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思想文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 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体现了作者林语堂先生的思想文化。
  【关键词】林语堂 《京华烟云》 思想文化
  
  一、引言
  
  林语堂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他的一系列用英语创作的作品在欧美文坛影响深远,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可以说融会中西和谐共进是林语堂的文化理想。他以独特的智慧、卓识、才华、情怀,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学者、作家和文化使者。
  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积极地投身于报刊事业,同时也乐于做学术研究,有着颇深的文学修养。1938年初旅居巴黎时,林语堂先生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想把中国的旷世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让世界来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丰富历史,但是抗日战争暴风骤雨,“感此时非其时也 ”,且离开现实也未免远甚,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写作一部能真实反映近现代中国的生活和现实的英文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一般,其最终发表的小说《京华烟云》人物繁华, 场面宏伟,对话充满个性,描写心理如画。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和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并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部用纯熟的英语写就的长篇小说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认为是 “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林语堂小说不同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主流,与同时代的小说相比,《京华烟云》淡去了那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展开故事情节及构架人物关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着意于一些社会政治内容的开掘,而是力图站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文化哲学的层面上,尽可能地把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容纳在有限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展现不同的人物命运,进而从中提炼出更为深广的人生寓意。在研读《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时,我们不仅要敬佩林语堂先生纯青炉火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修养,更加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能够努力的方向以及运用他国语言弘扬中国文化精髓的社会责任。对《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文化思想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京华烟云》是一部以英语语言为载体叙述中国文化的“文化”小说,它以家庭日常生活为背景,向西方介绍和反应了当时的中国。对于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讲,掌握本国语言和外语的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也要对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相似之处了如指掌。如果只是单纯地运用语言,而缺乏背景知识,语言就会变得干涩而且肤浅。因此,本文试图在跨文化语境下,对《京华烟云》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探究作者在小说中的文化思想。
  
  二、“道家父女”的命运沉浮
  
  《京华烟云》洋洋七十万言,共分三卷,全书“以庄周 哲学为笼络”,[1]再现了“过渡时代的中国”的前进历程。在上自皇帝、下至奴仆各层众多的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文学、民 俗、礼仪等等。而其中对老庄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作为庄子的私淑弟子,林语堂明确宣布以庄子哲学来认识历 史、观察社会、体验人生。”[2]
  全书三卷的卷分别引用了 《庄子》原文,阐述了何为道、道之用、道之盛衰。书中人物 在处世、治家,待人、婚姻、人生等方面,处处都闪烁着道 家思想的光环。“真正的道家高士”姚思安,“道家的女儿” 姚木兰,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完美形象,是林语堂理想 人格的化身。在林语堂看来,“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 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 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 享受快乐的人生”。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人物。而这种理 想人物的四种特质,即“嬉戏的好奇心、梦想的能力、纠正梦想的幽默感及行为上任性的不可测度的质素”,[3]又恰 恰在木兰身上得到了清晰的再现。“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4]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崇拜和景仰。
  正如小说引用的庄子语录所暗示的那样,道无时无处不在,世间万物皆有一定之规,祸福、生死、荣辱、贵贱旨为轮回,不可强求,亦难避免,不仅全文的架构如此,甚至连女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际遇都披上了浓郁的宿命论色彩。从她一生的经历来看,木兰从“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继而认为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在她身上更多地流露出对命运的近乎冷漠的容忍和承受,有一种被动顺从的心态。
  作品中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以及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往复循环的福祸运转,春去秋来的岁月枯荣以及超然达观的生命情怀,均构成了整部小说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而其间所展示的儒道对比和冲突,则又鲜明地呈现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困厄,以及顺乎自然、重返自然的内心渴望的矛盾中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理性沉思。
  道家是与儒家相对的出世哲学,提倡清净无为,安逸悠闲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其中朴素不奢,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广为下层民众所持守。小说中木兰的父亲可以说是林语堂想引荐给西方读者的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姚思安兼具道家仙风道骨和现代新学启蒙者的品质和内涵。他虽家财万贯,但从他的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社会交游来看,是一个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隐士。他追求清净虚无的心理状态,醉情于山水之间,为人乐善好施,豁达大度,乐天知命,对女儿木兰众生平等、率性自然、处世不惊的性格品德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林语堂不惜笔墨在小说开篇介绍姚思安的思想行为,他潜心于老黄之术,遇事冷静,从不心浮气躁,是真正的道家高士。身处乱世逃亡之际仍坚持每日必修的功课,打坐,调理气血;在治家上,他信奉无为而治,在社会生活中,他本着“上善若水”的原则,慈悲为怀,普济众生;对于国家,他倾尽全力捐巨款资助革命党……姚思安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人生、理想人格的體现者。这一形象的价值在于为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人生模式和摆脱现代精神危机的生活方式。林语堂认为,人类的唯一出路,就是使儒道精神融合,中西互补,创造一种完美的文化境界,只有这种文化,才能救治西方人那种“眼睛前瞻,徒然使人类在无效果和浪费的行动中过生活的哲学”。但残酷的现实生活告诉人们,在民族危机时刻,以道家的避世思想求得个人的安宁是办不到的。木兰巳叛离了庄子哲学,开始在民族解放的实践中寻求人生的永恒。主 人公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得到了初步的解脱。在逃亡的路上,在民众之中,她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了做一个普通百姓的愿望。感受的加深、认识的飞 跃,使她终于在民族意识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在群众的海洋里发现了自己的位置。作者对理想形态的追寻、建构以及无可避免地留下的缺憾和矛盾,生动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的幻灭到执著于宗教文化思想的心灵轨迹,体现出他们对时代历史、民族命运关注趋向的内在变化,这一变动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意义是更为深刻的。
  
  三、“中国人文主义”的儒家儿女
  
  林语堂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及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受 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哲学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文化,它立足于社会,是一种集体主义哲学。儒家哲学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君臣父子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林语堂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及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同时,也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且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独特的感悟。他认为“中国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学识的幻想于不顾”。尽管长期旅居海外,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种距离却使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种更冷静、更客观的认识。小说中无处不在传递着他对“中国人文主义”儒家思想的理解、认同甚至崇拜。特别是对“介于动与静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中庸之道的叹服。小说中封建官僚曾文璞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儒家伦理。对待母亲他恭敬有礼、顺从母意,体现了他的“孝”;对待工作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朝灭亡后他不为新政权效力,体现了他的“忠”,对待儿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要求守寡的曼娘严守“妇道”,则体现了他“克己复礼”“灭人欲,存天理”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立足于社会,是一种集体主义哲学。儒家所宣扬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积极的人世哲学,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社会的治理极为有利,故千百年 来,它一直是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治国哲学,是中国社会的主流。
  小说《京华烟云》中女主人公木兰对待亲朋好友、情敌甚至佣人的关爱、理解和宽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即爱人。具体地说就是对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对朋友忠恕。姚思安是一个生意人,他可以特立独行,不受儒家礼法的约束, 曾文璞是封建官僚,儒家的伦理在他身上已经人骨三分,他是中国儒家仕子的代表形象。
  曾文璞生活中的表现,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儒家仕子的种种修养。在母亲面前,他恭敬有礼,事事顺从母意,尽力讨母亲欢心,体现了他的“孝”。在国家大事上,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改朝换代的混乱岁月,他忠于前清,不为袁世凯的专制王朝卖 命,体现了他的“忠”。他不仅以严格的礼法要求自己,也教导儿女读圣贤书,走圣贤道,特别对守寡的曼娘,更是严加看管,生怕她会有半点越轨之处。 而曾太太作为封建社会上流人家培养出来的女人,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礼教所规范的“妇道”。她嫁到曾家来后,把曾文璞前妻的儿子曾平亚视为己,认真抚养;她把丫环桂姐收为曾文璞的妾,但在衣食住行上又严格区分出妻和妾的界线;她孝敬公婆,教导儿女,从德,容,言,工几方面来说,她都是一个合格的女人,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四、《京华烟云》的文化内涵
  
  《京华烟云》自出版之日起就引起中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作品的魅力除了高超的小说艺术外,更重要的是透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所反映出的文化。文化,即人卓立于自然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人的认知、信仰、道德、习俗等,与人的思想性格、趣味情操、人格心理等构成了行为文化层和心理文化层。
  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哲学、宗教和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深不可测的,只存在于思想和意识的深处;它又是丰富绚丽、有血有肉的,在民俗、建筑、饮食、服饰上看得到它的影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是“亦中亦西”“儒道掺半”。这些看似繁杂的思想观念在《京华烟云》中达到了一种平衡: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对自然力的崇敬,另一方面是对中庸之道的迷恋。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在小说中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家族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富于激情的牺牲,善良宽厚的品质得到完美的体现。
  
  五、总结
  
  身处东方的林语堂,在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从小到大却一直接受西方教育。中年以后长期旅居国外,逐渐形成了一套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崇拜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追求西方民主、科学,向往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深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漫游西方时,又钻研东方文化,深得道家精髄,身处动荡年代又致力于两种文化的综合。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林语堂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对于《京华烟云》的作用和影响,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说:“《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中国书来的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事实,是无人敢否认的。”
  通过对《京华烟云》所表达的文化思想的分析,不难发现林语堂既看到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赞美其平等、民主、博愛、自由的现代精神,也肯定和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积极的一面。因此,作品中反映出其独有的东西方融合、取长补短的多元文化观。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林语堂总致力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视角、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他在东西文化冲突、交流的语境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今,中国文化在世界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已与国际接轨,并融入世界文化。这一切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注释
  [1] 林语堂:《给郁达夫的信》。
  [2] 金钟鸣:《〈京华烟云〉序》。
  [3]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 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其余皆出自《京华烟云》。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的弊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以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将从联系生活实际、营造民主氛围、设计教学情境、规范教学语言、凭借科技手段几个方面浅述初中物理教学
【摘 要】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作用和意义出发,结合化学教师自身工作实际,阐述了如何去开发利用化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 二次开发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2、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
摘要:在我国,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多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識,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传统课堂缺乏良好的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探寻一种体验式的、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一、何谓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灵魂,“小组教学”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意
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其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它能全面锻炼身体,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  想要打好篮球,传运球是最基本的。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有的学生就减少了篮球兴趣,特别是女学生。有的传、运球没学好就急着想
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爱上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让学生在合作中爱上数学;课程安排尽量故事化;多用鼓励、赏识、赞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爱上数学学习   课堂是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在简单的课堂中唤起学生的求
【摘 要】学校安全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责任重于泰山。在当前学生安全事的现状来看,学校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把学校安全工作抓细、抓实,认真做到防微杜渐。  【关键词】安全教育 课程化 常规化 形成合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生命就如同生机勃勃的花季,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就如同在他们的花季生命中播下平安的种子。从这一点来说,抓好学校的安全教
【摘要】花有花的光彩,叶有叶的荣耀,而根也有根的骄傲。班主任就是“根的事业”,它没有花的耀眼,果的丰腴,有的是无怨的奉献和深沉的躬耕。特别是现在做班主任,光有爱心、责任心那只是底线,时代又赋予了班主任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班级工作者,我们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开发身边有效的资源,促进班级体的建设。“万事开头难”,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对班级的影响力,怎样才能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很早就提出“每事问”的主张,强调了问题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序列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时常让学生提问,但综观现行阅读
【摘 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生活 创造性 自主 主动  参与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摘 要】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一些尝试,我认为实现高效率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策略:抓住一个“点”字;注重一个“梳”字;突出一个“练”字;实现一个“升”字。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 有效性 知识点 梳理 练习 提升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的效率,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关注的问题。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常常存在“题海战术”、“爆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