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分析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结构、主题、织体和节奏,比较肖斯塔科维奇、哈默林和王羽佳的演奏音响,探究创作动机和创伤记忆,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演奏家“二度创作”后的音响特点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当代影响.在乐谱文本、音响文本和社会历史文本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中实现对于作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阐释.
【机 构】
: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结构、主题、织体和节奏,比较肖斯塔科维奇、哈默林和王羽佳的演奏音响,探究创作动机和创伤记忆,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演奏家“二度创作”后的音响特点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当代影响.在乐谱文本、音响文本和社会历史文本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中实现对于作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阐释.
其他文献
乡村社会的独特结构和乡村文化的专有性特征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现实中乡村本身的文化创新能力有限,较为理想的操作是将现有文化资源依照文化自身逻辑和乡村治理的实际需要进行耦合性重构.但当下的乡村文化无法满足社会治理需要,可以通过健全乡村文化结构、丰富文化利用机制、培育文化主体、恰当处理文化发展外缘关系等方面的努力,在振兴乡村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善治的实现.
理雅各翻译《易经》时,确立了象征诠释的原则,采用“以心见心”的译解策略,把《易经》文本放到商周时期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卦爻辞作者的象征意图,即文王和周公在卦爻辞中寄寓的社会、道德和政治层面的象征含义,以便对《易经》文本作出合理化解释,实现理性化译解《易经》的目标.理雅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破除“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迷信,同时消除占筮这一神秘元素对《易经》翻译的影响.理雅各的“以心见心”策略建立在他对汉字片面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受到当时欧洲盛行的比较研究和翻译规范的影响.囿于《易经》的文本特征,“以心见心”的译
从《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内在相似性出发,结合明清科举制度的时代图景,从批判态度、批判方式和批判语言的研究视角切入,对明清两代逐渐走向深渊的晚期科举制度进行审视.在批判态度上,阐释了《儒林外史》为非彻底批判,《红楼梦》则是彻底批判;在批判方式上,论述了《儒林外史》采用逐个批判的方法,《红楼梦》更多的是对照批判;在批判语言上,分析了《儒林外史》偏向写实描写,《红楼梦》侧重于诗化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二文虽然在作者经历、空间地域、科举批评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对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来说,二者还存有诸多差别,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云”为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内容,促生了生涯规划指导多样化实施,实现了生涯规划指导全方位数字化评价.在分析云时代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变革内外动因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变革的机遇,即基于云平台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建设、多模态应用和智能评价.要想抓住云时代的机遇,同时还需要在技术、制度、师资等方面建立更多的保障.
通过对安徽历史文化名镇及其手绘地图的调研分析,从图形符号、图像符号、文字和色彩四个方面对安徽历史文化名镇手绘地图中的视觉要素进行整理和归纳,解析手绘地图中各视觉要素的叙事功能,并展开手绘地图叙事场景建构、叙事主题设定、叙事语境塑造的设计实践,提出安徽历史文化名镇手绘地图的叙事性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