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七子”之首张文光生卒年考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燕台七子”之首张文光,其生卒年或者阙如,或者存疑,现在予以考察于次。
  杨淮辑《中州诗钞》(原名《国朝中州诗钞》)卷一所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有云:“溯昔忘年交,余少汝十二。云斋张仲子,长汝更十四。”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所涉三人中的核心人物赵宾(锦帆其号),其《学易庵诗集》卷首有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1685)张慎为所撰《赵锦帆先生传》,说于“今上……丁巳年六月二十四日酉时卒,寿六十九岁”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1册,第471—472页)。
  这个“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逆推赵宾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
  (1609。此前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卷二赵宾小传说他“卒于康熙十四年,年六十九”,则误将其生卒年整体前移了两年,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张文光(谯明、云斋分别系其字、号,“谯明”或称作“樵明”“樵门”“醮明”等)年长赵宾十四岁,即出生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
  关于张文光谢世的时间以及地点,问题相对比较复杂。
  方拱乾《何陋居集》“辛丑年”诗,有《哭张樵明同年》二首,其一颈联云:“昨岁尚闻强饭信,比来谁赋大招声?”
  (《何陋居集(外二十一种)》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这里“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此题据前后作品排序作于四月。又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十《岀滇日记》记载:“予以庚子六月抵滇,以辛丑三月辛亥[初二日]去滇。……丙寅[十七日],逾关岭……抵安庄卫,是为镇宁州,出山矣。守备张汝德,祥符武举。为讯故人张给事谯明,云已物故。……且云其死或在金陵,或在淮。”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1册,第132—134页)
  这两条史料,假如按照通常的做法,就可以直接将张文光的卒年定在“辛丑”这一年。但是,正如《岀滇日记》本月“癸丑”(初四日)所记:“道逢诏使,始知春王正月丙辰[初六日]天王崩,戊午[初八日]太子立;屈指殆两月矣,诏始到滇。”朝廷关系如此重大事件的诏书,从京师送到云南尚且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则张文光谢世的消息从江苏传到云南、贵州交界之地,时间很可能还需要更久。同样如《何陋居集》该题前面第二题《得周栎园书》四首之一的首联“春风送客返江南,书札犹传隔岁函”所示,方拱乾当时还在流放地黑龙江宁古塔,得知张文光谢世的消息自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说,对于张文光而言,“辛丑年”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谢世时间的一个下限。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特别注意到江苏淮安刘谦吉《雪作须眉诗钞》卷四《送张海旭、岱岳兄弟返大梁二首》,小序说:“予受张醮明先生知最早。先生讳文光,观察淮扬,改黄门,再司臬江南。尝指予曰:‘此小子者不特达,当不复相天下士矣。’先生逝之后三年,两公子归大梁,潸然送之。”又其一上截正文云:“前年哭老师,哀挽暮秋时。门散孟尝客,魂招宋玉诗。”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4册)
  如此结合前引方拱干诗句,就可以确知张文光事实上乃卒于“辛丑年”的“昨岁”亦即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暮秋”九月,享年六十六岁。
  附带关于前引《岀滇日记》所谓“其死或在金陵,或在淮”,从有关诗歌作品中同样可以考察清楚。例如前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下文有云:“汝归讯秣陵,云斋病萧寺。”又施闰章《施愚山集·诗集》卷二十九《过汴不及拜张谯明墓,追哭以诗》,题注说:“公疾笃江宁,余及见于卧内,举手微语曰:‘愿结来生未了缘。’”
  (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3册)
  可知张文光谢世之前曾在江苏的南京(金陵、白下、秣陵、江宁均其别称)养病。而赵宾《学易庵诗集》卷三《哭张谯明先生》四首,尽管集内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但题注说:“时自淮上反[返]葬彝门。”又其一正文首联云:“不信淮南讣,何期竟是真。”
  (同前第505页)
  同时联系上引刘谦吉诗歌“前年哭老师”云云,则可知张文光最后谢世的地点是在江苏的淮安。当初薛所蕴,曾有诗歌《送张谯明新授给谏,由汴还淮——淮其旧治地,今侨寓焉》一题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7册);
  今人整理的《光绪淮安府志》,卷三十三《安东县人物·流寓》“国朝”开头说得更加具体:“张文光,字云斋,祥符人。明季由进士官淮海监军道,加太仆寺少卿。顺治四年,寄居县城。子三奇,字海旭,恩贡生。……”
  (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下册)
  这样,其间的缘由也就明白了。至于“云斋”,则如同上文所注,实际上不是表字而是别号,具体可以参见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四十一为此而作的《云斋记》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7册)。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政治课教学从性质上看,既是德育课,又是智育课,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但就本质而言,它侧重于德育。从目的、任务看则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提高其政治觉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它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过程,是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的统一体。但是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