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加上当前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贫乏,而这种生活经验又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学习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
  一、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活动,学生在存钱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题目,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所得利息的利息税给扣除掉。
  二、课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墙脚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追及……。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领他们玩,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其中两个圆一样大小)、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最后老师结合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一一展示制作圆柱的三种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
  3、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让他们说出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说出自己书包里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大胆踊跃地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例如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等。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
摘要:高中实验的教学既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仅仅是将实验原理现象和公式推导的过程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小实验来讲解,这样一些动态、直观的感性认识、清晰的物理图像学生仅靠传统的教学很难获得。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的经验,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
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l haemosuis)也被称为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suis),是寄生于猪的血液内,主要存在于红细胞的表面或游离于血浆及骨髓中而引起动物发病,发病仔猪
在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对初中数学教师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从教师这一角色来说,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和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设计得好与否,从小的角度看,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从大的方面来说,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必须具
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有明显的转变,从过去的一味的传授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及学习能力。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遥远,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在文字语言等方面与现代文差别极大,学起来障碍较大,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初中阶段作为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必须从初中生抓起。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以有情
本研究以小鹅瘟强毒GPV-SCv株在10日龄鸭胚上进行适应传代,获得GPV-SCa15弱毒株,对其特性研究表明:GPV—SCa15弱毒株致死鸭胚的时间稳定在2~5天,死亡鸭胚绒毛尿囊膜增厚并有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