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xwbx45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I4)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进而探讨PADl4多态性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TaqMan-PCR法对515例结直肠癌患者和549例健康对照者的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位点,即rs1886302、rs247713l和rs1635561进行基因分型,使用SHEsis和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关联性分析发现,位于PADI4基因内含子1区的rsl886302位点等位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显性遗传模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的OR值分别为0.796和0.731,携带等位基因A的个体会减小患结直肠癌的概率.而位于PADl4内含子1和内含子15区的rs2477131和rs1635561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ADl4基因是结直肠癌遗传易感基因,rsl886302是结直肠癌的易感性位点。

其他文献
投稿时,要求首页脚注中注明单位全称(具体到科室),注明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如有通信作者,应注明其姓名和E—mail。同时要求注明作者所有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固定电话、手机和E—mail,而这些联系方式仅供编辑联系作者修改稿件时使用,
期刊
近年的研究显示sox4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方面的调控.深入研究该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有望为研发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DNA甲基化修饰与微小RNA(miRNA)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目前发现在肿瘤形成过程中miRNA启动子区可发生甲基化,也可通过调控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来调节DNA甲基化.通过对二者之间相互调控机制的研究,能为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的 比较目测法与不同个数和组合的外标记点法图像配准的差异,总结出一套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计算机断层显像(CT)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肺灌注图像配准的方法.方法 选取两例肺癌患者分别行胸部CT和SPECT肺灌注扫描,扫描前分别于胸部体表黏贴9个标记点作为图像配准的参考点.分别依据目测法、2-9点法图像配准,记录配准后两图像9个外标记点三维空间坐标,以配准后外标记点在SPEC/肺灌注
肿瘤干细胞( CSC)的自我更新与肿瘤的形成、复发以及耐药有关.微RNA (miRNA)能够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命运.目前的研究已发现微RNA可通过直接调节相关的基因靶点作用于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同时可能通过影响Wnt、Notch、Hedgehog等信号传导途径参与调节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
乳腺癌在乳房切除术后出现局部区域复发(LRR),虽是疾病进展的一个信号,但LRR不同于远处转移.其中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仍预后较好,尤其是孤立的LRR患者.复发间隔、复发位点和复发灶数目等对LRR患者预后有较大影响.对适合的LRR患者,手术切除和内分泌治疗的价值已被证实,化疗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mTOR抑制剂在抗肿瘤治疗中备受瞩目,其代表药物依维莫司和坦罗莫司已在多个临床研究被证实可作为新一代的有效药物,尤其在逆转肿瘤耐药方面被寄予厚望.而mTOR抑制剂与其他抗癌药物的最佳联合方案仍需验证。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能诱发宫颈癌的DNA病毒,尤其是高危型和混合感染.HPV的生物特性导致其具有致癌性,利用HPV的核酸检测可简便迅速地诊断宫颈癌,有利于早期治疗.鉴于HPV与宫颈癌的关系,HPV疫苗研制有重要意义。
尿路上皮癌是最常见泌尿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确诊时约25%的患者属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癌.2006年3月-2009年3月,采用手术切除和术中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内放射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2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期刊
Bcl-2蛋白小分子抑制剂是以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为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近年来,ABT-737、ABT-263、棉酚、apogossypol、TW-37、obatoclax、HA14-1等Bcl-2小分子抑制剂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临床前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单药对某些肿瘤有效,与放化疗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