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教学的长期忽视
朗读,是文科教学有史以来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教学环节之一。传统教学都习惯于教师的“一言谈”:学生以听、记、理解为主,很容易以“讲”代读。近几年的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解答、讨论、交流,自然更容易以“说”代读。总而言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传统的教学手段被弱化乃至弃置不用了。
笔者曾提出“朗读教学论”,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地位,朗读是诸多教学环节和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朗读环节的轻视甚至欠缺,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效。
二、强化朗读的依据
1.能更深入地体现新课改精神
“在文本类学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实现的前提要求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熟悉文本。”朗读,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环节之一,不管是预习还是新授,如果没有充分的朗读做准备,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或极其生疏,自然无法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全靠教者硬塞硬灌,一切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是空谈。因此,在朗读中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应是“有不及而无过之”的。
2.“语文”二字给我们新的启示
“语文”的内涵历来有多重阐释,有人将其剖析为“语言 文字”,似乎更显得简单明了。它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言”训练和“文字”阅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将静止、抽象、单调的文本文字转化为流动、鲜活、丰富的生活语言?毫无疑问,朗读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3.古代教育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
古人对“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不胜枚举。我们很容易想象古代私塾课堂上最常见的是摇头晃脑的身影,以及琅琅不绝的读书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读书神情——“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更是让鲁迅先生和历代读者久久难忘。看来,古人对朗读是重视的,由读到记、再到理解,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4.朗读训练在教学中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他提出了“三本五重教学法”(三本: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其中“三本”之一就是“以读为本”。李阳老师的“疯狂英语”教学理论也特别重视朗读训练,并将大声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的突破口,成效显著,堪为实证。
三、强化朗读的意义
1.强化朗读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以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不看课文)作为课堂导入,定能使学生油然而生敬佩、赞叹之情。这时,再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能被调动起来。在诗歌、散文教学中,让学生合上书本,聆听配乐朗诵带(若有条件,再配以相关图片和画面),便能将学生的思绪自然引入文本情景中,甚至因之而心潮起伏或感慨万分。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比如教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重点,但如何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呢?单凭教师的枯燥讲解,恐怕很难令学生感同身受,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似懂非懂的年龄阶段,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体会这人间挚爱。死记硬背显然又违背了该文情感教育的目的,此时,朗读的重要性便突现出来。反复朗读品味,可以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我选择朗读买橘这一段。文章写道:“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通过大声自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以画面展示父亲的老态、臃肿的背影。面对此情此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父爱的情境中,共鸣的产生不言而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再如《海燕》,声形皆备的配乐朗诵,乌云、大海、电闪、雷鸣所产生的震撼,相信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忘记。
2.强化朗读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中,思考、理解、感受等诸多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而大声朗读最容易使学生保持精力集中、思维专注。朗读的过程能够调动人体多种感知器官同时工作。其实质是眼看—口读—耳听—脑思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以朗读带动课堂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朗读教学,能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又各具特点和作用。从形式上看,示范朗读能激发学习兴趣,明确训练目标;集体齐读能兼顾整体,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分角色朗读能进入情境,读出感情,加强感悟。从内容上看,读字词,能巩固读音、字形、词义的记忆;读句子能深入理解修辞的好处,提高遣词造句能力;读文段能加强对情境的整体感悟,提升综合表达能力。这些朗读方式,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可依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或侧重其一、或交替运用,都能为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朗读的措施
1.注重朗读教学的系统化训练
朗读是一门学问,需要讲究一些方法和技巧。朗读教学首先要制订过程计划,有步骤地讲解、训练一些相关知识和方法。第一阶段,可侧重于普通话语音训练,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等。第二阶段,由朗读向朗诵过渡,进一步学习记忆和背诵的方法、技巧,以求脱离文本,并开始留意表情、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的配合。第三阶段,由“读”向“说”过渡,即口语交际能力的延伸训练。总之,只要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训练、学习,必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2.采用多种“激励机制”
可采用语言激励,舍得对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可采用范读表现机会,多搜集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作为新鲜的范读资料。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多开展如诗歌朗诵欣赏、散文朗诵比赛等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
3.抓住文言文、诗歌教学,作为朗诵训练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文言文、诗歌与其他课文相比,篇幅更小、语言更精练。这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课堂朗读,节省时间,二是便于背诵训练。因此,整篇文言文或诗歌的教学过程,都可以朗读训练作为主线,具体分为预读、诵读、复读、巩固等四个步骤来进行,在分层朗读训练中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其他各项目标。
参考资料:
1.成为佑《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十条建议》,《江苏教育》2001年第18期。
2.马丽亚《以读为本加强文言文教学》,《初中第五册同步训练研究》1999年第8期。
3.张文华《运用激励手段
提高朗读水平》,《教师教育》2002年第1期。
朗读,是文科教学有史以来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教学环节之一。传统教学都习惯于教师的“一言谈”:学生以听、记、理解为主,很容易以“讲”代读。近几年的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解答、讨论、交流,自然更容易以“说”代读。总而言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传统的教学手段被弱化乃至弃置不用了。
笔者曾提出“朗读教学论”,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地位,朗读是诸多教学环节和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朗读环节的轻视甚至欠缺,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效。
二、强化朗读的依据
1.能更深入地体现新课改精神
“在文本类学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实现的前提要求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熟悉文本。”朗读,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环节之一,不管是预习还是新授,如果没有充分的朗读做准备,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或极其生疏,自然无法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全靠教者硬塞硬灌,一切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是空谈。因此,在朗读中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应是“有不及而无过之”的。
2.“语文”二字给我们新的启示
“语文”的内涵历来有多重阐释,有人将其剖析为“语言 文字”,似乎更显得简单明了。它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言”训练和“文字”阅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将静止、抽象、单调的文本文字转化为流动、鲜活、丰富的生活语言?毫无疑问,朗读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3.古代教育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
古人对“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不胜枚举。我们很容易想象古代私塾课堂上最常见的是摇头晃脑的身影,以及琅琅不绝的读书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读书神情——“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更是让鲁迅先生和历代读者久久难忘。看来,古人对朗读是重视的,由读到记、再到理解,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4.朗读训练在教学中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他提出了“三本五重教学法”(三本: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其中“三本”之一就是“以读为本”。李阳老师的“疯狂英语”教学理论也特别重视朗读训练,并将大声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的突破口,成效显著,堪为实证。
三、强化朗读的意义
1.强化朗读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以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不看课文)作为课堂导入,定能使学生油然而生敬佩、赞叹之情。这时,再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能被调动起来。在诗歌、散文教学中,让学生合上书本,聆听配乐朗诵带(若有条件,再配以相关图片和画面),便能将学生的思绪自然引入文本情景中,甚至因之而心潮起伏或感慨万分。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比如教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重点,但如何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呢?单凭教师的枯燥讲解,恐怕很难令学生感同身受,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似懂非懂的年龄阶段,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体会这人间挚爱。死记硬背显然又违背了该文情感教育的目的,此时,朗读的重要性便突现出来。反复朗读品味,可以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我选择朗读买橘这一段。文章写道:“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通过大声自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以画面展示父亲的老态、臃肿的背影。面对此情此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父爱的情境中,共鸣的产生不言而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再如《海燕》,声形皆备的配乐朗诵,乌云、大海、电闪、雷鸣所产生的震撼,相信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忘记。
2.强化朗读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中,思考、理解、感受等诸多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而大声朗读最容易使学生保持精力集中、思维专注。朗读的过程能够调动人体多种感知器官同时工作。其实质是眼看—口读—耳听—脑思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以朗读带动课堂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朗读教学,能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又各具特点和作用。从形式上看,示范朗读能激发学习兴趣,明确训练目标;集体齐读能兼顾整体,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分角色朗读能进入情境,读出感情,加强感悟。从内容上看,读字词,能巩固读音、字形、词义的记忆;读句子能深入理解修辞的好处,提高遣词造句能力;读文段能加强对情境的整体感悟,提升综合表达能力。这些朗读方式,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可依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或侧重其一、或交替运用,都能为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朗读的措施
1.注重朗读教学的系统化训练
朗读是一门学问,需要讲究一些方法和技巧。朗读教学首先要制订过程计划,有步骤地讲解、训练一些相关知识和方法。第一阶段,可侧重于普通话语音训练,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等。第二阶段,由朗读向朗诵过渡,进一步学习记忆和背诵的方法、技巧,以求脱离文本,并开始留意表情、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的配合。第三阶段,由“读”向“说”过渡,即口语交际能力的延伸训练。总之,只要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训练、学习,必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2.采用多种“激励机制”
可采用语言激励,舍得对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可采用范读表现机会,多搜集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作为新鲜的范读资料。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多开展如诗歌朗诵欣赏、散文朗诵比赛等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
3.抓住文言文、诗歌教学,作为朗诵训练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文言文、诗歌与其他课文相比,篇幅更小、语言更精练。这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课堂朗读,节省时间,二是便于背诵训练。因此,整篇文言文或诗歌的教学过程,都可以朗读训练作为主线,具体分为预读、诵读、复读、巩固等四个步骤来进行,在分层朗读训练中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其他各项目标。
参考资料:
1.成为佑《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十条建议》,《江苏教育》2001年第18期。
2.马丽亚《以读为本加强文言文教学》,《初中第五册同步训练研究》1999年第8期。
3.张文华《运用激励手段
提高朗读水平》,《教师教育》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