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流行文化如潮水般涌来,强烈冲击着中小学校园。古语有“禁之止之不如疏之导之”,如果老师也能和学生一起分享流行文化,一起审视和辨析流行文化,从中学习到积极的东西,那么流行文化将会是更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活教材。
一、一叶知秋 一花知春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于艺术创作而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多么举足轻重。正所谓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透过细节刻画这“管”,我们窥到的却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全豹”。许多优秀的流行歌曲都能体现这方面的创作特色。
例如经典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猜不出问题的你”“向我借半块橡皮”“我给你写的信”等细节刻画让我们对“同桌”的形象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对那段随风而逝的岁月也勾起了无限的回忆,这就是细节的感染力。许多学生写《我的母亲》,那平铺直叙下的母亲几乎是同一张“脸谱”的,毫无个性可言。李准曾经说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一句话,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细节描写。细节的魅力就在于以少胜多,寥寥数语便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因此,可引导学生在平常听歌时多琢磨其中的语言表达,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对于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是指体验观察生活;出乎其外,则要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往往,“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
巴金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谈创作体会时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形式,也难以感人。许多优秀的诗文都是在作者的真情推动之下产生的。然而有感而发不是凭空臆想,是需要作者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和领悟的。
汪峰的一首《北京北京》,“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死去……” 歌词写得直接而简单,然而,正是这简单的几句歌词,却让在城市中挣扎生存的“北漂族”流下了滚烫的热泪,因为它以真诚的体验道出了7亿漂泊在外的中国民工的心声,不管现实的物质社会如何湮没了曾经的欢笑和泪水,见证了怎样的成功和跌倒,只要真正热爱着这座城市,谁都不能否认自己扮演的重要角色。
白居易听了琵琶女那哀怨的琴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创作了不朽之作《琵琶行》。我们同样也可引导学生在这些能引起共鸣的音乐作品中寻找写作灵感。这些音乐作品就相当于一个文本,承载着一种生命体验、一个情感世界,就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生命世界中,唤醒生活的知觉,体悟人生百态。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2008年四川省的高考作文题为“坚强”,众多考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场悲恸的大灾难,难以抑制内心的真实情感,写下了一篇篇声泪俱下的文章。其实体验并非什么高深的玩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许多独特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只要善于思考,将自己最真实的体验感悟表达出来,即使文章是稚嫩的,那也如一泓清泉,清莹透亮。
三、以象表意 赋意于象
“以象表意”和“赋意于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指要营造既有意又有象的意象。这里的“意”是指表达的情思,“象”是指表达情思的形象。写作手法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这种情况。
优秀的流行歌词中不乏有一些非常有诗意的充满形象性的语言表达。例如曾经那首网络歌曲《两只蝴蝶》,不就是化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意象吗?“在海边/你看见渔家的女儿向大海挥手”“沙漠的夜里/你望着骆驼眼睛温柔”“在冰山脚下/你看见草长得高过马头”“傍晚的田野/拾穗的男孩正往家走”(张楚《走吧》)。在这里,“海”、“沙漠”“骆驼”“冰山”“草”“马”“田野”这些意象就像一幅幅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淳美的自然山水田园画。因此文字表达要让“意象说话”。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幻想/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我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总会听我的话/不怕要多少时间多少代价/青春是我的筹码”。文字里尽彰显着一种个性魅力,一种人格魅力,一种精神魅力。从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字中学生可以感悟到青春的美好,还能体会到比喻修辞对写作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所以说语言表达要用形象说话,“以象表意,赋意于象”,这样“象”才有美,“意”才深。
最后就让我用几句歌词来结束吧:“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因为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幸福着你的幸福”“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但愿我们能在师生的合唱里快乐地走进写作的萋萋芳草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纲要》解读本.
[2]王国维. 人间词话 .
一、一叶知秋 一花知春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于艺术创作而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多么举足轻重。正所谓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透过细节刻画这“管”,我们窥到的却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全豹”。许多优秀的流行歌曲都能体现这方面的创作特色。
例如经典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猜不出问题的你”“向我借半块橡皮”“我给你写的信”等细节刻画让我们对“同桌”的形象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对那段随风而逝的岁月也勾起了无限的回忆,这就是细节的感染力。许多学生写《我的母亲》,那平铺直叙下的母亲几乎是同一张“脸谱”的,毫无个性可言。李准曾经说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一句话,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细节描写。细节的魅力就在于以少胜多,寥寥数语便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因此,可引导学生在平常听歌时多琢磨其中的语言表达,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对于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是指体验观察生活;出乎其外,则要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往往,“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
巴金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谈创作体会时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形式,也难以感人。许多优秀的诗文都是在作者的真情推动之下产生的。然而有感而发不是凭空臆想,是需要作者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和领悟的。
汪峰的一首《北京北京》,“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死去……” 歌词写得直接而简单,然而,正是这简单的几句歌词,却让在城市中挣扎生存的“北漂族”流下了滚烫的热泪,因为它以真诚的体验道出了7亿漂泊在外的中国民工的心声,不管现实的物质社会如何湮没了曾经的欢笑和泪水,见证了怎样的成功和跌倒,只要真正热爱着这座城市,谁都不能否认自己扮演的重要角色。
白居易听了琵琶女那哀怨的琴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创作了不朽之作《琵琶行》。我们同样也可引导学生在这些能引起共鸣的音乐作品中寻找写作灵感。这些音乐作品就相当于一个文本,承载着一种生命体验、一个情感世界,就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生命世界中,唤醒生活的知觉,体悟人生百态。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2008年四川省的高考作文题为“坚强”,众多考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场悲恸的大灾难,难以抑制内心的真实情感,写下了一篇篇声泪俱下的文章。其实体验并非什么高深的玩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许多独特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只要善于思考,将自己最真实的体验感悟表达出来,即使文章是稚嫩的,那也如一泓清泉,清莹透亮。
三、以象表意 赋意于象
“以象表意”和“赋意于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指要营造既有意又有象的意象。这里的“意”是指表达的情思,“象”是指表达情思的形象。写作手法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这种情况。
优秀的流行歌词中不乏有一些非常有诗意的充满形象性的语言表达。例如曾经那首网络歌曲《两只蝴蝶》,不就是化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意象吗?“在海边/你看见渔家的女儿向大海挥手”“沙漠的夜里/你望着骆驼眼睛温柔”“在冰山脚下/你看见草长得高过马头”“傍晚的田野/拾穗的男孩正往家走”(张楚《走吧》)。在这里,“海”、“沙漠”“骆驼”“冰山”“草”“马”“田野”这些意象就像一幅幅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淳美的自然山水田园画。因此文字表达要让“意象说话”。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幻想/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我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总会听我的话/不怕要多少时间多少代价/青春是我的筹码”。文字里尽彰显着一种个性魅力,一种人格魅力,一种精神魅力。从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字中学生可以感悟到青春的美好,还能体会到比喻修辞对写作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所以说语言表达要用形象说话,“以象表意,赋意于象”,这样“象”才有美,“意”才深。
最后就让我用几句歌词来结束吧:“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因为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幸福着你的幸福”“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但愿我们能在师生的合唱里快乐地走进写作的萋萋芳草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纲要》解读本.
[2]王国维. 人间词话 .