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已被讨论多年,其根本议题是教育目标如何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发掘和培养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此环境中的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发展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作者以自身所在的地方师范类院校为例,结合教学现状从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专业导向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试着探讨地方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 地方师范类院校 英语专业 现状与发展
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语言学习群体。从小学到大学,以至到工作阶段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学习外语的任务和压力。如何学习一门外语并达到社会的需求和标准常常让很多国人苦恼并设法逃避。而担负着未来外语教学任务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应该受到教育体系的重视,如何把他们打造成育人之才成为了当务之急。就我对所在学校四年级373名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只有33.6%的学生在经过教育实习之后表示自己愿意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而当中仅有18.3%的学生被专业老师认定具有上岗任教的能力,这当中的“教学精英”却并不都是平时成绩优秀的专业生。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教学能力、教学目标感和教育热情的培养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专业导向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供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一、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英语系的课程和教育思想导向多是模仿综合性大学,当综合性大学对其自身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时,师范类院校更是要立足学院性质重新思考现存理念的合理性,而地方院校的任务更加艰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依然盛行于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教完课本知识为任务,而学生依旧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学习成效的好坏和多少常常就是最后的考试成绩来定取。面临着和综合性大学一样的考级压力,学生又不得不花同样的时间来记单词,背句型达到毕业所需的标准和要求。他们厌烦这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却又不得不接受整个教育体系所设置的种种关卡。对于地方院校相对薄弱的软件条件来说,学生将更难培养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并树立其目标规划。因此,地方师范类院校应从宏观上更新其教育思想,在不脱离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大胆创立符合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学科环境,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多寻找出路,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更重要的是,师范类院校应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人才做出的界定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素质教育被中国的教育家们讨论多年,但在大多数地方高校能成功实施的寥寥无几,原因在于其资源的局限性和观念的落后性。师范类英语系学生常常被视为只会几个英语单词,说几句流利的句子的“外语鹦鹉”,而真正有其他专业爱好的同专业学生却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不少外语系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面临毕业走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成为了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空心人”(黄源深,2001)。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更要从学院性质出发,从以往的只强调模仿、复现、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从只重视课本教学和课本为核心的考评方法中纠正过来,从鼓励并资助只会埋头苦读,不参与合作探讨的奖励办法中改革过来,以培养爱教、能教和会教的教育型人才。对于那些有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生更要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提供外部学科条件。
二、课程设置与改革
我所在的师范类院校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修满所规定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从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到部分学生申请的双学位课程,每一门课程学生都要经过考试考查来获得学分。公共课和选修课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类似,而专业课也设置成从低年级的语言技能课到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的过渡,其作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跨文化意识和教学意识。
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依靠语音、口语、语法和阅读等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语言技能也在此阶段打下基础,这本应该是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素质课程,而很多无法通过该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仅靠一次补考来放任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我在大四学生中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掌握某些音标的读法,甚至无法顺利地读出一篇英语短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外语教学中,当教材、教师把焦点放在学生说出、写出的语言或已完成的交际行为时就属于结果指向教学(Richards,1987),当教师把焦点定位于产生这些成果所运用的能力和过程时,就属于过程指向教学(吴宗杰,1997)。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身份进行自主学习,常常被各种周期短、数量多的课堂作业所逼,最终变成了上课听老师讲,下课只能做题的结果指向学习模式,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教师也就养成了自动灌输的习惯。作者认为,这些语言技能课程应该开设在师范类英语专业学习的中期阶段,或由易向难地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让教学课堂内容更多元化,设置任务模式,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利用项目展示、辩论会、研讨会、读书报告会、英语演讲赛等活动促使学生自动掌握技能,提高学习动力。
同样,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语言学、汉英翻译、高级英语等学科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然而其中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教材陈旧,落后常常与现代语言环境脱钩;目的性不明确,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课程特色,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在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从文学为导向向语言学及其相关课程为主导过渡的趋势下,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作出相应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形成学生的教学理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文学和文化概况等课程可以作为补充知识学科,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外语知识教授。
在教学意识方面,大四学生现在可以利用一整学期来完成教学实践,我通过对大四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于教学技能掌握的缺失,在大三阶段学习到的教学法和教育学等学科常常以理论化的内容进行,很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要不被告知某种教学模式是正确的,都应该以此为鉴,要不就是多看看优质课视屏,模仿着照搬照抄。学生在校园内教学实践都是以这种学究式的要求进行着,更不用说连基本功都未过关的部分学生,站上讲台更是让人胆战心惊。地方师范类院校都有着外部资源不够、内部软件急待更新的尴尬。因此,开发一条中国特色的TEFL/TESOL教学理论和教材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在此之前,学生和教师都要放眼于国外的现代教学思想和方法,多用实践来指导新思想,少用既成理论限制教学思考。
三、专业导向
21世纪时代特色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师范类院校中这种需求也同样被重视。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做法通常也是为学生提供多一种专业的选择,以双学位的学习机制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所学的专业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加强并无多大关联,其结果是学生利用大量压缩了的课程时间学习另外一门专业,而本来的英语专业学习时间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目前国内缺乏的外语人才是能利用外语来传授不同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却都不专精的“博学者”,对于地方师范类院校来说,培养能用双语教学的教师比有着毫无含金量的双学位学生更有价值,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更是其教育发展的专业新导向。
师范类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已在中国倡导并实施多年,部分大中院校的改革结果也非常显著。地方院校如何能克服地域和资源限制发展英语专业的优势,需要更多的专业团队和职能部门与时俱进,开拓探讨。更多的英语专业教育家们还是要思考从教学方法到教材选用、从学科设置到学期进程、从专业改良到人才培养等的一系列的根本问题,从而找到更适合国内高校亿万语言学习者的改革之道。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2]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3]刘祥生.浅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5,(1).
[4]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
[5]罗宗杰.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J].外语界,1997,(1).
[6]尚新,李刚.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与语言基本功训练——谈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教学兼评RICH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2002,(1).
[7]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8]赵冬生.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2010,(4).
[9]Richards,J.C.
关键词: 地方师范类院校 英语专业 现状与发展
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语言学习群体。从小学到大学,以至到工作阶段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学习外语的任务和压力。如何学习一门外语并达到社会的需求和标准常常让很多国人苦恼并设法逃避。而担负着未来外语教学任务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应该受到教育体系的重视,如何把他们打造成育人之才成为了当务之急。就我对所在学校四年级373名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只有33.6%的学生在经过教育实习之后表示自己愿意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而当中仅有18.3%的学生被专业老师认定具有上岗任教的能力,这当中的“教学精英”却并不都是平时成绩优秀的专业生。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教学能力、教学目标感和教育热情的培养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专业导向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供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一、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英语系的课程和教育思想导向多是模仿综合性大学,当综合性大学对其自身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时,师范类院校更是要立足学院性质重新思考现存理念的合理性,而地方院校的任务更加艰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依然盛行于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教完课本知识为任务,而学生依旧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学习成效的好坏和多少常常就是最后的考试成绩来定取。面临着和综合性大学一样的考级压力,学生又不得不花同样的时间来记单词,背句型达到毕业所需的标准和要求。他们厌烦这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却又不得不接受整个教育体系所设置的种种关卡。对于地方院校相对薄弱的软件条件来说,学生将更难培养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并树立其目标规划。因此,地方师范类院校应从宏观上更新其教育思想,在不脱离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大胆创立符合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学科环境,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多寻找出路,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更重要的是,师范类院校应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人才做出的界定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素质教育被中国的教育家们讨论多年,但在大多数地方高校能成功实施的寥寥无几,原因在于其资源的局限性和观念的落后性。师范类英语系学生常常被视为只会几个英语单词,说几句流利的句子的“外语鹦鹉”,而真正有其他专业爱好的同专业学生却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不少外语系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面临毕业走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成为了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空心人”(黄源深,2001)。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更要从学院性质出发,从以往的只强调模仿、复现、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从只重视课本教学和课本为核心的考评方法中纠正过来,从鼓励并资助只会埋头苦读,不参与合作探讨的奖励办法中改革过来,以培养爱教、能教和会教的教育型人才。对于那些有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生更要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提供外部学科条件。
二、课程设置与改革
我所在的师范类院校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修满所规定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从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到部分学生申请的双学位课程,每一门课程学生都要经过考试考查来获得学分。公共课和选修课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类似,而专业课也设置成从低年级的语言技能课到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的过渡,其作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跨文化意识和教学意识。
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依靠语音、口语、语法和阅读等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语言技能也在此阶段打下基础,这本应该是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素质课程,而很多无法通过该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仅靠一次补考来放任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我在大四学生中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掌握某些音标的读法,甚至无法顺利地读出一篇英语短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外语教学中,当教材、教师把焦点放在学生说出、写出的语言或已完成的交际行为时就属于结果指向教学(Richards,1987),当教师把焦点定位于产生这些成果所运用的能力和过程时,就属于过程指向教学(吴宗杰,1997)。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身份进行自主学习,常常被各种周期短、数量多的课堂作业所逼,最终变成了上课听老师讲,下课只能做题的结果指向学习模式,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教师也就养成了自动灌输的习惯。作者认为,这些语言技能课程应该开设在师范类英语专业学习的中期阶段,或由易向难地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让教学课堂内容更多元化,设置任务模式,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利用项目展示、辩论会、研讨会、读书报告会、英语演讲赛等活动促使学生自动掌握技能,提高学习动力。
同样,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语言学、汉英翻译、高级英语等学科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然而其中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教材陈旧,落后常常与现代语言环境脱钩;目的性不明确,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课程特色,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在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从文学为导向向语言学及其相关课程为主导过渡的趋势下,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作出相应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形成学生的教学理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文学和文化概况等课程可以作为补充知识学科,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外语知识教授。
在教学意识方面,大四学生现在可以利用一整学期来完成教学实践,我通过对大四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于教学技能掌握的缺失,在大三阶段学习到的教学法和教育学等学科常常以理论化的内容进行,很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要不被告知某种教学模式是正确的,都应该以此为鉴,要不就是多看看优质课视屏,模仿着照搬照抄。学生在校园内教学实践都是以这种学究式的要求进行着,更不用说连基本功都未过关的部分学生,站上讲台更是让人胆战心惊。地方师范类院校都有着外部资源不够、内部软件急待更新的尴尬。因此,开发一条中国特色的TEFL/TESOL教学理论和教材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在此之前,学生和教师都要放眼于国外的现代教学思想和方法,多用实践来指导新思想,少用既成理论限制教学思考。
三、专业导向
21世纪时代特色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师范类院校中这种需求也同样被重视。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做法通常也是为学生提供多一种专业的选择,以双学位的学习机制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所学的专业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加强并无多大关联,其结果是学生利用大量压缩了的课程时间学习另外一门专业,而本来的英语专业学习时间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目前国内缺乏的外语人才是能利用外语来传授不同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却都不专精的“博学者”,对于地方师范类院校来说,培养能用双语教学的教师比有着毫无含金量的双学位学生更有价值,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更是其教育发展的专业新导向。
师范类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已在中国倡导并实施多年,部分大中院校的改革结果也非常显著。地方院校如何能克服地域和资源限制发展英语专业的优势,需要更多的专业团队和职能部门与时俱进,开拓探讨。更多的英语专业教育家们还是要思考从教学方法到教材选用、从学科设置到学期进程、从专业改良到人才培养等的一系列的根本问题,从而找到更适合国内高校亿万语言学习者的改革之道。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2]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3]刘祥生.浅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5,(1).
[4]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
[5]罗宗杰.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J].外语界,1997,(1).
[6]尚新,李刚.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与语言基本功训练——谈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教学兼评RICH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2002,(1).
[7]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8]赵冬生.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2010,(4).
[9]Richards,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