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玉龙,号“龙眼”,时事演绎怪侠,独门武功——“大话国际”。从孵蛋(复旦)出壳,曾被央视发往欧洲常驻,是著名战地记者……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制片人。
传说现代人有几大“傻”,包括给喜马拉雅山安电梯、给飞机装倒挡等。如今,龙眼有一个更傻的想法——
无刹车的“核列车”
“伊朗的核计划‘没有刹车’”——这是伊朗总统内贾德今年说过的最富创意的一句话。
内贾德的这句“名言”是在2007年2月底说的。到5月底,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无可奈何地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说,伊朗这列“核列车”确实没有刹车,他们非但没有履行联合国安理会限其在60天内暂停铀浓缩活动的第1747号决议,反而增加了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数量。种种迹象表明,伊朗这列没有刹车的“核列车”不仅不停车,甚至跑得更疯了。
面对呼啸而来的伊朗“核列车”,欧盟只是在路边扯着嗓子喊:“内贾德司机,请下来谈谈!”“山姆大叔”对此也是一脸怒气却又无能为力。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则安慰大家说:“伊朗即使想要发展核武器,最少也需要3到8年时间。”
在龙眼看来,所谓伊朗“核列车”没有刹车纯粹是一场把戏,因为内贾德认为伊朗的核活动一直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则,伊朗的“核列车”从未出轨,凭什么要停下来?美国和欧盟在核能利用方面的横杆从来就是只拦君子不拦小人。既然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可以闯关,伊朗当然也可以冲过去。更何况眼下美国也无牌可打,这也使得伊朗义无反顾。
谁来踩“战神之车”的刹车
1972年,美国与苏联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但美国于2001年12月单方面宣布退出,并随后着手在本土和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据专家分析,美国抛弃原游戏规则,改在欧洲设立导弹防御基地,其实是针对俄罗斯最先进的“白杨-M”导弹的弱点而来的。据俄媒体报道,“白杨-M”导弹具备分导式弹头、高超音速、连续调姿等先进技术,其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圆概率误差不大于110米,进行“突防机动”任务时,圆概率误差不大于60米。更重要的是,这种导弹能够突破美国的反导防御系统。
一直以来,美国都苦于没有对付俄罗斯“白杨-M”导弹的方法。美国反导专家经过苦心研究后认为,对付“白杨-M”这样的洲际弹道导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导弹发射后的助推阶段就将其拦截摧毁。因为这个时候的导弹雷达反射面积最大、速度最低、暴露机率最高,“就如同在十字路口转弯的大巴车一样笨拙”,最经不起攻击。一旦在起飞阶段被击落,“白杨-M”导弹所具备的分导式弹头、高超音速、连续调姿等优势就会毫无用处。所以有军事专家指出,美国对俄罗斯“白杨-M”导弹的这一打击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样,对准关键部位就能“一剑封喉”。
面对美国即将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认为这将打破俄美间的战略平衡。今年5月29日,俄罗斯成功试射一枚“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一枚改进型短程战术导弹。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在试射成功后称,这种先进的导弹比“白杨-M”更厉害,它能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这也就是说,俄罗斯已经找到了美国反导系统的“死穴”。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美俄两国在武器上的轮番升级,让人又闻到了当年美苏冷战的气息。明明有《反弹道导弹条约》这样的轨道,但两国的“战神之车”谁也不愿意循规蹈矩,致使两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和部署不断升级。
在美俄关系日趋紧张的当口,俄罗斯总统普京破天荒地被邀请至老布什家中作客。实质性问题未谈,宾主竟然在享受了丰盛龙虾晚宴后乘快艇出海兜风。龙眼望着那呼啸而过的快艇,真不知道快艇上是谁在掌舵,何处才能减速?
乌克兰是否还刹得住车
在伊朗“核列车”和美俄“导弹列车”轰隆隆向前开进的同时,乌克兰的“三驾马车”终于停止了狂奔。经过近8小时的谈判,乌克兰总统、总理和议长就重新举行议会选举时间达成一致并签署“三方声明”。基辅恢复了平静。
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以来,议会与总统之间就权限问题一直争吵不断,乌克兰因而在15年内更换了14任总理。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2007年4月2日签署命令,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总统令遭到议会多数派及亚努科维奇政府的强烈反对和抵制。2007年5月25日,尤先科签署命令,要求直接指挥原由内务部管辖的作战部队,却遭到了忠于亚努科维奇的内务部长的拒绝。内务部内卫部队司令基赫坚科按照总统尤先科的指示向基辅调派了2000多名内卫部队士兵,但在行进途中遭到内务部长派出的警察的拦截,乌克兰局势无比严峻。正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这两位领导乌克兰的“驾驶员”一个踩脚刹,一个拉手刹,使这列承载国家命运的列车终于在联合制动下停在了悬崖边。
如今冲突暂时得到平复,但矛盾并未化解。鉴于乌克兰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也都密切关注着今秋乌克兰的议会选举。随着9月30日进入倒计时,内外多种力量的较量又将展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旦这列火车下次再出现危险的迹象,是否还能刹得住车?
哈马斯在加沙地带一路狂奔
西班牙小镇潘普洛纳有一个奔牛节,每年都要搞得人仰“牛”翻,并总有人被送进医院抢救。尽管事故不断,但这里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不计后果。
在中东,加沙地带成了巴勒斯坦的潘普洛纳,哈马斯成了在街上狂奔的公牛。围绕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管辖权问题,巴勒斯坦两大派别——法塔赫和哈马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的武装冲突急剧升温并一度失控。6月14日,哈马斯武装攻克了巴勒斯坦预警部队总部、情报机构总部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的官邸,并宣称占领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加沙地带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种情况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不得不宣布解散巴勒斯坦民族联合政府,解除哈尼亚的总理职务,并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施紧急状态。这就意味着,巴勒斯坦“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管辖权问题是当年阿拉法特留下的老问题。美英两国当年极力在巴勒斯坦推行所谓的民主化进程,这给哈马斯创造了通过选举执掌政府的机会。但哈马斯上台后,尤其在他们控制加沙地带后,美英又极力从政治和经济上打压哈马斯。以色列通过转交其代征的近1.2亿美元的税款支持法塔赫补发工资,并释放了被囚的250名法塔赫成员,试图以此瓦解民众对哈马斯的支持。
目前,人们虽然看到加沙地带街头的流血冲突已经缓和,但并不知道到底是美英和以色列的刹车起了作用,还是哈马斯这头公牛已经被赶进了斗牛场。
寻找地球变暖的刹车
“去吕根岛,不去夏威夷!”这是一位德国气候专家的呼吁。这位名叫斯托克的专家说:“想要为遏制全球变暖出力的公民,可以尽量避免坐长途飞机,而选择国内的旅游胜地。” 斯托克先生告诫那些远途旅游的德国人,仅单程长途空中飞行每人将至少产生6吨二氧化碳,而到德国北部的沿海旅行,坐火车往返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35千克。
要求主要工业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早已正式生效,但许多人忽略了地球变暖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过度使用地球资源导致全球气候和环境急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气温明显上升。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正在消失,南极洲的冰雪开始迅速消融,绿油油的青草竟然开始在南极生根发芽。据有关研究,如不遏制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将造成海平面上升,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会因海平面升高、洪涝或干旱而不得不背井离乡。
由于美国一直拒绝在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美欧矛盾凸现,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取代伊拉克战争,成为美欧之间的根本分歧”。
美国在这次西方八国峰会上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对此“认真考虑”,并同意在联合国框架下确定“后京都协议”。
南极洲的冰川还在不停地融化,每一块冰的塌落,都在警告地球人赶紧踩住地球变暖的刹车,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
传说现代人有几大“傻”,包括给喜马拉雅山安电梯、给飞机装倒挡等。如今,龙眼有一个更傻的想法——
无刹车的“核列车”
“伊朗的核计划‘没有刹车’”——这是伊朗总统内贾德今年说过的最富创意的一句话。
内贾德的这句“名言”是在2007年2月底说的。到5月底,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无可奈何地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说,伊朗这列“核列车”确实没有刹车,他们非但没有履行联合国安理会限其在60天内暂停铀浓缩活动的第1747号决议,反而增加了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数量。种种迹象表明,伊朗这列没有刹车的“核列车”不仅不停车,甚至跑得更疯了。
面对呼啸而来的伊朗“核列车”,欧盟只是在路边扯着嗓子喊:“内贾德司机,请下来谈谈!”“山姆大叔”对此也是一脸怒气却又无能为力。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则安慰大家说:“伊朗即使想要发展核武器,最少也需要3到8年时间。”
在龙眼看来,所谓伊朗“核列车”没有刹车纯粹是一场把戏,因为内贾德认为伊朗的核活动一直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则,伊朗的“核列车”从未出轨,凭什么要停下来?美国和欧盟在核能利用方面的横杆从来就是只拦君子不拦小人。既然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可以闯关,伊朗当然也可以冲过去。更何况眼下美国也无牌可打,这也使得伊朗义无反顾。
谁来踩“战神之车”的刹车
1972年,美国与苏联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但美国于2001年12月单方面宣布退出,并随后着手在本土和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据专家分析,美国抛弃原游戏规则,改在欧洲设立导弹防御基地,其实是针对俄罗斯最先进的“白杨-M”导弹的弱点而来的。据俄媒体报道,“白杨-M”导弹具备分导式弹头、高超音速、连续调姿等先进技术,其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圆概率误差不大于110米,进行“突防机动”任务时,圆概率误差不大于60米。更重要的是,这种导弹能够突破美国的反导防御系统。
一直以来,美国都苦于没有对付俄罗斯“白杨-M”导弹的方法。美国反导专家经过苦心研究后认为,对付“白杨-M”这样的洲际弹道导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导弹发射后的助推阶段就将其拦截摧毁。因为这个时候的导弹雷达反射面积最大、速度最低、暴露机率最高,“就如同在十字路口转弯的大巴车一样笨拙”,最经不起攻击。一旦在起飞阶段被击落,“白杨-M”导弹所具备的分导式弹头、高超音速、连续调姿等优势就会毫无用处。所以有军事专家指出,美国对俄罗斯“白杨-M”导弹的这一打击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样,对准关键部位就能“一剑封喉”。
面对美国即将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认为这将打破俄美间的战略平衡。今年5月29日,俄罗斯成功试射一枚“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一枚改进型短程战术导弹。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在试射成功后称,这种先进的导弹比“白杨-M”更厉害,它能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这也就是说,俄罗斯已经找到了美国反导系统的“死穴”。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美俄两国在武器上的轮番升级,让人又闻到了当年美苏冷战的气息。明明有《反弹道导弹条约》这样的轨道,但两国的“战神之车”谁也不愿意循规蹈矩,致使两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和部署不断升级。
在美俄关系日趋紧张的当口,俄罗斯总统普京破天荒地被邀请至老布什家中作客。实质性问题未谈,宾主竟然在享受了丰盛龙虾晚宴后乘快艇出海兜风。龙眼望着那呼啸而过的快艇,真不知道快艇上是谁在掌舵,何处才能减速?
乌克兰是否还刹得住车
在伊朗“核列车”和美俄“导弹列车”轰隆隆向前开进的同时,乌克兰的“三驾马车”终于停止了狂奔。经过近8小时的谈判,乌克兰总统、总理和议长就重新举行议会选举时间达成一致并签署“三方声明”。基辅恢复了平静。
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以来,议会与总统之间就权限问题一直争吵不断,乌克兰因而在15年内更换了14任总理。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2007年4月2日签署命令,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总统令遭到议会多数派及亚努科维奇政府的强烈反对和抵制。2007年5月25日,尤先科签署命令,要求直接指挥原由内务部管辖的作战部队,却遭到了忠于亚努科维奇的内务部长的拒绝。内务部内卫部队司令基赫坚科按照总统尤先科的指示向基辅调派了2000多名内卫部队士兵,但在行进途中遭到内务部长派出的警察的拦截,乌克兰局势无比严峻。正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这两位领导乌克兰的“驾驶员”一个踩脚刹,一个拉手刹,使这列承载国家命运的列车终于在联合制动下停在了悬崖边。
如今冲突暂时得到平复,但矛盾并未化解。鉴于乌克兰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也都密切关注着今秋乌克兰的议会选举。随着9月30日进入倒计时,内外多种力量的较量又将展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旦这列火车下次再出现危险的迹象,是否还能刹得住车?
哈马斯在加沙地带一路狂奔
西班牙小镇潘普洛纳有一个奔牛节,每年都要搞得人仰“牛”翻,并总有人被送进医院抢救。尽管事故不断,但这里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不计后果。
在中东,加沙地带成了巴勒斯坦的潘普洛纳,哈马斯成了在街上狂奔的公牛。围绕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管辖权问题,巴勒斯坦两大派别——法塔赫和哈马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的武装冲突急剧升温并一度失控。6月14日,哈马斯武装攻克了巴勒斯坦预警部队总部、情报机构总部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的官邸,并宣称占领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加沙地带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种情况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不得不宣布解散巴勒斯坦民族联合政府,解除哈尼亚的总理职务,并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施紧急状态。这就意味着,巴勒斯坦“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管辖权问题是当年阿拉法特留下的老问题。美英两国当年极力在巴勒斯坦推行所谓的民主化进程,这给哈马斯创造了通过选举执掌政府的机会。但哈马斯上台后,尤其在他们控制加沙地带后,美英又极力从政治和经济上打压哈马斯。以色列通过转交其代征的近1.2亿美元的税款支持法塔赫补发工资,并释放了被囚的250名法塔赫成员,试图以此瓦解民众对哈马斯的支持。
目前,人们虽然看到加沙地带街头的流血冲突已经缓和,但并不知道到底是美英和以色列的刹车起了作用,还是哈马斯这头公牛已经被赶进了斗牛场。
寻找地球变暖的刹车
“去吕根岛,不去夏威夷!”这是一位德国气候专家的呼吁。这位名叫斯托克的专家说:“想要为遏制全球变暖出力的公民,可以尽量避免坐长途飞机,而选择国内的旅游胜地。” 斯托克先生告诫那些远途旅游的德国人,仅单程长途空中飞行每人将至少产生6吨二氧化碳,而到德国北部的沿海旅行,坐火车往返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35千克。
要求主要工业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早已正式生效,但许多人忽略了地球变暖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过度使用地球资源导致全球气候和环境急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气温明显上升。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正在消失,南极洲的冰雪开始迅速消融,绿油油的青草竟然开始在南极生根发芽。据有关研究,如不遏制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将造成海平面上升,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会因海平面升高、洪涝或干旱而不得不背井离乡。
由于美国一直拒绝在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美欧矛盾凸现,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取代伊拉克战争,成为美欧之间的根本分歧”。
美国在这次西方八国峰会上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对此“认真考虑”,并同意在联合国框架下确定“后京都协议”。
南极洲的冰川还在不停地融化,每一块冰的塌落,都在警告地球人赶紧踩住地球变暖的刹车,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