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问题的知晓状况,并评价校园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淋病、梅毒及其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对其他性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艾滋病病人能持正确态度的大学生不到调查人数的一半。结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足,有待提高,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教育能产生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该病自1981年首次在著名的公共卫生杂志《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报道后,在以后的20多年中,这种恶性传染病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大流行疾病。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数为3950万,新增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为430万,其中40%为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艾滋病死亡人数为290万(资料来源:南方日报)。我国的卫生部通报曾显示,中国的感染者和患者例数一直在持续增加,其中吸毒和性传播是主要途径,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群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疫情在我国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大学生虽然不是传播性病、艾滋病的主要人群,但他们已经或即将成为性活跃人群,因而他们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很大。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群高危人群开展广泛而持久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校园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我们于去年底在我校开展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并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关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校学生会、部分学生社团共同举办,采用校园宣传海报、标语和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我校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2份。调查中还进行了宣传教育前后的对照。
二、结果
(一)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现状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见表1)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较深的认识(健康教育前),其中通过血液和性交两种途径可以传播艾滋病的答对率均为100%(见表1),通过多性伴侣、母乳、共同进餐、握手传播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机会的答对率均在90%以上,认识稍差的是公共便器和接吻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这一问题,答对率仅为78.77%和65.09%,认识最差的是母亲产道或胎盘,仅有5.0 %的学生答对。
通过宣传教育后,除了有对母亲产道或胎盘、接种疫苗和使用安全套等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问题还有少部分学生仍然模糊不清(错误率分别为87.5%、2.5%、5%)外,对其他途径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问题答对率全部达到100%。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即使在宣传教育后,仍有很多大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和“不治之症”,答对率都为97.5%,认识最差的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仅有7.5%的学生答对,其次是“艾滋病破坏人体什么系统”和“艾滋病病后是否可获得免疫力”,分别只有12.5%和20.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经过宣传教育后,学生的认识都有很大提高,对认识最差的上述三个问题答对率分别提高了55.0、82.5、和60个百分点(见表二)。
(三)大学生对其他性病的知晓率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性病的认识中,知晓率最高的是艾滋病,占91.51%,其次是梅毒(88.21%),淋病(79.25%),生殖器疱疹(66.51%),知晓率最低的是白色念珠菌阴道炎,仅有20.28%。
(四)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态度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普遍存:在戒备心理,在宣传教育前虽然超过半数(57.5%)的人认为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得了艾滋病应该得到照料,但仅有15.0%的人表示愿意跟他们保持正常来往,即使进行宣传教育后也只有30.0%表示愿意继续来往接触。而对其他感染艾滋病的病人更是不愿接触,明确表示采取回避态度的占了90%(经教育后还有72.5%),有超过半数(占55%)的人甚至认为艾滋病病人不该拥有隐私权,不该对自己的病情加以隐瞒(见表三)。
三、讨论
本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还很模糊。在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中的血液、性传播的知晓率都达到100%,对母婴关系中的母乳传播比较了解,知晓率都达到99.06%,但对其他传播途径的了解还存在误解。经宣传教育后大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对“母亲产道或胎盘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这一问题,即使经过宣传教育后仍有87.5%学生模糊不清。由此可见学校有必要经常性地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熟悉艾滋病的所有传播途径,这样他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方法,有效地预防艾滋病。
在艾滋病相关知识方面,很多大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经过宣传教育后,大学生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都有很大提高,但对某些问题如“饮食中营养足够可以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潜伏期一般多长”还是了解不够,答对率仅为62.5%和67.5%,其次是“艾滋病病后可获得免疫力”,答对率也刚到80%。由此看来,校园健康教育能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艾滋病。但这种教育活动需要持之以恒,仅一次活动无法使全体学生都正确认识艾滋病。
在对其他性病认识方面,除了艾滋病,大学生对梅毒和淋病知晓率相对较高,对其他性病的知晓率较低,这与元园风等人的调查结果相似。学校有必要对他们加强艾滋病性病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指导,使他们能认清各种性病的危害,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到不仅自己也能教育他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洁身自爱,避免感染性病和传播性病。

在对艾滋病病人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普遍存在戒备心理。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深,或者是因心理上的原因不愿接触艾滋病病人,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讲座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晓之以理,使人们认识到艾滋病的真正传播途径,使大家明白艾滋病病人也应该拥有正常人的基本权利,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得到身边每一个人的关心和照料,从而使每一个艾滋病病人有信心有力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自觉抵制病魔的侵害和避免向外扩散,自觉维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键词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该病自1981年首次在著名的公共卫生杂志《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报道后,在以后的20多年中,这种恶性传染病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大流行疾病。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数为3950万,新增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为430万,其中40%为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艾滋病死亡人数为290万(资料来源:南方日报)。我国的卫生部通报曾显示,中国的感染者和患者例数一直在持续增加,其中吸毒和性传播是主要途径,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群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疫情在我国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大学生虽然不是传播性病、艾滋病的主要人群,但他们已经或即将成为性活跃人群,因而他们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很大。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群高危人群开展广泛而持久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校园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我们于去年底在我校开展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并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关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校学生会、部分学生社团共同举办,采用校园宣传海报、标语和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我校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2份。调查中还进行了宣传教育前后的对照。
二、结果
(一)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现状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见表1)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较深的认识(健康教育前),其中通过血液和性交两种途径可以传播艾滋病的答对率均为100%(见表1),通过多性伴侣、母乳、共同进餐、握手传播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机会的答对率均在90%以上,认识稍差的是公共便器和接吻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这一问题,答对率仅为78.77%和65.09%,认识最差的是母亲产道或胎盘,仅有5.0 %的学生答对。
通过宣传教育后,除了有对母亲产道或胎盘、接种疫苗和使用安全套等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问题还有少部分学生仍然模糊不清(错误率分别为87.5%、2.5%、5%)外,对其他途径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问题答对率全部达到100%。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即使在宣传教育后,仍有很多大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和“不治之症”,答对率都为97.5%,认识最差的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仅有7.5%的学生答对,其次是“艾滋病破坏人体什么系统”和“艾滋病病后是否可获得免疫力”,分别只有12.5%和20.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经过宣传教育后,学生的认识都有很大提高,对认识最差的上述三个问题答对率分别提高了55.0、82.5、和60个百分点(见表二)。
(三)大学生对其他性病的知晓率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性病的认识中,知晓率最高的是艾滋病,占91.51%,其次是梅毒(88.21%),淋病(79.25%),生殖器疱疹(66.51%),知晓率最低的是白色念珠菌阴道炎,仅有20.28%。
(四)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态度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普遍存:在戒备心理,在宣传教育前虽然超过半数(57.5%)的人认为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得了艾滋病应该得到照料,但仅有15.0%的人表示愿意跟他们保持正常来往,即使进行宣传教育后也只有30.0%表示愿意继续来往接触。而对其他感染艾滋病的病人更是不愿接触,明确表示采取回避态度的占了90%(经教育后还有72.5%),有超过半数(占55%)的人甚至认为艾滋病病人不该拥有隐私权,不该对自己的病情加以隐瞒(见表三)。
三、讨论
本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还很模糊。在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中的血液、性传播的知晓率都达到100%,对母婴关系中的母乳传播比较了解,知晓率都达到99.06%,但对其他传播途径的了解还存在误解。经宣传教育后大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对“母亲产道或胎盘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这一问题,即使经过宣传教育后仍有87.5%学生模糊不清。由此可见学校有必要经常性地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熟悉艾滋病的所有传播途径,这样他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方法,有效地预防艾滋病。
在艾滋病相关知识方面,很多大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经过宣传教育后,大学生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都有很大提高,但对某些问题如“饮食中营养足够可以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潜伏期一般多长”还是了解不够,答对率仅为62.5%和67.5%,其次是“艾滋病病后可获得免疫力”,答对率也刚到80%。由此看来,校园健康教育能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艾滋病。但这种教育活动需要持之以恒,仅一次活动无法使全体学生都正确认识艾滋病。
在对其他性病认识方面,除了艾滋病,大学生对梅毒和淋病知晓率相对较高,对其他性病的知晓率较低,这与元园风等人的调查结果相似。学校有必要对他们加强艾滋病性病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指导,使他们能认清各种性病的危害,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到不仅自己也能教育他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洁身自爱,避免感染性病和传播性病。

在对艾滋病病人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普遍存在戒备心理。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深,或者是因心理上的原因不愿接触艾滋病病人,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讲座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晓之以理,使人们认识到艾滋病的真正传播途径,使大家明白艾滋病病人也应该拥有正常人的基本权利,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得到身边每一个人的关心和照料,从而使每一个艾滋病病人有信心有力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自觉抵制病魔的侵害和避免向外扩散,自觉维护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