样,南非白人特羡慕中国人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他们还喜欢学说中国话,所以,无论我在开普敦旅行,还是在全国最著名的连锁饭店之一SPUR就餐,或者是在政府部门咨询事务,或在超市付钱的时候,常会遇见别人问:“你可以帮我写一下我的中文名吗?”或者是:“Thank you用中文怎么说?”
当我在SPUR教一个白人服务生写下“茱迪,我爱你——安杰明”之后,他兴高采烈跑到那个叫茱迪的女孩面前,其他的服务生也都围在一起,争相“参观”这些代表爱意的文字符号,然后在大家鼓掌欢呼下,茱迪吻了安杰明。我的回报则是得到了一杯免费的立顿红茶。
我们城市SPUR餐厅的旁边,是一家叫JONE DURY的海鲜餐厅,里面有回转寿司吧,很受南非人的追捧。不过,日本寿司在南非大受欢迎,着实应该感谢中国人的推广,因为在南非全国范围内,几近100%的寿司和日本料理都是中国人在做,而且,中国人喜欢就地取材和因人施“味”,加入南非当地的奶油果、将寿司做成三明治状、将海苔包在外面的加州卷、甜酸味的料理,早已经不是传统的日式概念了。不过,当有人问起料理师傅的“学术传承”,大部分的师傅都会说:“我师傅的师傅是日本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南非人都会把日本看成中国的一部分。
在南非人眼里,“中国”代表了一切他们未知的遥远文化与国度。元朝时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立即被眼前的繁荣惊呆了,他用尽惊叹来描述他看到的中国。在他的笔端,中国遍地黄金,是唯一的人间乐土,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而如今的中国,以它在国际上强有力的政府、高速的增长、迅速扩大的购买力、热闹繁华的大都市以及延续5000年的文化传承,给了南半球遥远的非洲国家一种新的精神渴望。
这样的感觉也使我觉得自己从未真正地离开过中国。
“Honey!”
“Baby!”
“My sweety!”
“你好!”
“안녕하세요!”(韩语你好)
“こんにちは!”(日语你好)
……
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每次听了都觉得好笑,最开始的时候以为他们分不清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就像我分不清楚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一样。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把所有跟中国人长得差不多的如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都叫“China”,甚至以为日本和韩国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我听到过这样的问题:“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一个省,为什么发音差别这么大啊?”
还有的朋友明明知道我是中国人,却在日本大地震之后无比同情地抱着我说:“我看了电视了,非常惨烈,你的家人还好吧?”
我不解地看着她,问:“发生什么事了吗?”
“日本地震了啊。”
“可是我家在中国啊。”
“哦,难道这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哎,拜托,你的地理考试真的过关了吗?”我常常被周围的朋友弄得晕头转向,便嘲笑他们“不学无术”。但实际上,中国离南非的距离超过了地球的半径,而世界的主流聚焦却在欧美,彼此互不了解也很正常。就像也有国内的好朋友问我:“你在南非的哪个国家啊?”他们以为“南非”跟“东亚”、“西欧”、“北非”一样,是地区名而不是国家名。
想跟我学中国功夫的两个小跟班
张盈 成都人,本刊驻南非记者。以赤子之心处世,用灵动之眼看人。风吹过,鸟飞过,一花一沙,都是我眼中最美的世界。
两三个月前,我们院子里搬进来一家黑人,男人是当地的警察,两个黑人小孩很喜欢来我家玩,不仅因为我们家有很多玩具和故事书,还因为他们想跟我学“中国功夫”。在南非人的观念中,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中国功夫,不仅仅因为好莱坞的电影里有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少林寺,还因为在南非确实有中国人以太极拳空手将两三个持枪歹徒制服的真实故事。所以,连我这样瘦瘦矮矮的女生,在他们眼里也是功夫不外露的武术继承者。
会中国功夫在学校里会很酷哦!所以我又有了两个小跟班。我问:“你们最想学哪招啊?”
大男孩说:“我想学那个喝醉了酒站不稳还能把人打趴下的。”
小女孩说:“我想学那个在湖里还能飞来飞去的。”
我强忍住笑,说:“虽然你们想学的东西各不相同,但要练武功,首先就得有基本功,也叫内力。”
小女孩问:“什么是内力啊?”
我当然也解释不清楚啦,于是就比划了一个扎马步的动作,告诉他们:“从这个开始练吧,20分钟不许动。”
他们龇牙咧嘴地坚持了5分钟,然后就倒在地上,问我道:“安妮阿姨,我们练这个要练几天啊?”
“也许得五年吧。”
“五年?”他们瞪大眼睛:“五年之后呢?”
“五年之后用你们的拳头去打石头,直到把石头打碎为止。”
他们俩兄妹面面相觑,呆了一会儿,说:“这么恐怖啊!”
我终于笑出声来:“其实中国的武功不是你们想象的这种Show,但也没阿姨说的这么恐怖。”但我该怎样对这两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解释基于中国文化之下的中国武术呢,于是我给他们一人发了一个棒棒糖:“等你们长大了,去中国看看就能明白啦。”
可是,见过我炒黄瓜鸡蛋的小男孩却迟疑地说:“可是你们都不吃肉!我去了中国会不习惯!”
我哭笑不得,“中国有的是肉啊,只是做法不同而已。而且,中国的美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连奥巴马都去姚明开的餐厅呢!”
“谁是奥巴马,谁是姚明啊?”
轮到我和他们面面相觑了。南非就是这样,整个国家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主流目光之外,而南非国内的大多数人,却从不关心国际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每周六和周日的橄榄球比赛和板球比赛。
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和“中国”发生点什么关系
即使南非人对中国的了解少之又少,但“中国”已经渗透到南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非99%以上的服装和日用品是从中国进口的,无论是锅碗瓢盆、箱包玩具还是床上用品,统统是“Made in China”。作为整个非洲经济中心的约翰内斯堡,批发城全都叫China Town,China Mall之类的,各种商品是如下这样“明码标价”的:“R165.00,一百二十”,别人要批发东西只能以165兰特购买,中国人却只需要120兰特就可以了。
这种条件下,当然是中国人做生意占优势,所以,每一个城市,超市和服装店都垄断在中国人手里。这会引起当地保守派的不满,他们认为中国人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另外,廉价的中国商品也让南非国内的制造业大大受挫。有一年,为了扶持本国的服装业,政府颁布了一项禁止从中国进口服装的规定,结果才过了一个月,政府就发现南非人买不到衣服了!无奈之下,政府又急忙撤销了这项规定。
因为在生活上谁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因为离了那么远的距离,南非的老百姓们都对中国保持了足够的好奇和热情。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和“中国”发生点什么关系,比如,谁去了中国旅行,那回来后简直听众多多;即使不能去中国,那就在身上纹个中国字吧——虽然我看到过一个纹反了的“好”,但也足够他们洋活的。他们还喜欢染黑头发,就像国内喜欢染金发一样,南非白人特羡慕中国人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他们还喜欢学说中国话,所以,无论我在开普敦旅行,还是在全国最著名的连锁饭店之一SPUR就餐,或者是在政府部门咨询事务,或在超市付钱的时候,常会遇见别人问:“你可以帮我写一下我的中文名吗?”或者是:“Thank you用中文怎么说?”
当我在SPUR教一个白人服务生写下“茱迪,我爱你——安杰明”之后,他兴高采烈跑到那个叫茱迪的女孩面前,其他的服务生也都围在一起,争相“参观”这些代表爱意的文字符号,然后在大家鼓掌欢呼下,茱迪吻了安杰明。我的回报则是得到了一杯免费的立顿红茶。
我们城市SPUR餐厅的旁边,是一家叫JONE DURY的海鲜餐厅,里面有回转寿司吧,很受南非人的追捧。不过,日本寿司在南非大受欢迎,着实应该感谢中国人的推广,因为在南非全国范围内,几近100%的寿司和日本料理都是中国人在做,而且,中国人喜欢就地取材和因人施“味”,加入南非当地的奶油果、将寿司做成三明治状、将海苔包在外面的加州卷、甜酸味的料理,早已经不是传统的日式概念了。不过,当有人问起料理师傅的“学术传承”,大部分的师傅都会说:“我师傅的师傅是日本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南非人都会把日本看成中国的一部分。
在南非人眼里,“中国”代表了一切他们未知的遥远文化与国度。元朝时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立即被眼前的繁荣惊呆了,他用尽惊叹来描述他看到的中国。在他的笔端,中国遍地黄金,是唯一的人间乐土,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而如今的中国,以它在国际上强有力的政府、高速的增长、迅速扩大的购买力、热闹繁华的大都市以及延续5000年的文化传承,给了南半球遥远的非洲国家一种新的精神渴望。
这样的感觉也使我觉得自己从未真正地离开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