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年级散文有效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是高年级重要的教学内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教师很难聚焦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散文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蕴;抓住散文语言,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美,并积累语言;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深层次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散文教学;教学策略;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32-02
  有人认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语言必须恰似优美的音乐,具有韵律和节奏。散文教学对小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很难聚焦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笔者从高年级的典型散文文本入手,浅谈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抓住意象悟情
  散文是作者对特定的景、人和事的有感而发,寄托着作者的独特情思。想要体悟作者寄托在文章中的情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意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丁香结》一文,作者先介绍丁香的生长环境,然后从丁香的形状、颜色、气味等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其实,作者以丁香结这个意象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每个人的人生中,总是充满着挫折和忧愁,就像这丁香结。但作者一反古人的情感,没有一味地哀愁,更没有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因此,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要乐观面对。
  散文是最个性化的文体,表达作者最独特的情思,而意象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者不妨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意象,让学生读出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体悟意象所表达的意义。
  二、聚焦语言品情
  散文教学中,只读出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还不够。散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佳教材,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语言文字,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和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匆匆》一文,语言平实,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妙用,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时光转瞬即逝的感慨和无奈,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关注叠词
  《匆匆》一文,不管字词还是语句,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的。这篇散文几乎很少用四字成语,而是用了很多的叠词。这样,语言优美,读起来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
  题目“匆匆”就是一个叠词。“匆”表示匆忙的意思;而“匆匆”则表示非常匆忙,读起来节奏也不一样,这就是运用叠词的好处。《匆匆》这篇五六百字的散文,朱自清用了十五六个叠词。当发现“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的时候,作者不禁“头涔涔”“泪潸潸”。“头涔涔”“泪潸潸”这种表达,不像说头上冒汗和眼里流泪这么直白,读起来更有美感。此外,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并“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些叠词不仅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而且读起来让人感到别样的美。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发问:“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如果改成“白走这一遭”,一读就会发现情感完全不一样。叠词“白白”一下子把作者这种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比,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妙,而且体会到作者对时间的无声无息和转瞬即逝的无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理解和思维以比较为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通过替换字眼,让学生在比较和辨析中体悟作者语言上的精妙,深化对作者情感的领悟。
  善用叠词是《匆匆》的一大语言特色。《匆匆》的语言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因为朱自清用了很多叠词,读起来仿佛是钢琴琴键上流淌出的一曲轻快的小曲儿。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充分朗读感悟,学生就能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对比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匆匆》用词的特点,感悟到文章的音律美和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实情感,但这样还是不够。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在教学这一单元的《那个星期天》后,教师让学生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哪些不同點。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难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心理描写、反衬手法来表现“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我们感同身受。
  想要感悟散文中作者的独特情感,就要读懂文章中的字、词和句。散文就像一曲动听的音乐,能化无情为有情,化无声为有声,悠悠地流入读者的心田。
  三、关注背景懂情
  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意象和语言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当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学生就能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完全文,可以概括为一个“趣”字。作者以轻快的笔调和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园子的生机勃勃,园子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自由自在;“我”在园子里观赏小昆虫,跟着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无不表达了“我”对慈祥可爱的祖父的依恋和怀念。通读全篇,学生不难体悟到真挚的祖孙情跃然纸上。但是,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和《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萧红童年十分凄惨,她年幼丧母,父亲性格冷酷无情,对她不闻不问。在她不幸的童年里,只有在慈爱的外祖父那里得到童年应该有的温暖和快乐。1929年,祖父去世了,萧红悲痛欲绝,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谈谈自己的感受。原来萧红笔下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下子多了一层阴霾。学生对萧红描写的祖父园子里的“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借助写作,表达了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散文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等的叙述、描写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而作者的情感往往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散文教学中看,写作背景的补充、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言为心声,语言是载体,情感是灵魂。散文在学生积累语言和提高写作素养上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因此,高年级的散文教学很有意义。教师应从意象、语言和写作背景等方面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独特语言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培养学生餉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忆读书》为例,从预习、导入、朗读、讨论、延伸五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摘 要]关注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能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激发思维、延展思维、活化思维、深度思维、生成思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注思维;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62-02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摘 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意识,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选取合适的文本切入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教师可通过线索梳理、主旨挖掘、分析提炼、语言鉴赏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构建多视角文本阅读认知,以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视角;多点筛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
[摘 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理解能力、生活阅历限制了学生学习与理解古诗词的效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教师可以在古诗词的各个教学重难点环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诵读情境、历史情境、比较情境、模拟情境等,并结合互联网资源提升情境教学的质量,这样就能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赢得家长的认可和信任;家长支持教师、配合教师,抱着和老师一致的信念共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发展。就作为班主任如何和家长携手合作,让祖国的花朵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欣然怒放,谈谈所作的探索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引,以活化教学方式为路径,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从找准关联点、创建思维场以及设计活动课等方面活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化;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
[摘 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展开语文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展开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远程教学平台等,开发课本资源、校本资源、师本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资源;互联
[摘 要]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黄金时期,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语用教学的重视,通过夯实基础、体验积累、拓展延伸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用教学;语感基础;审美鉴赏;语用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通常不是教师心目中的“大课”,一方面它不属于概念的起始课,另一方面从掌握方法的角度看其内涵并不复杂.甚至在有的版本教材中并没有安排特定的例
[摘 要]所谓绘本,指的是以绘画为主,文字为辅的课外读物。它凭借自身精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如若教师将绘本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将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语文素养形成以及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挖掘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通过调动阅读欲望、深化文本理解以及培养阅读习惯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