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形态与视功能恢复的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形态及视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连续性病例41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27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平均年龄(33.78±11.21)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间接检眼镜、电脑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患眼平均BCVA 0.29±0.18.平均视网膜脱离时间(21.12±3.71)d.平均视野平均缺损(MD)值(13.54±6.44) dB;平均丢失方差(LV)值(8.43±2.11) dB.所有患者均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手术中联合巩膜外冷冻及脉络膜上腔放液.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41±5.22)个月.手术后1、2周,1、3、6、12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视野和视网膜形态变化情况.双目间接检镜联合B型超声、OCT检查观察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结果 双目间接检眼镜联合B型超声检查发现,手术后平均视网膜复位时间(7.32±2.53)d.OCT检查发现,平均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7.82±3.52)个月.手术后12个月,视网膜下液吸收37只眼,占88.1%.其中,视网膜微结构正常15只眼;神经上皮层黄斑囊样水肿5只眼;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断裂12只眼;IS/OS和外界膜(ELM)断裂5只眼.视网膜下液残留5只眼,占11.9%.手术后6、12个月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6,P=0.529).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微结构正常者、黄斑囊样水肿者、IS/OS断裂者、IS/OS和ELM断裂者之间平均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42,P<0.05).视网膜下液残留者平均BCVA与视网膜下液吸收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7,P=0.000).手术后1、2周,1、3、6、12个月平均MD值分别为(11.38±2.53)、(10.14±2.19)、(9.17±2.13)、(6.63±1.70)、(5.71±1.89)、(5.14±1.69) dB.各观察时间点之间平均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528,P=0.00).手术后6、12个月平均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2,P=0.157).手术后12个月,MD值恢复正常12只眼;偏高30只眼.MD值偏高眼与对侧眼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6,P=0.06).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微结构正常者MD值与视网膜脱离时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4,P=0.00).手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平均L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5,P=0.00).结论 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微结构、视力、视野逐渐改善;视网膜微结构正常者视力预后更好;视网膜脱离时间与视野改变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患者女,55岁.因3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予以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营养视网膜、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1周加重于2013年10月14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6,左眼视力数指/20 cm,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外眼正常.双眼轻度睫状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细胞(+),房水闪光(+),晶状体皮质稍混浊.右眼玻璃体混浊(+),左眼玻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眼睫状视网膜动脉存在情况及其与中心视力损害的关系.方法 临床确诊为CRAO且资料完整的140例患者1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3例,女性5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70±22.20)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79只,左眼61只.病程1~10 d,平均病程(4.7±3.9)d.所有患者均行中心视力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患眼有无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主办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承办的2015年第14届全国视觉生理大会将于2015年7月3至5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7月3日报到,7月4日至5日会议。此次大会为2015年眼科和视觉科学的一场盛会。大会将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眼科学专家和视觉科学专家前来作专题讲座,将展示眼科学、视觉科学和视觉电生理学的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及最新成果。现将会议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期刊
例1患者女,28岁.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足月顺产,否认吸氧史及全身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验光度数-8.00 DS,矫正视力0.05;左眼视力0.6,验光度数-0.75 DS、0.75 DC×45°,矫正视力1.0.双眼眼压均为13.0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右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泽正常,视网膜血管行走直细,向颞侧牵引,上下血管
目的 临床观察中药祛毒增宁(ZL-1)胶囊治疗艾滋病(AIDS)的效果.方法应用经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ZL-1胶囊治疗1 000例AIDS患者.剂量为每次4粒,一日3次,共治疗一年,对其中60例患者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及实验检查.结果AIDS患者服中药后症状有较好的改善,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继续进行日常工作,CD4细胞数显著上升,治疗1个月后CD4数量增加了112.3%,6个月增加了156.7%,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影响裂孔解剖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64例16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1例;平均年龄(64.0±6.7)岁.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表行矫正视力检查,以及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1.0;平均病程(8.7±1
目的 比较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商品名:Lucentis)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视力预后.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36例患者36只眼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单纯注射)组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8例18只眼.单纯注射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目的 探讨CD21非依赖性EB病毒(EBV)对人胃印戒细胞癌细胞系(HSC-39)的感染作用.方法用Akata和P3HR-1 EBV毒株感染HSC-39,有限稀释法对感染细胞进行克隆.结果两种EBV毒株感染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两种EBV毒株感染的亲代细胞及大多数细胞克隆表达EBV核抗原(EBNA1),但不表达EBNA2、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A.表现
期刊
2014年2月28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向出席“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大连”的所有眼科同道正式宣布了眼底病学组领导改选结果并同时举行了学组新老领导工作的交接仪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许迅教授荣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长,黎晓新教授担任眼底病学组顾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